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月六日早發(fā)潭溪,夜登云谷,翌旦賦此

朱熹詩文選譯(修訂版) 作者:黃坤 譯注


九月六日早發(fā)潭溪,夜登云谷,翌旦賦此

潭溪,在福建崇安縣五夫里,朱熹在父親去世后,遷居到這里。云谷,在福建建陽縣蘆山峰頂,地高氣寒,上多飛云,朱熹愛其幽邃,稱為云谷。詩中所寫,并不是對山中勝景的觀賞,而是尋求面對勝境的感受,指出要達(dá)到目的,決不可逃避攀登的艱險,其意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相同。但朱熹沒有像王安石那樣就此大發(fā)議論,詩中通過形象地描繪途中的經(jīng)歷,多方面進(jìn)行烘托渲染,最后才以結(jié)句點(diǎn)明主題,寓說理于抒情狀物之中,在形式上顯得比較凝煉。

懷山不能寐,中宵命行軒。亭午息畏景,薄暮登危巒。峻極逾百磴,縈紆欲千盤。行行遂曛黑,月落天風(fēng)寒。羽人候中途,良朋集林端。問我何所迫,而嘗茲險艱。疲勞既云極,饑渴不能言。投裝臥中丘,幸此一室寬。怒號竟永夕,客枕無時安。旦起辟幽戶,竹樹青檀欒。驚喜非昔睹,披尋得新觀。淹留十日期,俯仰有余歡。寄語后來子,勿辭行路難。

【翻譯】

我思念著山中的勝景,

輾轉(zhuǎn)反側(cè),不能安眠;

急迫的心情難以按捺,

半夜就起身驅(qū)車向前。

為了躲避灼人的烈日,

中午只得作暫時停歇。

待到傍晚,夕陽西下,

才去攀登高聳的山巒。

上百級石階多么險峻,

曲折的山路往復(fù)盤旋。

我一刻不停向上攀登,

夜色漸漸將景物遮掩。

月亮已從天幕中消失,

呼嘯的山風(fēng)凜冽生寒。

道士在途中熱情相候,

朋友聚集在叢林之邊。

問我究竟受什么驅(qū)迫,

定要經(jīng)歷這樣的險難?

我只覺勞累到了極點(diǎn),

又饑又渴,難以答言。

扔下行李在山中睡下,

慶幸還能有一室安眠。

山風(fēng)竟整夜奔馳呼嘯,

臥床一刻也不得安閑。

清晨推開昏暗的門戶,

竹林是那么青翠娟妍。

這是從未見過的景象,

一陣驚喜涌上了心間。

披開叢林去四處尋找,

美景在眼前不斷出現(xiàn)。

與朋友山中聚會十日,

隨時隨地都令人心歡。

通過這次難忘的游歷,

我真心向后來人奉勸:

如果你想要尋求勝景,

就不可躲避途中的艱險。

  1. 羽人:神話中的飛仙,后稱道士為羽人。
  2. 檀欒:秀美貌,多形容竹。
  3. “淹留”句:《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載,秦昭王與平原君書:“寡人愿與君為十日之飲?!焙笥靡灾概笥褧鹤g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