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違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yuǎn)?!睂W(xué)者疑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庇衷疲骸爸宜」炭梢载灥?,子思恐人難曉,故降一等言之?!庇衷疲骸啊吨杏埂芬栽又噪m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為道。故曰違道不遠(yuǎn)?!庇味ǚ蛟疲骸暗酪欢眩M參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違道,為其未能一以貫之也。雖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違道不遠(yuǎn)也?!睏钪辛⒃疲骸爸宜」涛醋阋员M道,然而違道不遠(yuǎn)矣?!焙顜熓ピ疲骸白铀贾宜。┲T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違道。若圣人,則不待施諸己而不愿,然后勿施諸人也。”諸公之說大抵不同。予竊以為道不可名言,既麗于忠恕之名,則為有跡。故曰違道。然非忠恕二字亦無可以明道者。故曰不遠(yuǎn)。非謂其未足以盡道也。違者違去之謂,非違畔之謂。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蘇子由解云:“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于形,則于道有間矣。故曰幾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說與此略同。
【注釋】
①忠?。喝寮姨岢囊环N道德規(guī)范。恕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態(tài)度,而“忠”強(qiáng)調(diào)為他人盡心盡力的一面。
【譯文】
曾子說:“孔子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只有忠、恕而已。”《中庸》中所說的:“忠恕距離道的本源并不遠(yuǎn)。”學(xué)者們都質(zhì)疑這兩種說法是不同的。程伊川說:“《中庸》擔(dān)心人們弄不清楚,才提出了忠恕離道的本源很近這樣的說法?!庇终f:“忠恕雖然能夠貫穿所有的道,子思擔(dān)心人們不明白,所以才故意降了一等來解釋,”又說:“《中庸》認(rèn)為曾子雖然說過萬事之理只有忠恕,但是又擔(dān)心人們懷疑它不是理的本源,因此才說距離道的本源不遠(yuǎn)?!庇味ㄊдf:“道的本源只有一個,怎么能用比較來確定呢?忠恕之所以違背了道,是因為它無法將全部都表現(xiàn)在行事上。即便是這樣,想要學(xué)習(xí)道的,沒有比忠恕更接近的了。因此說它距離本源不遠(yuǎn)?!睏钪辛⒄f:“忠恕雖然無法包羅全部的道理,但是它距離道的本源并不遠(yuǎn)?!焙顜熓フf:“子思所說的忠恕,加在自己身上尚且不愿意接受,更何況是加在別人身上。這本身就偏離了道的本源。就像是圣人,不也是施加給自己不愿意,也就不會強(qiáng)行施加給別人了。”這些人所說的大多是不同的,我認(rèn)為道不能用名稱來表達(dá),既然已經(jīng)給道加上了忠恕的名稱,那么就有了印記。所以說它已經(jīng)違背了道。然而不是忠恕兩字,也無法闡明道理,因此說它距離道并不遠(yuǎn)。并非是說它無法包括道的本源。違說的是離開而不是背叛。老子說:“最好的東西就像水,可以利于萬物卻不爭功,處于別人都不愿意待的地方,因此接近自然?!碧K子由解釋說:“道無處不在,沒有不擅長的,水就是這樣的。不過它已經(jīng)留下了形跡,與道相比,還是有所差別的,因此說道接近于自然之理。不過找到一個妥當(dāng)?shù)拿?,沒有哪個可以超過它的,所以說最好的東西像水?!边@種說法和我所說的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