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紅塵滾滾,眾生蕓蕓,向何處能找尋那些合于天然的鮮潔、未染煙火的淡逸、不加雕飾的純真?獨有翩翩佳士能堅守本性、不為俗累,是那古歌中的采采流水、蓬蓬遠春。本章的入選者有“清詞第一人”納蘭性德、浙西詞派之“姑射仙姝”厲鶚,以及常州詞派的開山宗師張惠言。入選理由:納蘭性德“不是人間富貴花”的高卓品格,厲鶚“白云還臥深谷”的嫻雅氣度,張惠言“門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的溫醇思致。三者合一,便構(gòu)成了我們心目中對于紅塵佳士的完美構(gòu)想。
納蘭公子絕代銷魂,純?nèi)涡造`
納蘭性德小傳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初名成德,避康熙太子保成諱,易名性德,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武英殿大學(xué)士明珠長子。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選授三等侍衛(wèi),后晉一等。善騎射,好讀書。工詞,尤擅小令,其詞初稱《側(cè)帽集》,后更名《飲水集》,后人輯作《納蘭詞》。胡薇元《歲寒居詞話》云:“容若《飲水》一卷,《側(cè)帽》數(shù)章,為詞家正聲。散璧零璣,字字可寶。楊蓉裳稱其騷情古調(diào),俠腸俊骨,隱隱奕奕,流露于毫楮間。”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曰:“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適承元明詞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蟲篆刻之譏。獨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勝起衰之任。其所為詞,純?nèi)涡造`,纖塵不染,甘受和,白受采,進于沉著渾至何難矣。”
金風(fēng)玉露時,白狼河邊頭
《臺城路·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橋又迎河鼓。清漏頻移,微云欲濕,正是金風(fēng)玉露。兩眉愁聚,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只恐重逢,明明相視更無語。
人間別離無數(shù)。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佇。連理千花,相思一葉,畢竟隨風(fēng)何處?羈棲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孫,笑人愁似許。
七夕,中國人記憶中一甕芳意沁骨的甘醴。只這靈黠秀美的名字,已足以引動無窮佳思。汪曾祺的小說《大淖記事》中有位名喚巧云的姑娘,酒窩鳳目,眉如鴉翅,與小錫匠十一子兩心暗許,道是無晴卻有晴。小說中寫道,巧云出生在七月里的一天,生下來時,滿天都是五色云彩,所以便有了這個名字。單憑這一點,我便固執(zhí)地認定,巧云的生日應(yīng)當是在七夕,否則真太可惜了那一天繽紛浪漫的五彩云。古龍的小說《武林外史》中也有一位以七夕命名的姑娘,姓朱,名七七。一個活潑俏皮的精靈,敢愛敢恨,明亮熱烈勝似盛夏的榴花。
聊了小說,轉(zhuǎn)入傳說。作為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源于牛郎會織女這一古老的神話。按照《荊楚歲時記》一書的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xùn)|,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边@實在是個悲慘的故事,天帝這個大獨裁者太沒人情味兒了。試想在渺不可及的天庭,有這樣一幅場景:梭子在飛,織機在響??椗棽?,日夜匆忙。云錦天衣裝飾了天帝的盛世門面,卻黯淡了織女的青春韶光。
工作狂也得出嫁,天帝一時心軟,織女終于結(jié)束了獨居的生涯。她嫁給了河西最亮的一顆星辰——牛郎。被幸福沖昏了頭腦的新娘一心守著夫君,“一十二時不離別,郎行郎坐總隨肩。”愛情導(dǎo)致罷工,天帝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辭職報告,反倒十萬火急地將她催回河?xùn)|。飛梭織杼又成了織女的全部生活,可她的整顆心與全部情感,已不在梭里,不在布中?;蛟S是天帝認識到自己做得有些過分,或許是為了提高織女的工作效率,他終于做出讓步,允許織女與牛郎一年一會,在七月七日的星橋。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边@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夕》,是《唐詩三百首》中的七夕。銀燭畫屏,羅扇流螢。夜涼如水,臥看雙星。對筆者而言,這便是對于七夕最早的一點兒印象了。讀者諸君呢,各位對于七夕的印象又是始于何物,始于幾時?
我們即將談到的這首《臺城路·塞外七夕》,既沒有銀燭畫屏的華貴,亦沒有羅扇流螢的清麗;既沒有夜涼如水的幽靜,亦沒有臥看雙星的閑適。因為這是塞外的七夕,是納蘭筆下的七夕,這便決定了本詞的與眾不同。
“白狼河北秋偏早”,白狼河即遼寧的大凌河,其南端發(fā)源于白狼山,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作為康熙皇帝身邊的大紅人,納蘭侍衛(wèi)時有扈駕出巡之機。換了他人,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對于納蘭,卻是非其思存的差使。此詞如是開頭,也正反映了納蘭的這一心境。白狼河的秋天,你為什么要來得那樣早,來得那樣出乎意料?越往北去,秋意越深;越往北去,人越孤悄。然而,不知是誰的一句提醒,“今天可是七月七日啊,牛郎會織女的日子”,納蘭這才發(fā)覺,若在故園,仍能見到風(fēng)荷映水翩躚的盛景,一如他此時的年齡,三十不到,風(fēng)華正茂?!八季钊死?,歲月忽已晚?!卑桌呛拥那镆?,與其說是來自自然界的秋天,不如說是來自與親人久別帶給詞人的寒寂之感。七月七了,詞人的一片歸思已飛向故園,夢想到了織女與牛郎相會的辰光。
“星橋又迎河鼓”,七夕之夜,銀河燦爛,繁星似海。河鼓即牽牛星的別名,句中以河鼓代稱牛郎,一片喜悅之情仿若擊鼓傳花,華音清揚。
“清漏頻移,微云欲濕,正是金風(fēng)玉露。”清脆的漏滴見證了光陰的推移,纖巧的云影在含淚窺望,金風(fēng)玉露的夜景正姍然展開。這是美的極致,一切的美,都毫不吝嗇地向著牛郎與織女綻放;一切的美,都已為這一年一夕的盛會準備就緒。
“欲將離恨尋郎說,待得郎歸恨卻休?!苯K于等來了日夜凝想的牛郎,織女卻并未顯得喜色盈面。“兩眉愁聚,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只恐重逢,明明相視更無語?!彼坪踹€不能適應(yīng)這乍見的鼓舞與激蕩,但悵久離居,何以答歡愉?
“你不高興嗎?這大好的日子,怎也不舍得松松眉頭?”在久久地無語對視之后,牛郎伸手挽住妻子,打破了沉默。
“哪里,我只是太高興了……太高興了,所以難過。”織女展顏一笑,禁不住滴落兩行清淚。
“今晚的月色真好,花也很香。你看我們下邊的銀河,只如一條細線。那塵世之人是怎么說我們來著?‘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恢奈桓呷四軌蛱钇竭@清淺一水,好將你我的相思之債一舉了卻?”
織女只是微笑。
“好不容易才有這個機會。三百六十日,佳期杳如年。只有這一天,我能見到你的樣子,聽到你的聲音。你想說什么,還舍得不告訴我嗎?”牛郎語意殷殷。
“小聲些。我們的話,別讓鵲兒們聽了去,別讓世人偷聽了去?!笨椗咻p嗔。
“好,我們回家說去,你可不許賴我?!迸@衫嗜灰恍Α?/p>
星漢燦爛的夜空,有一雙眷侶踏著榆花般皎潔的云朵攜手同歸。他們是那樣和諧、那樣甜蜜。
如此一幕落入世人之眼,將有怎樣的觸動、怎樣的感想呢?“人間別離無數(shù)。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佇?!迸@煽椗q有七夕可待,人間的癡情兒女,在七夕之夜仍不得團聚者,不知又有幾何!為了這一年一度的佳節(jié),人們早早就陳設(shè)好了瓜果盛宴。翠綠的西瓜、紫艷的葡萄、粉嫩的山桃、雪樣的蓮藕……無一不是時新應(yīng)景之物。因為在古人的心中,織女不僅是位紡織能手,還是一位瓜果女神。要向織女求賜女紅秘訣,先得讓瓜果女神甜到心里去呀。
這天夜里,閨中女兒都打扮得風(fēng)姿楚楚,聚于庭院引針乞巧。北宋詞人柳永曾為之寫過一闋極風(fēng)流、極婉美的《二郎神》:“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鈿合金釵私語處”是出自《長恨歌》的典故。“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薄捌咴缕呷臻L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毕鄠魈泼骰试谄呦χ官n楊玉環(huán)金釵、鈿盒為定情之物。熱戀中的大唐天子與愛侶誓同生死,感人至深的畫面,何嘗遜于七夕之會的牛郎織女?而在星光搖曳中,那一個個心思靈慧的女郎,大約還做著瓜果般甘甜的香夢吧?她們將絲縷引過銀針,將憧憬引向未來,向碧天祈禱,眼神清亮。雖說祈禱之詞各個不同,然而有如牛郎織女般堅貞不移的愛情,一定是她們祈禱的核心。
“連理千花,相思一葉,畢竟隨風(fēng)何處?”兩棵樹的枝干相連,謂之連理。同樣是出自《長恨歌》的句子:“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在連理枝上開出的花朵,是何等芳艷,怎樣深情。只可惜花愈芳艷、愈深情,愈益遭受雨打風(fēng)欺。南宋女詞人朱淑真以不幸的切身經(jīng)歷痛聲一哭:“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fēng)雨便相催?!笨耧L(fēng)驟起,落花滿地。誰還記起那曾經(jīng)怒放的花容以及與花容一樣醉人的情意?繁華洗盡,只有一片嫣紅如故的葉兒,寫滿了思念,承載著祝福,漂向天涯,漂向你。
這一片葉兒,仿佛漂向了千年以前的時光,漂向了大唐晚照。唐僖宗時,書生于佑黃昏漫步,在宮墻外的御溝中拾得紅葉一枚,上有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于佑回去后反復(fù)吟味,將紅葉鎖入書箱,又另尋了一片紅葉復(fù)詩兩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寫罷將紅葉投入御溝上流,懷著一絲秘密的希望,暗祝紅葉能流回宮中,被那位最初寄詩的有緣之人拾取。數(shù)年后,僖宗放還宮人,于佑聘娶了一位姓韓的宮女。韓姑娘在于佑的書箱中發(fā)現(xiàn)了紅葉詩,不禁驚嘆:“我的舊物怎會在你這里?”于佑說出了得到紅葉的經(jīng)過。韓姑娘如有所悟:“我也拾得了一片題詩的紅葉,葉上題詩寄阿誰……怎么,難道這真是天意?”遂將珍藏多年的紅葉取出,于佑一看,正是自己昔日的筆跡。一時間雙葉相偎,丹心互許。
紅葉媒,三生緣,這故事堪稱千古之奇了。然而客觀地說,韓姑娘的那首詩,實在做得不為出色。而于佑的復(fù)詩,更是碌碌不足道。難怪這個故事的版本之一——《青瑣高議·流紅記》將男主角說成一個累舉不捷的落魄士人。撇去詩的優(yōu)劣,故事的本身卻不掩其美。小小的紅葉隨波漂蕩,不正像孤獨的靈魂漂泊在人海嗎?紅葉渴望能投入溫柔的、可以信托的掌心;而靈魂呢,渴望找到另一個穎慧優(yōu)美、息息相關(guān)的生命。然而,命運會成全世人可憐的愿望嗎?不是每一對有情人都能像于佑、韓氏一樣得償夙愿。小小的紅葉要毫無閃失地到達理想的彼岸是何其困難、何其渺茫?!爱吘闺S風(fēng)何處?”世路坎坷,風(fēng)波險惡,有多少癡情被虛情蒙蔽,又有多少真情被無情錯過?
“羈棲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贝艘痪?,容若回到了自己身上。扈駕塞外的日子是那么單調(diào)、枯燥,對一個純?nèi)涡造`的詞人,這種華而不實的生活是不可能帶給他些微喜意的。他的心,已飛回了妻子身邊。他想象著妻子在空落落的屋子里暗自垂淚,推窗凝望七夕的明月,牽念他的安危寒暖,默數(shù)他的行程歸期。漫漫長夜,陪伴妻子的唯有一縷沉香,從初燃時的溫馨到凋落時的冷寂。當夜已過盡,香已成灰,妻子的雙眸仍瑩然欲泣。詞人為此歉疚盈懷:“世間最深情的寂寞莫過于思婦的寂寞。跟這種寂寞相比,我縱然飽嘗旅居的痛苦與風(fēng)霜又算得了什么?”
淚暗流,可奈秋?“今夜天孫,笑人愁似許?!碧鞂O為織女的另一稱謂,“織女,天女孫也。”按照《史記·天官書》的說法,織女當為天帝的孫女。是女兒還是孫女,此兩種說法究竟誰為確切呢?神仙的輩分眾說不一。不管怎樣,在七夕這夜,織女是人間天上最幸福的人兒??吹绞|蕓眾生為情而苦,因情而怨,她會訝然一笑嗎?在這樣價值千金的時刻,怎會還有落寞的紅顏、深斂的蛾綠?在這樣皓月當空的夜晚,為何還有如雨的淚光、難解的心鎖?
卿如天上月,未圓終成缺
《蝶戀花》(其一)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蝶戀花》(其二)
眼底風(fēng)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
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fēng),不作繁華主?
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蝶戀花》(其三)
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guān)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fēng),吹夢成今古。
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蝶戀花》(其四)
蕭瑟蘭成看老去,為怕多情,不作憐花句。
閣淚倚花愁不語,暗香飄盡知何處?
重到舊時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蓮苦。
休說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無主。
悼亡之音,猶如綠綺古琴上一根顫顫悠悠的斷弦;悼亡之章,恰似空庭夕照中一株清雅蒼白的梨花。納蘭詞:“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薄袄妗敝C音“離”,梨花即為離花,與愛人的生死訣別不正像春花離枝一樣摧心斷腸嗎?悼亡是我國古典詩詞的傷情之旅、至痛之憶,是丈夫?qū)ν銎薷羰老嗤膼蹜伲鞘H天鵝的悲鳴哀泣。文學(xué)史上的許多名人都曾經(jīng)歷這種至痛,“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的西晉第一美男子潘安,“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中唐詩人元稹,“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fēng)光”的南唐后主李煜,以及那位“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北宋文宗蘇軾……他們的人生辭典中,無不觸目驚心地寫下過“喪偶”一詞。到了清代,這一不幸的群體中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員,他便是二十出頭的納蘭公子。
在為數(shù)眾多的悼亡名人中,納蘭性德大概要算最年輕的一位;他的沉痛,則似乎又是最持久的。納蘭與亡妻都卒于農(nóng)歷的五月三十日。所不同者,這個五月三十日相隔了八年之久。亡妻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的五月三十日,納蘭則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五月三十日。在亡妻的祭日與其同歸,恐怕不單是天意巧合吧?八年來,他活得太累、活得太苦,“料也覺、人間無味”,理想的失落與喪妻之痛互為糾結(jié),一當病疾來犯,不加抵抗地便舉起了白旗。這樣,他就能徹底擺脫這個無味的人間,就能從心所愿地去追隨愛妻了。
八年來的魂飛夢繞,讓他留下了多少斷腸詞稿: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督鹂|曲·亡婦忌日有感》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南鄉(xiāng)子·為亡婦題照》
粉香看又別,空剩當時月。月也異當時,凄清照鬢絲。
——《菩薩蠻》
忽疑君到,漆燈風(fēng)飐,癡數(shù)春星。
——《青衫濕》
《飲水》一編,韻淡疑仙、思幽近鬼,愁凝斑竹、恨牽斜陽。而我們即將談到的這四首《蝶戀花》,更是納蘭悼亡詞中的瑰寶?!盀橐僚凶鲏糁腥?,長向畫圖清夜喚真真。”這雖不是《蝶戀花》中的句子,卻與《蝶戀花》有著情同一脈的癡迷與摯誠。那么,誰是納蘭清夜長喚的真真?誰是納蘭永結(jié)同心的夢中人?
答案只有兩個字——盧氏。跟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女孩子一樣,盧氏只留下了她的姓氏而沒有留下芳名,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揣想的空間。什么樣的名字方能配得上這位綺年早逝的女郎呢?她模樣如何,品行怎樣?
盧氏之生平,可見于詩人葉元禮為其撰寫的《墓志銘》。這個葉元禮不是別人,即朱彝尊詞《高陽臺》中那位“有女慕之,竟至病死”的翩翩美男。他與納蘭為同年進士,對于納蘭的家世,應(yīng)當十分熟悉。據(jù)《墓志銘》所記,盧氏為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她在十八歲那年嫁入相府,成了納蘭的新婦。三年之后,盧氏因難產(chǎn)去世,年僅二十一歲。
“夫人生而婉孌,性本端莊……幼承母訓(xùn),嫻彼七襄;長讀父書,佐其四德?!薄吧駥D”是說盧氏天生麗質(zhì),“性本端莊”意為溫柔靜好?!坝壮心赣?xùn),嫻彼七襄”,當真是個慈母調(diào)教出的乖乖女,七襄的原意是織女星一日移動位置七次(織女是個飛針走線的高手,一日之內(nèi)移位七次,可能是因為云錦天衣的尺幅太長,需要根據(jù)工作的進度來調(diào)整所在位置),此處則言盧氏精于女紅。“長讀父書,佐其四德”,父親的教育也頗見功力,值得一提。四德者,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之統(tǒng)稱。從這句話看來,盧氏必定是位深合傳統(tǒng)、德才兼?zhèn)涞氖缗?/p>
然而,這還不夠卓然秀出啊。別急,在泛泛而談的贊美之后,葉元禮繼續(xù)寫道:“容若身居華閥,達類前修,青眼難期,紅塵寡合;夫人境非挽鹿,自契同心;遇譬游魚,豈殊比目??骨閴m表,則視若浮云;撫操閨中,則志存流水。于其沒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庇辛诉@至關(guān)重要的一段,我們當對盧氏刮目相看了。這是一位既具有傳統(tǒng)女性優(yōu)點且又非同凡響的妻子。有位作家曾打過比方,舊式婚姻就像一場毫無懸念的摸彩,能夠得償所愿者少之又少。這話也有失靈的時候。因為,盧氏與納蘭都幸運地抽中了頭獎?!叭萑羯砭尤A閥”“夫人境非挽鹿”。華閥是指豪門世家,挽鹿語出《后漢書·鮑宣妻傳》。貧士鮑宣娶了恩師的女兒桓少君為妻。少君換上短布衣裳,與鮑宣同挽鹿車(意即車小狹窄,僅容一鹿)回到鮑宣的家鄉(xiāng)。“身居華閥”“境非挽鹿”,是說納蘭與盧氏皆有烜赫傲人的家世,堪稱門當戶對。納蘭之父掌相國之職,盧氏之父為封疆大吏,算得上是“金”童與“玉”女的結(jié)合。勢大遮天、窮奢極欲之家,要開出一朵素雅的蓮花已為不易,何況是開出兩朵呢?當青眼難期、紅塵寡合的濁世公子遇上撫操閨中、志存流水的明慧佳人,這真是一個奇跡。而當這個奇跡一旦失去,詞人的生命怎能不大傷元氣,詞人的心靈怎能不深受重創(chuàng)?“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什么才是對亡妻最好的祭奠與回報呢?莫若用書生本色,莫若用血淚文章。于是就有了納蘭那些歌哭無端的悼亡詞,有了這組凄惻動人的《蝶戀花》。
第一首詞起筆便是:“辛苦最憐天上月?!泵髟略谔?,清光瀲滟。其辛苦在于何處,其可憐又在于何處呢?“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边@是明月的辛苦處,也是明月的可憐處。一月之中,明月圓如玉環(huán)者只得一夕(“昔”同“夕”),其余時間,皆缺似玉玦。如此明月,不正為人生的寫照嗎?納蘭曾悵然問天:“失意每多如意少,終古幾人稱屈?”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非不用心、非不努力、非不動情、非不愛惜。然而這樣的辛苦、這樣的認真又成全了誰呢?從青春年少到垂暮白首,人的一生究竟能實現(xiàn)幾個由衷之愿,能守住幾個月圓之夜?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贝司浔砻媸钦f,倘若月長圓、終皎潔,再大的付出也無悔無懼,就像冰雪情愿為春風(fēng)融化,為了深愛的你,我哪怕粉身碎骨也甘之如飴。皎潔的月輪,這是理想主義者心目中的愛情,至高至純的愛情會令精通世故者嗤之以鼻。然而不信則無,信之則有,它的信奉者自有一份殉道的熱情。
“冰雪為卿熱”,誰能愛得如此深情、如此英勇、如此熱烈又如此堅定?《世說新語》中的荀奉倩便是這樣的一個人。盡管在《世說新語》中,他是被作為惑溺于兒女私情的反面教材:“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婦亡,奉倩后少時亦卒。”荀奉倩名粲,字奉倩,三國時魏國人。他曾有言在先:“婦人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在娶妻娶德的古代,荀奉倩的擇偶標準可真有些驚世駭俗。聽說驃騎將軍曹洪的女兒長得十分美麗,荀奉倩遂娶之為妻。荀夫人過門后,與荀奉倩如膠似漆,情深義重??磥碥鞣蛉瞬粌H色足以降夫,德亦足以降夫。奈何紅顏多劫,有一年冬天,荀夫人忽發(fā)熱病,荀奉倩就先到院中將自己凍了個透體涼,再回到臥室,將自己冰冷的身體貼近妻子,給她降低熱度。饒是這樣,還是沒能挽回妻子的生命。夫人病逝后,荀奉倩不哭神傷、心碎而亡。
“欲結(jié)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在另一首悼亡詞《沁園春》中,納蘭亦以荀奉倩自擬,用荀衣香消喻示自己心枯意萎。詞前有序:“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zhí)手哽咽,語多不復(fù)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納蘭與盧氏結(jié)縭三年,夫妻相得之情較之荀奉倩夫婦是無獨有偶、不遑多讓。盧氏產(chǎn)后患病,納蘭比任何時候都更能理解荀奉倩親試冰雪的“惑溺”,比任何時候都更能理解荀奉倩為妻降溫的“癡狂”?!叭羲圃螺喗K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贝司溆聒Q鏘鏘,與妻子的“臨別有云”相映生輝。真正的愛情,總是熾烈忘我、不計代價。
然而真正的愛情是世上最為奢侈的幸福,不但在人間難以找到適宜的土壤,僥幸開花結(jié)果,連老天都會因妒生恨、從中作梗。因此詞人說:“無那塵緣容易絕?!薄盁o那”即“無奈”,“塵緣”為佛教用語。佛教以世上的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此“六塵”乃人生種種欲望的緣起,人心苦為羈絆,難以掙脫,是以稱之為塵緣。塵緣雖是因人而生,因欲望而起,卻又是自我所左右不得、控制不了的。浮生如寄,歡寡愁殷,要得到一個己所深愛之人是那樣艱難,失去她卻又是那樣容易。李后主詞:“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情深緣淺,這真是人生最難承受的結(jié)局。
只有春天仍年年歸來,“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眼前的一切多像是當年的一切啊。那年春天,我們曾含笑褰簾、同聽風(fēng)吟,任燕子軟語呢喃、輕蹴玉鉤……總以為可以一直這樣生活,可以一直這樣相愛。然而,無情的西風(fēng)過早地把我?guī)У搅岁庺璨徽沟那锾?,帶入了那座埋葬著我一生至愛的墳?zāi)埂?/p>
“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睖I眼婆娑中,我似乎聽到了弦歌吟唱,仿佛看見了素影輕飄。我來了,一如往昔,在你的墳前放上一束采自《詩經(jīng)》的葛藤花:
葛藤花開,野芳闃寂。
這里有香冢一座,埋著我美麗的愛人。
我美麗的愛人,誰在這里與你為伴?
漂亮的角枕,曾緊貼你可愛的臉龐;
絢爛的羅衾,曾偎暖你柔軟的身軀。
炎炎夏日、漫漫冬夜,我對你的思念永不停息。
百歲之后,我會來這里陪你。
等待既是寂滅,也是重生。當我的生命歸于終結(jié),我們會在另一個世界找到久已失落的彼此。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一個春的世界,一個永生的世界。你看,你看,看那春光中成雙結(jié)對的穿花蛺蝶,哪一只可能是我,哪一只可能是你?
第二首詞:“眼底風(fēng)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比绻f“辛苦最憐天上月”嘆的是良辰稀有,“眼底風(fēng)光留不住”則恨的是韶華易換。這聲傾訴,會使我們想起北宋詞人晏幾道在《歸田樂》中的獨白:“試把花期數(shù)。便早有、感春情緒??醇疵坊ㄍ隆T富ǜ恢x,春且長住?!边@聲傾訴,會使我們想起南宋詞人辛棄疾在《摸魚兒》里的感言:“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p>
沒人能夠留住春光,無論是在春來之前癡數(shù)花期,還是在春去之時責備風(fēng)雨。與其在失去春光之后再來悲愁惋嘆,莫若趁著芳春尚在,著意流連;莫若趁著青春尚在,彼此珍愛。然而,催送春光的又豈止是自然界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命運用他那冷冰冰的語調(diào)向著納蘭吆喝:“男子漢大丈夫,不要總是沉迷于與妻子共享的二人世界。別忘了,你是為著更重要的使命而來到這個世上的?!?/p>
俄國詩人萊蒙托夫有首名為《囚徒》的詩:
快給我打開這所監(jiān)房,
給我白日燦爛的光華,
給我黑眼睛的年輕女郎,
給我一匹黑鬃毛的駿馬!
我先甜蜜地緊緊地吻吻,
那位年輕的姣好的美人,
然后再跨上那一匹駿馬,
好讓我長風(fēng)般飛向天涯。
黑鬃毛的駿馬,這是詩人心中自由的化身。對于一個瀟灑快樂的浪子,只要擁有一匹馳騁天涯的駿馬,還有什么事物他不能了斷、不能放下?納蘭也有一匹駿馬,但它對于納蘭,所象征的不是無拘無束的自由,而是金玉為籠的前程。華麗的雕鞍只是風(fēng)流的表象,表象之下,難掩滿身的風(fēng)塵、徹骨的疲憊。因為,納蘭不同于浪子,他是一個戀家的男人,他是一個把愛情當作生命的男人?!坝稚系癜叭?!又上雕鞍去!”這是世俗的成功理念、家族的利益與榮耀光環(huán)強加給他的追求,正是這種違背本性的追求造成了納蘭與愛妻的別離。
“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這句看似無理,卻是至情之語。倘若直譯,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腦。垂楊啊垂楊,既然相思不是你的名字,你又何必自作多情、牽愁惹恨呢?不如用你煙般的柔絲來遮斷別路吧,讓人眼干為凈,忘了人間尚有“別離”二字。
有個成語叫作“指桑罵槐”,詞人卻是指著垂楊數(shù)落相思。那么什么又是相思呢?這話問得有些多余。晏幾道有詞譬解:“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相思易解,相思樹當作何解?說法之一,相思樹是戰(zhàn)國時的韓憑夫婦所化,二人生死一心,是偶像級的恩愛夫妻。說法之二,相思樹即為紅豆樹,溫庭筠有句殺傷力極強的艷詞:“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倘若以此兩種說法為據(jù),垂楊跟相思樹自是畫不上等號。垂楊雖非相思樹,卻又與相思大大有關(guān)。中國式的離別,一定是在楊柳依依之地?!盁o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這是詩仙李白所描寫的折柳贈別的畫面,千百年來仍栩栩如生?!坝粺熃z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事實上,從躍上雕鞍的那一刻起,詞人就被相思給折騰上了,他心亂如麻,無以自遣,沒有什么可以遷怨,只能遷怨于青青垂楊。垂楊啊垂楊,請用你溫暖的柔絲來減輕離愁,請用你濕潤的柔絲來模糊相思……
這樣的請求,實在超出了垂楊的能力范圍。恰得其反,別路因之更為觸目,離愁因之而更為深重,相思因之而更為醇郁。“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fēng),不作繁華主?”當相思已長成一棵枝濃葉密的大樹,行客歸來,卻已是人去樓空、好春不在。那張我最為在意、最是牽念的容顏已被永遠地阻隔在了時光之門的背后,金鎖不開,今生緣斷。為什么東風(fēng)不能成為繁華之主?為什么人們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與幸福?
“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薄皵鄮А迸c“斑騅”是一對具有悲劇美的詞語組合,這一組合跟一位詩人密切相關(guān),他便是晚唐的情歌王子李商隱。李商隱曾為一位名叫柳枝的洛陽姑娘寫有組詩《柳枝五首》。生于商賈之家的柳枝正當青春妙齡,喜歡吹花嚼蕊、調(diào)絲擫管,能為“天海風(fēng)濤之曲”,解作“幽憶怨斷之音”。因為聽人詠誦李商隱的《燕臺》詩而動了戀慕之心,當即剪斷衣帶,托人向李商隱乞詩。李商隱愛其慧黠,開始與她約會。梳著雙髻、抱扇小立,臨風(fēng)引袖、秀靨半隱,這便是李商隱眼中初次赴約的柳枝。東風(fēng)惡、歡情薄,如此一段心有靈犀的戀情并未能開花結(jié)果。由于某種撲朔迷離的原因,李商隱不告而別,嬌憨純真、任情任性的柳枝則很快被一個有權(quán)有勢者娶走。
“斑騅”的本意,是指毛色青白相間的馬。李商隱寫過多首意境瑰瑋的《無題》詩,斑騅便出自其中的一首:“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fēng)?”全詩以一名清宵不寐的深閨繡女為敘說主體,牽出了一段典麗深曲的愛情回憶。繡女縫織著精美無比的鳳尾羅帳,想起了與戀人相遇的那個奇妙的夜晚。她用扇面遮住了自己皎然如月的素顏,而戀人的車駕就像隆隆雷聲從心上碾過。也許是因為害羞,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他們未交一語卻已目成心許。誰知道自此一別,雙方就失去了音信。孤單的她度過了多少蠟淚成灰的不眠之夜,一直等到了石榴紅透的夏天?!鞍唑K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fēng)?”這是《無題》詩的最后兩句,一個千古傷心、不了了之的結(jié)局。甜蜜的向往只能成為彼岸之花,就如深閨繡女所思戀的翩翩騎馬郎,仿佛近在咫尺、試喚便來,然而你把握不住他的真實方向,更觸摸不到他的真實所在。
“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睌鄮Иq在,它代表著自己與妻子之間仍鮮活如初的深情;斑騅難尋,則象征著這份深情已離現(xiàn)實世界越來越遠。對愛情、對生活,詞人仍珍藏著夢想與渴望。可是這么多的夢想與渴望他與誰能共、與誰相擁呢?愛妻已經(jīng)永遠不在了,生活不會沿著舊日的屐痕再走一遍。如果當年的幸福不是那樣深沉強烈,則他今日所感到的不幸也許不會綿綿不絕吧?是否越是美麗的開始,越是不得善終?一如當年之柳枝,一如眼底之春光。
第三首詞:“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是心誠所至嗎?鍥而不舍的夢魂再一次把她帶到了他的身邊。楊柳青青,花面如昔,羅袖輕舉之間,一彎清露泫然的柳絲已折于素手。此心如柳色,君行我亦行……然而一夢醒來,眼前哪里還有花團錦簇的春光,哪里還有相知相愛的伴侶,哪里還有生機盎然的年齡,哪里還有惜別傷離的心情?
“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碑敧氉孕凶咭殉蔀榱?xí)慣,當異鄉(xiāng)風(fēng)景已成為尋常,當生活變得枯寂,當人生變得漫長,這“不語垂鞭”也便在情理之中了。不語垂鞭,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與失望,才能練就這么一種隱忍的、逆來順受的心態(tài)。不再抬頭怨蒼天、低頭怪大地,白日里板著面孔該干什么還干什么,深夜里舔著自己的傷口療傷。哇,這不語垂鞭可真夠消極,這不語垂鞭可真夠虐心啊。雖然,在這隱忍的背后,我們不是沒有讀出詞人的不甘與不滿,但他已無能力來糾正什么,更無能力來改變什么了。因為,他的青春已像小鳥一樣飛遠;因為,世間的道路雖有千萬條,他卻哪兒也去不了,除了泥足于眼前這片無窮無盡的清秋。
清秋是個令人感傷的季節(jié)。歐陽修在《秋聲賦》里寫道:“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清秋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呢?踏遍清秋,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詩人辛笛用《秋思》告訴我們: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遠天鴿的哨音
帶來思念的話語
瑟瑟的蘆花白了頭
又一年的將去
城下路是寂寞的
猩紅滿樹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風(fēng)中遠了
如將畫面適當?shù)刈鲂└膭樱┤缯f,用暮煙沉沉代替血紅的落日,用雁聲嘹嚦代替遠天鴿的哨音,用枯草千里代替雪白的蘆花,那就成了納蘭想要表達的意境:“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guān)去?!辈煌谛恋压P下設(shè)色華麗的落寞,納蘭的筆觸痛切而又滄桑。草枯了,雁哭了,他的心情灰透了、涼透了。因為他走的是一條非其所愿、與理想無關(guān)的路。這是一條仕進之路,它不但割斷了他與妻子在有生之年的長相廝守,同時也是埋葬歡樂與志向的黯淡歸宿。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fēng),吹夢成今古。”天涯行役,自是備嘗艱苦。若能苦有所獲、苦有所值,又怎會心氣紆結(jié),又何必怨恨西風(fēng)?從前每一次遠行,只要一想到歸家洗客袍,便會朗然一笑;只要一想到當窗人畫眉,便會煩惱盡消。如今呢?生命被浪費,時光被虛度??团垡雅f,誰畫眉彎?日復(fù)一日,古往今來,西風(fēng)吹落了多少人的憧憬,西風(fēng)吹老了多少人的清夢?
我早已過了做夢的年齡,從今更無做夢的勇氣了?!懊魅湛统踢€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世途不會因為年華的流失而變得平坦,人生不會因為一往情深的追憶而掉頭重來。一場寒雨剛剛落過,明朝的旅途會更為難行,刻骨的秋意將越來越濃,飄零的花枝也將越來越多。
第四首詞:“蕭瑟蘭成看老去”,“蘭成”一詞甚美,一朵剛剛長成、揚揚其芳的蘭花。它是南北朝辭賦家庾信的小名,其由來頗具一些傳奇色彩。據(jù)說有位印度僧人見到年幼的庾信,被他的聰靈俊敏深深打動,便給他起了這個既生動又別致的小名。然而,由于命運的捉弄,庾信的一生遠不似空谷幽蘭靜美自得、不染纖塵。他出生在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的南北朝時期,曾是梁國的東宮學(xué)士,梁亡后被迫出仕西魏。西魏是梁的敵國,前者如大魚吃小魚一樣干掉了后者,庾信不但不能為梁國復(fù)仇,且被敵國強行授以職務(wù),以身事敵的恥辱與對故國的思念讓他寫下了血淚浸透的《哀江南賦》。這朵曾經(jīng)風(fēng)姿秀美的幼蘭早已不復(fù)昔日的華贍與奮發(fā)。杜甫有詩詠嘆:“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庾信自此成了憂郁文士的代表。
然而納蘭,他才不過二十四歲。在這個年齡上便以“蕭瑟蘭成”自稱,是不是操之過急了一些,是不是矯揉造作了一些?產(chǎn)生這種疑慮是基于我們現(xiàn)代人的心態(tài)。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二十四歲絕對是個清如晨露的年齡?,F(xiàn)代人不知老之將至,甭說二十四歲,便是三十四歲、四十四歲,照樣可以春風(fēng)滿面地以“年輕態(tài)”“青春派”自居。
然而古人卻不一樣,古人的人生體驗要超前許多。在古代,女子十五及笄,男子二十加冠,及笄、加冠之后便要承擔起社會與家庭的責任了。唐朝詩人李賀曾經(jīng)說過:“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被蠲搩河质且粋€“蕭瑟蘭成”,比納蘭還要年輕。李賀亡于二十七歲,納蘭亡于三十一歲。如以他們的壽命推算,二十歲的李賀與二十四歲的納蘭確實到了蕭瑟“晚年”。納蘭在二十四歲時失去了愛妻盧氏,“蕭瑟蘭成”這一自擬既貼切又真誠。“蕭瑟蘭成看老去”當中的一個“看”字,不但有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倔強,亦且有著“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專執(zhí)。這一“看”字,是驚心動魄的絕望,是最無奈、最悲哀的表情。
二十四歲便經(jīng)歷了生離死別,二十四歲已是一生蒼老的開始。“為怕多情,不作憐花句。”傷春憐花是少年的專利,因為世間的每一個少年都有一顆敏感而又多情的心。然而,對于那些真正經(jīng)歷過凄風(fēng)冷雨的人,對于那些被生活深深傷害過的人,他們并不是已經(jīng)失去了傷春憐花之感,他們的內(nèi)心并非不再柔軟、不再脆弱,他們只是將這種感覺埋藏在了一個更為幽沉的角落。情濃似酒,秘之如珍,無須飾以彩繪,勿令輕易開封。
“閣淚倚花愁不語,暗香飄盡知何處?”花兒開得越好,心就越加凄涼。對花如對人,想起早逝的愛妻,納蘭含淚無語、滿腹愁腸。熟悉的芬芳已蕩然無跡,那個如花盛放的你,那個如花深情的你,叫我去哪兒找尋?
“重到舊時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蓮苦?!泵髦絼跓o益,可我仍然徘徊故地,試圖找回些什么,試圖挽留些什么。明月如昨,青衫袖寒。這明月,曾照見你我的密誓柔語;這青衫,曾與紅袖攜手相依。往日的種種溫馨卻成為我今日的酷刑。你可曾嘗過那秋蓮的滋味?蓮心如我心,不,我心勝蓮心。蓮苦一分,我苦兩分;蓮苦一秋,我苦四季。
“休說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無主?!痹谶@樣的月光下,可還有人許下深愿,就如多年前的你我?沉醉在愛情中的人們總以為這一生還很長,總以為會生生世世牽手在蝶海花鄉(xiāng)。然而,曾經(jīng)那樣愛花、惜花的你已一去不返,別說生生世世的誓盟,就連今生相守亦成虛枉。留下我獨在人間,對著這滿庭花雨,長無歡兮吞聲,心無主兮蕭然……
高歌當縱酒,青眼結(jié)心期
《金縷曲·贈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緣、恐結(jié)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這是一首贈人之作,受贈的對象為梁汾。梁汾是清代詞人顧貞觀的別號。納蘭與顧貞觀相識于康熙十五年(1676),而這篇《金縷曲》便作于同年。納蘭時年二十有二,顧貞觀則年已四十。一個血氣方剛的弱冠青年與閱盡滄桑的不惑中年,一個貴族公子與落魄文人,無論從年齡、身份地位,抑或精神狀態(tài),兩人都很懸殊。如此懸殊仍能產(chǎn)生出一見如故的情誼,以及這樣一篇蕩滌靈魂的作品,這究竟是來自受贈者的人格魅力呢,還是來自納蘭筆下不可阻擋的感染力?
應(yīng)當是兼而有之吧。不過,就筆者而言,作品的成功首先是來自納蘭。來自他那水晶般的純真,來自他那赤子胸懷的信任,更來自他那無視世俗、重情重義的勇氣。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边@是中國的一句老生常談。納蘭與顧貞觀相識未久,卻以毫不設(shè)防、推心置腹的態(tài)度向顧貞觀展現(xiàn)自我,這非但打破了這句老生常談,擱在今天這個無奇不有、獨少真情的網(wǎng)絡(luò)時代,也算得上是極不成熟的一種表現(xiàn)吧?!肮痈鐑壕褪枪痈鐑?。我看這個納蘭啊,社會經(jīng)驗幾等于零,就是一個菜鳥、一個愣頭青嘛。傻里傻氣的見面熟,也不怕被人利用了?”大概有讀者會對此潑上一盆冷水。
不能說有這種想法的讀者便是心理陰暗。在復(fù)雜的社會人心面前,懂得自我保護永遠是明智之舉,循序漸進是最好的了解方式。但納蘭卻做不到。因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如冰如雪,如火如焰。沒有溫暾暾的折中之道,冷與熱,俱鮮明到極致。
問題是,顧貞觀是不是他的同類呢?如果是,則納蘭交淺言深、披肝瀝膽的傾訴肯定會獲得共鳴;如果不是,那就太不應(yīng)該了。世間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情莫過于對牛彈琴、錯認知音。
納蘭沒有看錯顧貞觀,雖說他倆的相識并非偶然。顧貞觀是通過應(yīng)聘為納蘭明珠(納蘭之父)的西席(家庭教師)而進入納蘭視線的。名士氣重、孤傲離俗的顧貞觀為何會自投“羅網(wǎng)”呢?這位新來的西席究竟有著怎樣的目的?
吳兆騫,那個已在寧古塔流放多年的江南摯友,是顧貞觀最直接的目的。由于二十年前的科場舞弊案,剛剛?cè)〉门e人功名的吳兆騫含冤入獄,被杖責除名,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寧古塔。“只絕塞、苦寒難受”,長年累月的冰窟雪窖生涯已嚴重毀壞了吳兆騫的健康。懷著決不放棄的希望,顧貞觀一直在為吳兆騫的提前釋放而四處奔波。不知是經(jīng)過高人指點還是自我琢磨,顧貞觀將目光鎖定在了納蘭的門庭,這里有兩點原因:一則納蘭明珠是當朝相國;二則明珠之子納蘭性德是康熙皇帝的近侍,且在文士中有極好的口碑。通觀京城政要,能為吳兆騫一事出力者,再也找不到比納蘭父子更加符合條件的對象了。
納蘭明悉顧貞觀的目的嗎?相識之初,他未必盡知。然而,顧貞觀的到來對于渴求理解、向往真摯友情的年輕納蘭無疑是極具親和力的。他從顧貞觀的眼底讀出了欲言又止,讀出了重重疑慮。是什么阻礙了他與顧貞觀坦誠相見呢?納蘭決定從他開始,用他的真誠道白來打破兩人之間那層微妙的堅冰。
“德也狂生耳”的“德”者,是納蘭性德的自稱。納蘭一上來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你當我是誰???相府公子、富貴閑人?不,都不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納蘭吧。我,納蘭性德,就是一個狂生而已?!奔{蘭所說的狂生,是一個具備倔強的意志與抗爭精神的人,是一個具備狼一樣的孤獨與傲氣的人。“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眹鴮W(xué)大師陳寅恪的這句名言恰切詮釋了納蘭的“狂生”。“德也狂生耳!”納蘭將這句話說得信心滿滿、神采飛揚。有如灼熱的電流傳遞出期待的信號,讓懂得他的人只看一眼便會熱血沸騰、心動不已。
“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蹦铣娙酥x朓曾有詩云:“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緇塵”的表意為黑塵,說得再通俗些,也就是污垢,它會讓人想起蒙昧的良心、卑鄙的伎倆、齷齪的交易……緇塵是種種陋習(xí)與丑行的隱喻?!熬﹪币饧匆粐亩汲牵悄亲钗kU亦最具誘惑的權(quán)力中心。純粹的詩人大概都有精神上的潔癖吧。謝朓說,誰能在京城這樣的地方久待呢?真怕那萬斛緇塵會污染了我素潔的衣裳。顯然是話中有話。謝朓真正受不了的,并非京城中由于人口密集、車馬擁擠所造成的空氣質(zhì)量急劇下降,而是京城這個繁華去處、花花世界對于純良人性的腐蝕。納蘭也與一千多年前的謝朓一樣,對京國之地的黑暗與罪惡視之不慣。他問自己,為什么不但生于緇塵京國,且還來自烏衣門第。“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边@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唐詩。詩中的烏衣巷位于南京文德橋南側(cè),東晉時因王導(dǎo)、謝安兩大家族的入住而成為門第高華的標志,更因此成為世人樂道的傳奇。納蘭卻不喜這樣的傳奇。生長在不比王、謝遜色的富貴門庭,對納蘭來說,僅是偶然而已,是命運的即興而為罷了,非但不值得炫耀,且讓他深感束縛、孤寂。
“有酒惟澆趙州土”,納蘭不僅是個狂生,更有一副俠骨。唐代的李賀作有《浩歌》一詩:“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逼皆遮w名勝,是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之子,更是“戰(zhàn)國四公子”這一殊榮的獲得者之一(另外三位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以及楚國的春申君)。四公子皆為宗室之胄,慧眼識英、廣延賢才,不僅對民心士氣具有云集響應(yīng)的凝聚力,且總能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為挽救各自的國家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史傳平原君有門客三千,“毛遂自薦”這個成語便出自平原君手下一位最聰明自信的門客。尤值一提的是,當秦軍的虎狼之師將趙都邯鄲圍如鐵桶,平原君在起用毛遂施展靈活外交的同時,不惜散盡家財招募壯士,組織起一支空前強大的敢死隊,終于將祖國從重圍中解救了出來。買來絲線繡成平原君的畫像,酹酒一杯遙祭趙州的土地,才華難展的李賀以其獨特的方式對他的偶像平原君表達了傾慕之情。
納蘭也有相似的傾慕。甚至,他夢想著成為當代的平原君。有了這一理想,他的“烏衣門第”似乎不是那么可厭了,他可以利用它來四海結(jié)友,大展扶助英才的豪情。納蘭去世后,他的老師徐乾學(xué)曾在《納蘭君墓志銘》一文中贊嘆這位得意弟子“所交游皆一時雋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坎坷失職之士走京師,生館死殯,于貲財無所計惜……”納蘭之好友,“嶺南三大家”之一的梁佩蘭對其亦有精彩點評:“黃金如土,惟義是赴。見才必憐,見賢必慕,生平至性,固結(jié)于君親,舉以待人,無事不真?!比绱诵惺聻槿酥F公子,何可愛之至也。一個“真”字,是納蘭風(fēng)華曠世的寫照;視情如命、重義如天,是納蘭公子的靈魂密碼。
“誰會成生此意?”能理解納蘭、懂得納蘭的可謂寥寥無幾。在碌碌世人看來,納蘭在當代力行平原君之道無非是貴公子作秀、沽名釣譽而已。然而,世人的冷嘲熱諷又算得了什么呢?“不信道,遂成知己?!比松苡幸欢罕阕阋渣c亮心燈,溫暖全程。知己可遇而不可求,納蘭向顧貞觀表示:“我真沒想到竟能與你相識,與你結(jié)為知音?!?/p>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知音相見,會有多少青眼互許;知音相遇,該有多少高歌清興?更何況,我們相遇未晚,正值壯年,我們俱有凌云的志向,我們俱有風(fēng)發(fā)的意氣。相逢意氣為君飲,莫辜負英雄的豪情,且互拭英雄的痛淚。
“君不見,月如水。共君此夜須沉醉。”詞人的情緒由高蹈激揚轉(zhuǎn)為清幽恬靜。這種清幽,非知己者不能給予;這種恬靜,非知己者不能意會。唐詩云:“知君用心如日月?!奔{蘭則言:“共君此夜須沉醉。”今夕何夕兮,月華明如水;今夕何夕兮,與子結(jié)綢繆。
“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奔幢闶窃谶@樣歡洽的氛圍中,即便是在這樣投入的沉醉里,有些烙在心骨間的憂與痛仍是放不下、忘不掉的。屈子幽然深嘆:“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崩畎讗澣挥醒裕骸熬蹼m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用“蛾眉”來比擬人才,這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岸昝贾{諑,古今同忌。”美麗并沒有過錯,然而美好的事物卻容易受到誤解、嫉妒、中傷。此事古今有之,不足為奇。辣手雖能摧花,蛾眉仍端然自好。即便有風(fēng)雪載途,讓我們一如既往地堅持人格與理想。君子之守,與日同光;君子之守,莫失莫忘。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敝糍F在知心,知音貴在知情,而不在于彼此的身份、地位,你且莫因此而與我疏離。就心靈與情感來說,納蘭不必擔心自己配不上顧貞觀;然而,他擔心顧貞觀會因他的“烏衣門第”而疏遠他。畢竟,患難之情極易激發(fā),而身份懸殊的人們交往,則不可能沒有忐忑、試探、顧慮。納蘭希望能盡快結(jié)束這個試探期。他以叛逆青年的口吻向顧貞觀進一步剖訴,“尋思起,從頭翻悔。”意謂從自己的出生,便是一個錯誤,一錯至今,恨不得從頭推翻。何以他會痛切激烈到如此地步呢?在前面一段,他還意氣風(fēng)發(fā)地夢想著利用自己的身世當個平原君式的人物,但在這里,他又明顯感到了高貴出身帶給自己的束縛與不幸?!凹壹覡幊嬎~,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的苦衷,確非常人可解。而顧貞觀的一段祭文則為我們探看納蘭的心事打開了一扇重要窗戶。顧貞觀是這么寫的:“吾哥(對納蘭的愛稱)胸中浩浩落落,其于世味也甚淡,直視勛名如糟粕、勢利如塵埃,其于道誼也甚真,特以風(fēng)雅為性命、朋友為肺腑。人見其掇科名、擅文譽,少長華閥,出入禁御,無俟從容政事之堂,翱翔著作之署,固已氣振夫寒儒,抑且身膺夫異數(shù)矣。而安知吾哥所欲試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業(yè),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p>
那時的顧貞觀,已成為納蘭生命中獨一無二的知己。其知之也深,言之也切。“所欲試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業(yè),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币粋€壯志滿懷、才高八斗的青年,僅僅因為出身太好而處處受到牽制,竟沒有一樣心愿能得以實現(xiàn)。他怎能不恨,如何不悔呢?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緣,恐結(jié)他生里。”這句話是繼“君不見,月如水”之后的又一高潮。響鼓重槌,音如雷霆。納蘭是說:“我們既已訂交,便歷遍千難萬劫也不改此心。我這樣說能夠讓你滿意嗎?如果我們今生結(jié)緣已經(jīng)太遲,就讓我們結(jié)緣后生。我們要生生世世,長為知己?!?/p>
顧貞觀深感震撼亦深感困惑。許多年后,重讀這首《金縷曲》,他不勝感慨地提筆而書:“歲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見即恨識予之晚。越數(shù)日,填此曲,為予題照,極感其意,而私訝他生再結(jié)語殊不祥,何意竟為乙丑五月之讖,傷哉?!奔{蘭逝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五月。冥冥之中,莫非他已心有所感,擔心自己不能陪知音走完這漫漫人生?
“然諾重,君須記?!奔{蘭到底要向顧貞觀承諾什么呢?他是否預(yù)先猜到了什么?細節(jié)煙消云散,我們已永遠無從得知。然而我們即將知道,一日心期千劫在,世間盡有游刃有余的敷衍、妙絕辭令的周旋,亦竟有千金之諾、九鼎之言!納蘭全力以赴,流放絕塞二十三年之久的吳兆騫終于生還江南。大愿既了,顧貞觀可以長舒一口氣了。現(xiàn)在,他不但能與吳兆騫時相過從,還能與納蘭朝夕論文,人生何幸,得此大快之境!可惜天妒奇才,好景不長。繼吳兆騫病逝一年后,納蘭也因寒疾棄世。在那么倉促的時間內(nèi)連續(xù)失去了兩位摯友,這對顧貞觀是難以言喻的打擊。追思兆騫,他心神恍惚;感念納蘭,他更是失聲痛哭:“嗚呼吾哥!其敬我也不啻如兄,其愛我也不啻如弟,而今舍我去耶?吾哥此去,長往何日,重逢何處?不招我一別,訂我一晤耶?且擗,且號,且疑,且愕,日晻晻而遽沉,天蒼蒼而忽暮,腸慘慘而欲裂,目昏昏而如瞀。其去耶?其未去耶?去不去尚在夢中,而吾兩人俱未寤耶?”
告別了緇塵京國,顧貞觀回到了暌違已久的故鄉(xiāng)?!扒嘌哿囊蛎谰茩M,朱弦已為佳人絕?!辈辉儆猩缃坏拇驍_,寧靜而又惆悵地與記憶生活在一起。風(fēng)姿俊雅的顧貞觀,閑數(shù)花開花落,淡看云霓山濤,漸漸被歲月雕塑成一個孤獨的老人。
夕陽晚風(fēng)中,三三兩兩的飛燕從他眼前掠過。燕語呢喃,聲聲如訴,不知是在尋覓舊巢抑或呼喚同伴?一張純?nèi)绫逃?、暖如春陽的笑顏早又映上了顧貞觀的心湖,那是納蘭的微笑,在這秋氣漸深、落葉堆積的黃昏。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納蘭吧。我,納蘭性德,就是一個狂生而已?!鳖欂懹^不禁清淚盈眶。他吟唱起了另一首《金縷曲》,那是當年他寫給納蘭的酬和之作:
且住為佳耳。任相猜,馳箋紫閣,曳裙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殺,爭顯憐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慚愧王孫圖報薄,只千金,當灑平生淚。曾不值,一杯水。
歌殘擊筑心愈醉。憶當年,侯生垂老,始逢無忌。親在許身猶未得,俠烈今生已矣。但結(jié)托,來生休悔。俄頃重投膠在漆,似舊曾,相識屠沽里。名預(yù)籍,石函記。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被厥准t塵萬丈,亦有可欣可戀之處。穿過紫閣朱第,他曾遇見過一顆純潔高貴有如芙蕖的心靈。神清骨秀的納蘭,山高月朗的情誼。生生世世,長為弟兄;萬代千春,永結(jié)知己。
何許最關(guān)情,謝娘與雪花
《采桑子·塞上詠雪花》
非關(guān)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fēng)瀚海沙。
塞上與雪花在納蘭的詞集中出鏡率極高,可以說,它們在納蘭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究其原因,這跟納蘭的職業(yè)有關(guān)??滴跏迥辏?676),年輕的納蘭以殿試二甲第七名的成績得中新科進士。什么樣的崗位與職業(yè)在等待滿懷希望的納蘭呢?如果他能像當代學(xué)子一樣按照個人的想法制訂職業(yè)規(guī)劃,翰林院學(xué)士應(yīng)當是他理想的選擇。結(jié)果令人錯愕,錄取他的部門并非翰林院,而是侍衛(wèi)處,納蘭被康熙皇帝親自挑中為御前侍衛(wèi)。不知是出于何種考慮,康熙皇帝選中了納蘭在“武功”上的特長而舍棄了他的文學(xué)才能,初授納蘭三等侍衛(wèi),又晉為二等,再由二等升至一等。醉心文學(xué)的納蘭公子從此做了個軒冕馳驅(qū)的正三品武官,他這一生因此失去了太多……
御前侍衛(wèi)是個高度緊張的工作,其職責并不局限于安全護衛(wèi),同時與宮廷的一切繁文縟節(jié)皆有聯(lián)系。傳召、侍宴、狩獵、祭祀……尤值一提的是扈駕出巡。據(jù)史料記載,納蘭一生中扈駕康熙皇帝出塞前后共達十三次。十三次,換了今天大概不會是個令人驚奇的數(shù)字,然而那是古代,現(xiàn)代科技鞭長莫及,皇袍在身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從未享受過專機接送的便利,從京城一直走到塞外,風(fēng)塵仆仆、鞍馬勞頓,這份艱辛確非常人所能擔當。當年氣吞六合、虎視八荒的秦始皇不就病死在了出巡的途中嗎?作為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納蘭的職責之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他并不是個害怕負責的人,也并不是個畏懼壓力的人。他只是沒法讓自己愛上這一職業(yè)?!澳袃汉尾粠倾^,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的一首七言詩,氣勢如虹地道出了投筆從戎的豪情。納蘭不是缺少氣概,不是匱乏豪情,可惜戎裝在身,卻并沒給他一個奔馳沙場、建功立業(yè)的機遇?!叭魝€書生萬戶侯?”最后一句雖為反語,對納蘭而言,卻有截然不同的感慨。哪怕做了一等侍衛(wèi)又能如何?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內(nèi)廷裝飾品,怎比一介書生來得灑落痛快?他幻想著平民化的生活,向往著個性化的生活,追求著人情味的生活?!皟惾照撸撳锘峦?,拂衣委巷,漁莊蟹舍,足我生涯?!钡@只是他的一廂情愿。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必須服從于帝國與家庭向他要求的忠臣孝子的本分,正是這一本分,讓他喪失了個人的幸福?!暗乱部裆?!”這是納蘭發(fā)自靈魂深處的吶喊。吶喊歸吶喊,命運的藩籬令他做不了一個僅為自己而活的狂生。他郁悶、痛苦、無以解脫,只能在寂靜的深夜,讓生鮮靈動的文字來傾聽、承載自己的心聲。這首《采桑子》便極能反映納蘭的這一心境。
“非關(guān)癖愛輕模樣。”起筆輕倩,似一個小小的問號,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拔覟槭裁磿ρ┗ㄉ顬橄矏勰?,是因為雪花外形輕靈、舞姿輕妙嗎?不是的,不是那樣。”
喜歡雪花的人想來不少。我們有沒有像納蘭一樣,尋思過愛雪的理由呢?這單純到不能成為一個問題吧。雪花給予我們的,是一見心動的視覺上的愉悅,這樣的愉悅用得著借題發(fā)揮嗎?你這么回答,是因為你對雪花只是喜歡而已,卻不大可能是“癖愛”,愛不到相當程度,愛不到一定火候,則何以成癡,何以成癖?再來看詞人的回答:“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這才是真正愛雪的人,他愛雪的角度,又是怎樣與眾不同!別的人,縱然對雪懷有一份特別的情感,這份情感也多是著落于雪的皚皚其純,而不會因冷生愛,更不會為冷喝彩。納蘭卻說“冷處偏佳”,佳在何處呢?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痹瓉碓~人是以雪花自比。從來詠雪之詞,無此清新之聲??垂夙氈?,這雪花雖在字面上帶有一個“花”字,其實只是個掛名而已,因為無論外形多么像花,它始終不是具備生命力的花朵。但在納蘭看來,誰說雪花沒有生命力呢?雪花的生命力便在于其冷,不肯添艷朱戶,不肯媚事東風(fēng),“一片幽情冷處濃”。雪花不但擁有世間最清白的身軀,更擁有世間最堅貞的感情。若說世間的花朵都能找到生根發(fā)芽的所在,這樣堅貞美麗的雪花又是怎樣孕育出來的呢?“不是人間富貴花?!毖┗ň透苍谛撵`深處,一顆不受富貴利誘的心靈,其本身就是一朵雪花,令紅塵群芳自慚形穢、含羞避席。
誰能欣賞這片幽然獨絕的雪花呢?“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憑借這一形神兼?zhèn)?、靈動妥帖的詠雪絕句,東晉女詩人謝道韞在歷代才媛中脫穎而出,世人雅稱其為“謝娘”。
“謝娘別后誰能惜?”表面上,作者似在感嘆自謝道韞之后,便再也沒人能寫出與之媲美的詠雪絕唱了。失去了謝娘的青睞,雪花一何凄涼。實際上,詞人是在借雪花暗示自己的命運。因為和雪花一樣,他的生命中也曾出現(xiàn)過一位,不,至少有三位蕙質(zhì)蘭心的“謝娘”。
“謝娘”的身份之一,可會是納蘭年少時的戀人?清無名氏在《賃廡筆記》一書中有過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記載:“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結(jié),誓必一見,了此宿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yīng)入宮唪經(jīng),容若賄通喇嘛,披袈裟衣,居然入宮,果得一見彼姝,而宮禁森嚴,竟如漢武帝重見李夫人故事,始終無由通一詞,悵然而去?!比绱擞涊d,真天然一篇小說藍本。為了與愛人相見,納蘭居然化裝成喇嘛進入深宮,這一細節(jié)高度契合了電視劇中的狗血鏡頭。難怪后世要在這個故事上大做文章、窮追不舍。有人甚至論證出文中“彼姝”的身份是納蘭的表妹,更有人明確指認,這表妹即為康熙皇帝的惠妃葉赫那拉氏。
資深的納蘭迷大概對臺灣作家樸月的小說《西風(fēng)獨自涼》不會陌生。小說之核心,便在于納蘭早年的那段感情經(jīng)歷。男主角自然是納蘭,而女主角呢,作者賦予她的身份是納蘭姑媽的女兒謝佩蓉。佩蓉生長江南,自幼喪母,到北京投奔舅舅家,與納蘭表哥相識日久,相知彌深。然而,納蘭之父明珠將冰雪聰明的佩蓉視為心頭大患。他認為,是她的蠱惑與影響導(dǎo)致了納蘭厭倦名利,不思上進。為將執(zhí)迷不悟的兒子從外甥女的纖纖小手中解救出來,明珠一團熱心地將佩蓉舉薦入宮,擔任了康熙皇帝妹妹的宮廷教師。而少年天子康熙很快對這位才貌雙絕的教師墜入情網(wǎng),甚至擬贈封號,暗想佳期。如此一來可苦煞了佩蓉。對納蘭的情深不渝,對自身命運的難以把握,使原本體弱多病的佩蓉終于不堪重負,香消玉殞。
小說在構(gòu)思、筆法方面都有著很重的《紅樓夢》的意味。毫無疑問,納蘭是怡紅公子賈寶玉的投影,而佩蓉則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寫照。小說雖是極盡捕風(fēng)捉影之能事,但這風(fēng)影卻是源于納蘭的詞作。詞中有多處直接或間接語及“紅樓”,如“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又如“人在小紅樓,離情唱石州”,再如“寒更雨歇,葬花天氣”,更有“夢冷蘅蕪,卻望姍姍”……似乎與《紅樓夢》真有某種欲言還隱的聯(lián)系。更加令人興奮的是,納蘭與《紅樓夢》作者的祖父曹寅都曾做過康熙皇帝的侍衛(wèi),是私交甚篤的同事。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據(jù)說當年乾隆皇帝讀到《紅樓夢》時曾御口點評:“此系明珠家事耳。”難怪過去的《紅樓夢》研究者極愛將紅樓中人與納蘭一家對號入座,這在當代雖因證據(jù)不足而遭到否定,但當代的小說家寫起納蘭時,潛意識中受其影響或因其而生靈感,也是順水行舟之事。
小說終歸是小說,真實度到底有幾呢?暫用納蘭的話做一小結(jié)吧:“若問生涯原是夢,除夢里,沒人知?!辈贿^對于那位少年戀人的存在,筆者是持贊同意見的。不管她是否為納蘭的表妹,不管她有無入宮,至少從納蘭流傳后世的詞作中,她的幽姿倩影時時閃現(xiàn)。
花叢冷眼,自惜尋春來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
天然絕代,不信相思渾不解。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
納蘭向她傾訴:“曾經(jīng)有過那么多春天,我的目光掠過繁枝開遍的花叢,我的心靈并未被真正觸動。直到與你相遇,我沉睡的情感豁然蘇醒。在那一刻,我是如此驚訝、如此后悔。命中注定的相遇來得太遲、太晚,我后悔自己沒有趕在最青春的時節(jié)展開這段美麗的追尋。在那一刻,我又是如此歡喜、如此慶幸。今生何幸,得識芳卿。既識芳卿,矢志不移。你的心里會怎么想?風(fēng)華天成、絕代無雙的姑娘啊,請不要說,你是不解相思的無情之人。如果你和我一樣懂得相思,又何必猶豫、何須避諱?大不了,就讓我們像傳說中的韓憑夫婦一樣生不遂愿,死亦同心?!?/p>
若非切身親歷,安得熾熱如斯、激烈至此?韓憑是魏晉志怪小說《搜神記》中的人物。他有一個摯愛的妻子何氏,何氏因容華出眾而被戰(zhàn)國時代的宋康王奪走。宋康王將韓憑罰作城旦,城旦是古時的一種刑罰,令犯人白天站崗,夜筑長城,備極辛勞。何氏思念丈夫,寄書給他,書中有“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之語,意思是雨落不止,恰如我滔滔的愁思;水深河廣,誰令你我不得來往;日出之時,我必以寧為玉碎之舉來證明我的真心。韓憑得書后自殺身死,何氏則悄悄弄壞了自己的衣裳。當宋康王得意揚揚地帶著何氏登臺玩賞時,何氏從臺上縱身跳下。宋康王左右的侍從急忙伸手去拉何氏,終因何氏的衣裳朽脆不堪,他們只拉住了幾片蝴蝶般的帛縷。何氏的殉情令宋康王大為惱怒,命人將韓憑與何氏草草掩埋,故意使得這對苦難夫妻墳?zāi)惯b隔。豈知只在晝夜之間,就有兩棵大樹分別從兩座墳頭長出,兩棵樹的樹根相連于下,樹枝交錯于上。有雌雄鴛鴦棲息于樹,朝夕悲鳴,宋人就把這兩棵樹稱為“相思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