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率真 情味雋永——走進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
設計者:孫瑾(寧波中學)
QQ:417736855
一、導語
親愛的同學們:當你迷惘于付出和收獲的失衡,當你喟嘆于童年的不復,當你靜默地思考命運,有這樣一個人,引領你走進散文世界,給你以童真之趣和人性關懷,讓你摒棄浮躁,褪去矯飾,安放靈魂。他,就是豐子愷。而他開辟的這一派天光云影盡在一部圖文交融的《緣緣堂隨筆》,讓我們搭乘這一列因“緣”而起、隨“緣”而去的列車,去尋“緣”吧!
☆問題來了:
1.“隨筆”是隨手筆錄,是一種集抒情、敘事或評論于一體的文學體裁,它雖篇幅短小,卻可包羅萬象。在你平時的隨筆中,你會關注哪些內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閱讀《緣緣堂隨筆》這本書之前,你閱讀過哪些作家的隨筆?有何獨特的心靈感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關于作者
著名文化人馬未都注視著豐子愷先生晚年的照片寫下這樣一段文字:“豐子愷先生的肖像每每讓人心動。我常常凝視著先生的像,猜想著他那顆博大而善良的心。先生的精神世界準確地反映在他那洞穿世界的眼睛里,他那安謐的神情告訴世人如何對待繁雜險惡的世界。”正是借助這一雙眼睛,讓我們走近散文大家豐子愷。
☆問題來了:
1.豐子愷的身份是多元的,他是中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位博聞強記的先生,在各個領域都有杰出的作品,不妨通過“網(wǎng)上沖浪”或者到圖書館找尋一下豐子愷先生在各領域的足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豐子愷先生曾經(jīng)自語:“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jù)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和兒童?!币匝晕鋈耍孕凶R人,由此,你覺得豐子愷先生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內容解析
讀畢《緣緣堂隨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豐子愷的散文取材總是來源于身邊點滴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而國家興亡、旅途見聞、人世滄桑、童真童趣、舊事往昔、市井百態(tài)都被這叫“生活”的帷幕一一籠罩。我們不妨將散文集中的作品根據(jù)描摹的對象分門別類地構建三個專題,由此進入豐子愷筆下交融著人、事、理的“緣緣堂”世界!
☆問題來了:
專題一:“緣緣堂”世界中的“人”
1.目光聚焦的兒童世界。豐子愷非常喜歡孩子,在《緣緣堂隨筆》中以兒童為對象的寫作是先生最為傾心的,在關于兒童的名篇《從孩子得到的啟示》《給我的孩子們》《送阿寶出黃金時代》等散文中,他贊美孩子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有著“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樸活躍的元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別樣的兒童時光,相信你的童年也毫不遜色。如果要用一段文字書寫自己的童年,你會如何描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時關切的平凡大眾。豐子愷是一個有著仁者之心的知識分子,所謂“仁者愛人”,必能“泛愛眾而親仁”。在《癩六伯》《歪鱸婆阿三》《阿慶》《菊林》等散文中,他總是憑借感同身受的深切關懷,以悲憫之心將目光投向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在這些小人物的塑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誰?通過對該人物的賞析,你覺得他的背后站立著一個怎樣的作者?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各抒己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念不忘的師友、同窗。對師友、同窗的回憶,也是豐子愷散文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在這些文章中,先生無不表達出對他們的思念與敬仰,比如《伯豪之死》《為青年說弘一法師》《悼夏丏尊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如果要為其中一人寫一段與豐先生散文內容相熨帖的墓志銘,相信你會以莊重而準確的筆觸展現(xiàn)以下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題二:“緣緣堂”世界中的“事”
日本作家古崎潤一郎評價豐子愷說:“他所取的題材,原并不是什么實用或深奧的東西,任何瑣屑輕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筆端,就有一種風韻,殊不可思議?!鄙钪械囊恍┬∈略谪S子愷的筆下即刻成為散文的題材,集子中收錄的有關日常之事的敘寫,一類是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另一類則滲透著豐子愷對舊中國黑暗動蕩的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以及在此間寄寓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請以“豐子愷的家國情懷”為主題,以閱讀筆記的形式展示你的閱讀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題三:“緣緣堂”世界中的“理”
豐子愷在《緣緣堂隨筆》中用最溫潤和睿智的文學語言為我們打開了一道道啟迪心智的門窗,透過它們,我們看到了哲學之光的閃耀,感受到靈性的召喚。請你結合具體的散文篇目,以分條羅列的方式闡述你從豐子愷的隨筆中收獲的思想光芒、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藝術鑒賞
有人說豐子愷的散文“雖不及朱自清的深情綿邈,卻多出幾分輕松自如;不及葉圣陶的嚴謹細致,而風韻神采則過之;不及夏丏尊的淳厚樸實,反更顯出其豐潤靈動”,在這個急功近利而略顯浮躁的時代,捧起先生的散文,就像是與最初的自己進行一次精神的對話,讓不安的靈魂暫且從容自適。正源于此,在20世紀的中國散文史上,豐子愷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眾多大家中不容忽視的一位。
☆問題來了:

1.文畫互釋,包羅萬象。唐代詩人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文化中的藝術佳話,他將中國水墨畫和詩歌創(chuàng)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悠遠綿長的詩歌意境,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豐子愷先生卻將西方的畫技與散文的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將鮮活生動的畫面嵌入他的散文里,讓繪畫與寫作達成一種深層次的交融。他的繪畫是散文內容的具象化,而散文又是繪畫內涵的延伸,如名為《茅店》的這幅漫畫就是隨筆集中一篇散文的繪畫再現(xiàn),你知道是哪一篇散文嗎?你能找到這一繪畫對應的描寫性文段嗎?此外,你還能找到文畫互參的例證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率真,“白描”入文。豐子愷散文語言上最大的特質就是自然無雕飾。有人說,他的文章完全采用質樸無華的言說方式,就像“拉家?!币话汶S便平常。賞讀其文有時像是與一位老友在自然、自由地聊天,而有時又像是一位長者在與你促膝長談。對于豐子愷散文語言風格的評價,你認同嗎?請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釋相生,超然通達。豐子愷一方面秉持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入世之心不斷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又以佛家的超然與通達高蹈出世,俯視著種種“世間相”,讓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更加圓融而曠達。他的作品集的名字也帶著些許禪味,因而賞讀《緣緣堂隨筆》時,常常會有人對作品集題目的由來進行追問。相信你也有同樣的疑惑,那就同伴偕行去一探究竟吧!在中國文人的人文血脈中一直流淌著一種儒釋道相生的特質性血液,在不同的人生境遇、生命變遷中,三者的濃度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開展一場名為“儒釋道文化對中國文人的影響”的討論,你是本場討論的書記員和總結者,請把你的筆記整理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爭鳴商榷
在進行了《緣緣堂隨筆》的整本書閱讀活動后,學習小組內部開展了一次讀書交流會,同學們圍繞著豐子愷在作品中常常流露的對現(xiàn)代都市文明、科技、教育制度的批判性態(tài)度進行了一次研討,形成了唇槍舌劍、據(jù)理力爭的兩個不同陣營,邀請你以一個見證者的身份一同參與,并記錄下他們發(fā)言的梗概。
研討與爭鋒


☆問題來了:
看一看他們以上的爭鋒,你更信服哪一方?對此你又有何見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學以致用
在一次閱讀課上,老師印發(fā)了收錄在《緣緣堂隨筆》中的散文讓同學們進行閱讀,課后讓大家結合自身實際或當代社會現(xiàn)象進行文化反思,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含英咀華:
讀《伯豪之死》有感
江涵
有些人從二十五歲漸漸死去,直到七十五歲才入土。在我眼里,伯豪自他離開校園的那刻起就被眾多冷眼旁觀的人拋到了黃泉路上,余生二十年,不過是一只“久已死去而還未完全冷卻的鳥”罷了。從孩童的“昏蒙”漸漸到圓滑,生活像是施行了一場催眠,醒的人始終醒著,睡的人仍時刻不忘對周遭的“噪聲”加以打擊。伯豪的言行舉止,無疑成了眾人的“噪聲”。他深刻冷靜,以宗旨、誠意、志向為少年時的信條,卻被全校師生所嫌;他心懷廣宇,“以天地為室廬”,卻最終病倒在無名之地潦倒離世。伯豪卓爾不群,個性鮮明,可這樣的人非但沒有被命運垂青,反而被生活玩弄于股掌之間,就連死去前,理想與自由都不曾接納他,他死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