正文

四 我攢資料

紙夢緣如是 作者:劉仁慶 著


四 我攢資料

明確一個認識

不論我們是干什么行業(yè)(造紙當然也包括在內),都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為了要知道“行規(guī)”“入道”,也必須知道它的來由、演變和狀況,其中掌握一定的資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資料分為科技資料和人文資料,我們干的是科技工作,當然關注的是前者。什么是科技?開始我也搞不懂,人云亦云地說:“科技就是科學技術嘛?!钡?,科學技術是一個意思嗎?它們之間有何區(qū)別?再追問下去我只好回答:實在弄不大清楚了。

到了后來我才明白:科學技術是一件事物的兩面,科學是指這是什么,技術是指怎么去做??茖W一詞是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外來名詞。早在清朝末年,Science曾被人翻譯為“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簡寫)。它源于《禮記·大學》,即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也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把Science翻譯為漢字“科學”,假名讀作“かがく”。清代的康有為(1858-1927)首先把日文漢字“科學”直接借來引入中文。嚴復(1854-1921)在翻譯《天演論》和《原富》(我國歷史上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第一個譯本)兩本書時,也把“Science”譯為“科學”,于是,從20世紀初開始,“科學”一詞便在我國文化界中流行起來。

技術(Technique)一詞的希臘文詞根是“Tech”,原意是指個人的技能或技藝。在早期,專指某個人的手藝、技巧,家傳的制作方法和配方等。但后來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技術的涵蓋面大大地增加了。

那么,科技的總體含義是什么呢?傳統(tǒng)觀念認為,既然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于自然、社會、思想、創(chuàng)造的知識體系,即指研究客觀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那么,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和生產實踐的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技術的工具、設備、部件等體系。因此,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第一,科學是一般表現為知識形態(tài)或理論形態(tài),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疑問,技術則表現為物質形態(tài),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第二,科學的目的是從現象中求其本質,提高認知,技術是某種認知或經驗的升華;第三,科學是發(fā)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引或開導,技術是發(fā)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第四,對科學的評價要求是更“深”一些,對技術的評價則是更“新”一些;第五,科學是不保密的,論文發(fā)表后供人引用,沒有商業(yè)性質,而最初的技術卻擁有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等等。至于人文社會科學,那是另外的事,不屬本文討論的領域,不必去說了。

在我們完成了這一個基本認識、建立起對科學技術的核心之后,才能正確地去辨別資料、收集資料和利用資料。如果沒有掌握這個起步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會導致“盲人騎瞎馬”,胡亂抓一氣,其結果必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這個道理,至今還有一些人并沒有完全弄明白,真的是可嘆呀。所以說,我把紙和造紙為核心并當作原點,再將與之相關的各種舊的和新的資料作為半徑畫一個圓形,在此面積范圍內的資料都是收集和積攢的對象。

鄙人在此啰哩啰嗦地寫了上邊一大段文字,其目的是把我個人曾經走過的“彎路”告訴大家,希望年輕的朋友從中汲取教訓,得到啟發(fā),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收集資料的能力,以便能夠積累更多的好知識、好經驗、好資料。

“集資”方式幾何

資料哪里有?處處要留心。德國政治哲學家及社會理論家、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卡爾·亨利?!ゑR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這是全名,你知道否?)曾經指出:“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索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保▓D4-1)這里說的“占有材料”就是指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資料。

圖4-1 馬克思(1818-1883)像

資料來源之廣,幾乎無所不在。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水風景、樹木花草、魚蟲鳥獸、樓臺亭閣等,還有歷史典故、傳說神話、寺廟教堂、地方戲曲、民間故事、現實新聞,等等。是不是不分皂白地什么都收集呢?不論何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一個專業(yè)工作者,必須細心選擇、把重點集中在本行業(yè)上。例如,拿我來說,凡是有關紙和造紙的相關的資料,我都收集,采取的辦法如下。

(1)卡片

又稱資料卡片,這是過去一種老式的積累資料的形式,現在已經少見了(圖4-2)。常用的普通卡片尺寸為7.5cm ×12.5cm,面積不大,容納的字數不多。但其優(yōu)點是方便、簡明、靈活,可以隨意抽取、插入、排列和整理。每張卡片一般只抄摘一篇文章或書籍的文題、簡介和來源??ㄆ梢韵刃芯幪柣蛘卟痪幪枴3瓕懞玫目ㄆ湃肟ㄆ兄?,用“指引卡”(比普通卡片的面積上邊多出一塊,可以寫上主題名稱,如長網紙機、中性施膠等)把不同內容的卡片隔開。

圖4-2 卡片

1977年7月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寫的《造紙與紙張》這本書,共有221頁,近14萬字,就是參考我摘抄的500多張卡片所完成的。這些年來,我已經積累的卡片竟達三四千張,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加。

雖然卡片的容量較小,但作為題名索引是可以的。必要時可用它去找查原文。而且隨時抽出或插入卡片(過去的文題按筆劃,現在則按漢語拼音排序),自然也十分順手??ㄆ瑢τ诮裉斓那嗄陮W子而言,已經是個“遙遠的”名詞。他們對Card的理解,以為是金卡、銀卡、信用卡等,與資料卡片完全是兩碼子事。

(2)剪報

剪報就是把報刊上有關紙和造紙的相關的資料,如果是自己個人的報刊,見到后要立即剪下來,然后分門類地粘貼在剪報本上。如果是公家的,要借出來復印、剪貼、留存。切勿忘記,在一些重要資料的剪報空白處,必須注明報(刊)名、日期、版次。

剪報的作用常被人忽視。有人以為科技資料必須是長篇大論的東西才夠味兒,才有收集的價值,其實這是誤解。有時越是大塊的文章,引用他人的東西越多。報紙的版面有限,要求短小精悍,擠去“水分”,留下“干貨”。因此,有時在報上我們會讀到確有見地的好文章,冒出的新思路、新技術和新點子,完全可以作為資料保存下來。

我收集的剪報本共有30多本,它們分別是:B造紙通論;C紙史資料;D手工紙·非遺名錄;E中國紙名;F紙業(yè)人物;G紙業(yè)商情;H造紙原料志;I書畫紙與美術;J少數民族造紙;K科學·科普·文化,等等(圖4-3)。此外,還有其他諸如漢字、文物、發(fā)明史、化學品、文房四寶、化驗分析,諸多方面。我把平時見到的有關資料分別地剪貼在不同幅面的大開本(多數是作廢了的大厚書或紀念冊)里,主題明確,內容集中,翻閱比較方便。

(3)資料袋

圖4-3 我的剪報簿樣本

由于收集到的資料具有時間性,而且有的內容較多時,就把它們裝入一個個“檔案袋”(牛皮紙袋)中。按時間先后編列號碼,一旦有需要便查到號碼抽出資料袋即可。從1974年起,我依年度順序編列資料袋,迄今已有700多個資料袋了。例如,No.2袋的標題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1974年)。No.86袋是廢紙脫墨(1979年)。No.132袋是中野準三講課(1984年)。No.218袋是婦女衛(wèi)生巾(1985年)。No.310袋是廣州(瑞典)伊諾夫漢臣造紙技術交流會(1986年)。No.433袋是機能紙(1992年)。No.506袋是手工紙紙藥(1995年)。No.610袋是濾紙技術(2003年)。No.714袋是漢王電紙書(2010年)。

每一個資料袋內包含有相關的材料,如會議資料、個人記錄、技術數字、設備圖紙等。如果要做好每一項工作的收集,應當特別細心,因此事先甭管資料有用或無用,暫且裝入袋內。等到閱讀后再做處理。當然,資料袋要專門搞一個索引,或用一個本子記錄編號、題目、時間,必要時還加注袋內的特別資料名稱,借以記牢。

(4)專題冊

所謂專題冊,就是一個個普通學生練習本。它既是我的學習筆記,也是我平時想到的研究課題,同時又是我寫文章的草稿來源。這些專題冊也要編號,例如No.101冊是數理統(tǒng)計(1965年)。No.133冊是中國文化之謎(1986年)。No.144冊是造紙人物志(1988年)。No.168冊是防偽紙調查(1992)。No.178冊是纖維分析與紙的物檢(1993年),等等。同樣,專題冊也要專門搞一個索引,以備隨時查找。

(5)備忘錄

我是從2007年5月才開始搞一個“備忘錄”的。這可能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我的年歲偏大,記憶力日漸衰退,好多事情會被遺忘(特別是近期的)。于是,我便準備了一個特別的開本(向上翻開紙頁的),專門記載日常交往的、比較要緊的、容易忘卻的事情。比如,1937年南京中華農學會出版的陳嶸著《中國樹木分類學》一書,經友人從國家圖書館借到了。順告:1957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又重印了此書,可以容易找到。又如,某些寫作規(guī)范常忘卻,-長劃線是破折號;─短劃線是指延續(xù);~波浪線表示范圍。百分數應寫為2%~3%,而不能寫2~3%。溫度區(qū)間要寫10~20℃,而不應寫成10℃~20℃。時間可以寫1─2h(小時),不必寫成1h─2h。角度表示為3°~5°,不可寫成3~5°,凡此等等,記不住,寫完再核對。反復使用,便記住了。再如,某些孤僻字往往要來回查大字典(如《辭?!贰犊滴踝值洹贰稘h語大詞典》《中華大字典》),很麻煩。如果查一次在備忘錄中記錄下來,以后就簡便多了。像糸(mi,音密)、楻(heng,音橫)、鳦(yi,音乙)等。

以上僅是我個人這些年來收集資料的幾種“老辦法”,對于今天的青年朋友來說,似乎是昨日的“黃花”-太過時了。現在,有了iPhone、電腦,找什么都沒有太大的困難。不過,老漢要提醒諸位一句:網上的有些東西,可靠嗎?可信嗎?在遇到特殊的情況下(如停電、發(fā)生故障等),能夠順利完成嗎?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攢來的資料,對我個人而言是相當寶貴的。然而,對別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些廢紙。因為只有我才了解這些資料是從何處收來的、有什么參考價值,所以如果要用的時候,便能駕輕就熟地拿到它、讀得懂、用得上。

經常查閱思量

對待資料不能讓它老是在那里躺著“睡覺”,而應該使它“蘇醒”起來。用什么辦法能使死資料變成活資料呢?那就是要經常地翻一翻資料本、想一想遇到一些什么問題。具體地說,必須時刻力爭做到“三問”:

第一是善于自問。曾子曾有“吾日三省吾身”之名言。這里所說的“三”是虛詞,表示次數多。這句名言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的所言、所做、所想出現了什么問題,又如何加以改正。比較大的問題還要隨時記下來,予以備忘。

第二是勇于提問。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想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但是,對待它們應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很值得深入一步地考慮。有時候也會覺得這可能不是什么問題而被忽略掉,或者以為這個問題太棘手,繞個彎子而被放棄了。有人說:須知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要難。依我看,這一定是親身碰過釘子之后的至理名言。

第三是不恥下問?!墩撜Z·公冶長》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是鼓勵人的謙虛好學,不以向學識、年齡、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羞恥。學海浩瀚無邊,只有不恥下問,才能使德業(yè)更加精進。五個手指各有長短,什么事情都不能以偏概全。我現在玩電腦就不如自己的學生,遇到了困難我就打電話,請他們來幫助解決。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到底怎么理解?這句話來源于《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笔怯脕硇稳萑饲髮W的認真,反復學習而不厭倦。簡而言之,即溫習舊學,求取新知。

一個人的“思量”,我不說思考、思慮、思想而選用思量這個名詞。是由多年來我體會到:當自己在靜靜地想著某個問題時,一瞬間總是有許多影像混雜在一起,眼前的、昨天的、過去的,像在冒泡似的不停地跳動著、變化著,仿佛要發(fā)出吱吱聲。這時候,捕捉一個最清晰的亮點,就是最好的收獲。如果稀里胡涂什么也抓不到,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也說不上到底是啥滋味。讀者朋友你有過如此的感受嗎?

許多前輩學者指出:在進行科學研究時,詳細占有資料的必要性。但這并不是目的,而是橋梁。當開始著手研究一項課題之前,必須掌握這個問題是如何提出來的?前人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做的?還存在什么問題?等等。科技文獻是科學技術研究的記錄。系統(tǒng)地掌握國內外科技文獻的狀況,迅速準確地為生產與科研課題搜集有關資料,這對于摸清科學術術發(fā)展的水平動向、吸取已有的科技成果、避免科研工作的重復勞動和走彎路的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茖W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科學就是講求證據,邏輯嚴密的人類認知??茖W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guī)律的總結??茖W的特點即是可以重復驗證、指出偽證、自身沒有矛盾的??破帐强茖W普及的簡稱,也有人叫它科學傳播。它的意思是,講述科學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明了此結論是可重復的規(guī)律的過程。

與之相反的是迷信,因為它就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逕直讓聽者、毫不懷疑地接受講述的觀點。所以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叵胍幌拢疫@大半生的經歷遭遇過多少次、各種各樣的迷信?!令人汗顏。迷信的敵人是科學,科學的追求目標是真理。科學的研究內容有二:第一是揭示世界萬物的本質、特性和規(guī)律;第二是對萬物的原有狀態(tài)進行重組,使其成為有益于人類某種實踐需求的物件。在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們講科學,應該叫啟蒙教育或科普宣傳。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天才、全才、奇才,都會或多或少地曾向迷信權威、專家去頂禮膜拜,甚至不經驗證而盲目相信。迷信并不可怕,研究之后便能用科學去破解它。

對于任何一個要研究的問題,甚至小到一個名詞,都要尋找有關的資料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就好像看到一片樹葉,為了明白為什么這片葉子不是那樣而是這樣的。我們必須先研究這株樹是怎樣生長起來的,什么氣候環(huán)境、什么土壤條件、什么開花結果,這才是開啟一切知識之鎖的鑰匙。也才能夠實打實地利用資料。

我攢資料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研究、為了寫作,為了工作。并努力地、細心地把資料加以充分利用。在結束本文之前,我突然想起俄國評論家普列漢諾夫說過一句調侃的話:(在利用資料進行寫作時)“如果把紅顏色抹在少女的臉頰上那將是美麗的;倘若搞錯了地方,抹在鼻子上那就糟糕了。你說是不是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