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
劉楨[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
【注釋】
[注]劉楨(186—217),字公干。東平寧陽(今山東寧陽縣)人。漢末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后人往往將其與曹植并稱為“曹劉”。
[1]罹(lí):遭受苦難或不幸。
【賞析】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中記載了孔子這句話,卻沒有記錄孔子說這話時的語境,但我們都能讀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孔子絕非單純地贊美松柏,他贊美的是一種品格,一種人格化的力量。后來,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很自然地引了這句話去比擬處于“舉世渾濁”之中的“清士”,正是理解了孔子的言外之意。劉楨所作《贈從弟》一詩,將松柏所象征的這種品格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鮮明。
詩作首先著力于刻畫“歲寒”的嚴酷環(huán)境。“瑟瑟”“一何盛”寫出了寒風的凜冽,“冰霜”“凝寒”寫出了天氣的嚴寒,天寒地凍,萬物蟄伏,這是一個何其寂寞慘凄的世界。但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山上的松樹卻傲然挺立。寒風愈猛烈,松枝愈蒼勁;嚴寒愈侵凌,松樹愈從容端正。松樹的力量,來自它本性的堅貞。
此詩顯然是托物言志,通過詠松樹,贊許一種高潔、堅貞、傲然獨立的品格。詩題為《贈從弟》,自是為勉勵從弟而作,希望他如松樹那般秉守堅貞之節(jié),同時亦不妨看作是劉楨的自抒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