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詩經(jīng)》概論
《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到前6世紀)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原本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才尊稱為“經(jīng)”?!对娊?jīng)》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讹L》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对娊?jīng)》存目311篇,但《小雅》中有六篇“笙詩”,僅存詩題,有目無辭,所以《詩經(jīng)》的實際存詩數(shù)為三百零五篇。
關于《詩經(jīng)》的來源,過去有“采詩”、“獻詩”和“刪詩”之說。據(jù)漢代典籍記載,古有采詩之官,專于民間采詩獻諸朝廷,作為統(tǒng)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種手段。如《漢書·食貨志》中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這就是“采詩”說。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漢代人根據(jù)漢武帝“立樂府,采詩夜誦”制度的一種推測,不足為據(jù)?!矮I詩”的說法出現(xiàn)較早,在《詩經(jīng)》、《國語》、《左傳》等先秦典籍中就有記載,但獻詩者并不是一般的百姓,而是貴族文人,獻詩的目的也在于“補察其政”?!皠h詩”之說最早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jīng)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后世所見的三百余篇的定本。這一記載歷來遭到學者質(zhì)疑,現(xiàn)已被普遍認定為不可信。因為在《論語》中,孔子已經(jīng)反復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jīng)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現(xiàn)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二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xiàn)存《詩經(jīng)》的范圍內(nèi),此外的所謂“逸詩”數(shù)量極少,如果孔子的時代還有三千多首詩,應該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所以《詩》的編定,當在孔子出生以前,也就是約公元前6世紀左右。孔子確實也對《詩》作過整理,如《論語》就記孔子說:“吾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边@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的音樂已發(fā)生散失錯亂的現(xiàn)象,孔子做過對《詩》的“正樂”之類的整理工作,使之合于古樂的原狀,將其作為教育學生的課程教材,并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他還用《詩》啟發(fā)教育學生,經(jīng)常同他們討論關于《詩》的問題,這對《詩》的流傳都起了重要作用。
《詩經(jīng)》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chǎn)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yè),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diào)。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偟目磥?,《詩經(jīng)》是春秋時期各代王官樂師采集積累并加以整理編定而成,其主要來源是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以及采之民間而經(jīng)過樂官加工修訂的民歌,因而具有集體創(chuàng)作的性質(zhì)。除了少數(shù)幾篇可知作者姓名之外,絕大部分均不知作者之名。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qū)搜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里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現(xiàn)存的《詩經(jīng)》,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tǒng)和用韻規(guī)律也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xiàn)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qū)的歌謠,倘非經(jīng)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xiàn)上述情況。由此可以認為,由官方制作樂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持續(xù)進行的文化事業(yè)之一,因而也曾產(chǎn)生出許多種《詩》的版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jīng)》是漢代以后傳下來的定本,在現(xiàn)存先秦古籍中,《詩經(jīng)》是較為可靠的一部文獻。
《詩經(jīng)》的分類,是按其音樂性質(zhì)的不同而分成風、雅、頌三類。風指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大部分是民歌,小部分是貴族作品。國風是《詩經(jīng)》的精華部分,最富有文學價值。雅是正聲雅樂,意為標準語音和正統(tǒng)音樂,指京畿地區(qū)宮廷和貴族所使用的音樂,雅詩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雅又分《大雅》、《小雅》兩部分,其區(qū)別也在于它們之間音樂的有所不同和產(chǎn)生時代的遠近有異。頌是用于朝廷、宗廟的樂章,是祭神、祭祖時的歌舞曲,頌即歌頌、形容,頌詩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敬祖宗、求福佑、贊美王侯功德,其形式特點就是詩樂舞合一,表演節(jié)奏緩慢。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zhì)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詞?!赌印す稀氛f:“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币庵^《詩》三百余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终f:“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边@些記載都說明《詩經(jīng)》在當時與音樂和舞蹈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jù)音樂的不同?!讹L》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chǎn)生于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chǎn)生于從陜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qū)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洞笱拧?、《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qū)別?!俄灐肥菍iT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睹娦颉氛f:“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边@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保ā墩f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在現(xiàn)存《詩經(jīng)》作品中,《頌》的寫成年代最早。其中《周頌》主要產(chǎn)生于西周初年的國都地區(qū),即今西安市。《商頌》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殷商后裔宋國的宗廟祭祀樂曲,其產(chǎn)生地點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遏旐灐肥谴呵飼r期魯國的宗廟祭祀樂曲,其主要產(chǎn)生地點在今山東省曲阜市。
《詩三百》在春秋時期就被廣泛運用于政治、外交、祭祀、朝聘、婚禮、教育等場合,它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是實用的。其最主要的社會用途有三:其一是作為祭祀、宴饗時的奏唱表演之用;其二是常常作為外交場合言談應對的辭令;其三是作為公私學校中作為學生基本素質(zhì)教育的教材課本。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既有音樂的運用,也有歌辭的應用,還有歌舞的應用,并且從歌詩舞三位一體的應用逐步向以辭令語言運用為主的方向發(fā)展?!对姟烦闪速F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yǎng)?!对娙佟方逃环矫婢哂忻阑Z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jīng)》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薄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三百》教育也具有道德宣教的作用?!抖Y記·經(jīng)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jīng)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jīng)》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于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所論的“無邪”范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tǒng)治黑暗、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詩歌,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shù)母星榱髀?,并不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偟膩碚f,《詩三百》在當時還是一種較為平實有用的抒情和表達工具,還沒有被拔高為神圣的不可違背的經(jīng)典。
秦代曾經(jīng)焚毀包括《詩經(jīng)》在內(nèi)的大部分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jīng)》易于記誦、士人普遍熟悉,依靠口耳相傳得以保存,到了漢代又得到流傳。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倡導學經(jīng),《詩》列為五經(jīng)之一,從此《詩三百》上升為《詩經(jīng)》,地位顯尊。漢初傳授《詩經(jīng)》學較為著名的有四家,也就形成了漢代詩經(jīng)傳授的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名)。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jīng)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興盛于漢武帝以后百余年間。毛詩屬古文經(jīng)學,較三家詩晚出,處于被壓抑地位,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末年,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遂流行于世。前三家今文經(jīng)學則逐漸衰落,傳承者日少,到了南宋時期,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完整的《詩經(jīng)》文本,就只是毛詩一派的傳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