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觀念悖論與實踐反思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百年沉思: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 作者:李志國 著


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觀念悖論與實踐反思

劉忠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文學與文學史是相互伴生的。與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相比,我國的文學史寫作相對滯后。我們有悠久的史傳傳統(tǒng),但文學史觀念淡薄,文人們寧愿在詩詞歌賦中揮灑才情,在經(jīng)學注疏中傾注心智,也不愿意撰寫一部哪怕粗略一點的文學史文本。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史寫作產(chǎn)生于20世紀初年,發(fā)展于三四十年代,學科化在新中國成立后。反帝反封建、歐風美雨等外在因素如同彗星長長的尾巴,拖拽著文學史家們的敏感神經(jīng),反復蒞臨的“重寫熱”給他們帶來了無盡困擾,主體與客體、集體與個體、求真與互文、歷史與審美之間悖論不斷。

一 主體與客體:史料或史識

文學史與文學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你寫與不寫、研究與不研究,它都在那里。由文學思潮、現(xiàn)象、作家、作品、傳播、接受等組成的文學史客體,類同于康德所說的“物自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文學史寫作是第二性的,是史家在一定觀念指導下對文學史信息的編碼、呈現(xiàn)過程。為了對抗遺忘,文學史寫作肩負著用文字、圖片、聲音、電子等載體把文學史物化,防備其逃逸出人類的記憶網(wǎng)格的使命。無論是客觀存在的文學史還是文學史家筆下的文學史,都是不可分裂的,它們將會在時間的遠方握手言和。

不過,在文學史寫作過程中,史家們常常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主體與客體不可避免地會糾纏在一起,觀念、標準、方法都會影響人們對文學史客體的基本判斷。文學史是過去的,但它時刻通過作品與今天的讀者發(fā)生聯(lián)系,具有當下性;文學史寫作中,主體與客體的二律背反是一種客觀存在,無論文學史家采用什么方法,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文學史都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而只能是循著史家意圖建構起來的帶有主觀色彩的文本。一直以來,“信史”不僅是文學史文本的評價標準,也是文學史家的自覺追求;不過,事與愿違,還原歷史始終處在一種延宕狀態(tài),很難兌現(xiàn)。

文學史寫作是一個選擇、編碼、重構的過程。海登·懷特指出:“歷史話語并非以一個形象或一個模式與某種外在‘現(xiàn)實’相匹配,而是制造一個言語形象、一個話語的事物,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于它并闡明它的同時,它又干擾著我們對其假定指稱對象的知覺?!边€原歷史只是一個神話,絕對的客觀是不可能的,我們所說的歷史實際上是“語言的建構,是詩意地或修辭地‘發(fā)明’出來的幽靈般的、非現(xiàn)實的客體,它只存在于書本中”。[1]作為一種歷史敘述,文學史文本總是有主體介入的因素,寫作行為本身就是按照一定方向與目標建構出來的。

從20世紀30年代起步至新中國成立,新文學史寫作并沒有產(chǎn)生影響深遠的經(jīng)典文本,僅在史料整理和史識認知方面做了一些鋪墊工作。[2]胡適、羅家倫、譚正璧、陳子展、趙家璧、朱自清、王哲甫、伍啟元、周揚、李何林、任訪秋、藍海……一長串名字承載的是他們對文學史的認同與發(fā)掘。從進化論而階級論,從啟蒙文學而無產(chǎn)階級文學,文學史寫作和“新勝于舊”的樸素觀念在一道生長。圍繞進化論、革命論史觀,文學史寫作中的選擇、加工、重構在所難免,如把以胡先骕、梅光迪、吳宓等為代表的學衡派,以蘇汶、胡秋原為代表的第三種人視為阻礙“五四”新文學和左翼文學的逆流,戴上封建主義、資產(chǎn)階級的帽子?!吨袊挛膶W運動史》(王哲甫)、《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伍啟元)、《中國新文學大系》(趙家璧主編)、《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李何林)等文本描繪新文學史的前行軌跡,梳理文學革命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革命文學與左翼文學的內在關聯(lián)……合力把新文學從中國古代文學的尾巴中“解放”出來,賦予其全新的內涵。當其時,新文學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入大學課堂。學者們編寫文學史大多出于自覺自愿,不是規(guī)定動作,較多地保留了各自的學術個性。王哲甫、李何林等人曾把保存史料作為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親自參與、經(jīng)歷過的文學事件還記錄具體感受,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但正因為與史實太近,缺少宏觀視野,主次不分,記流水賬現(xiàn)象明顯。

新中國成立后,新文學不僅取得與古代文學并行的資格,還忝列高等學校中文專業(yè)必修課,肩負宣講無產(chǎn)階級革命史、建構新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王瑤、蔡儀、張畢來、劉綬松等自覺地把毛澤東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作為理論基石,編寫“中國新文學史”教材,滿足教學之需。新文學被認為是比古代文學高級、進步的文學,是新中國主流意識和國家意志的形象化體現(xiàn),政務院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文法兩學院各系課程草案》中對其內容做出明確規(guī)定:

運用新觀點,新方法,講述自五四時代到現(xiàn)在的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史,著重在各階級的文藝思想斗爭和其發(fā)展狀況,以及散文、詩歌、戲劇、小說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評述。

革命性、階級性、工農(nóng)化構成“中國新文學史”的基本質素,政治運動的強行介入在消解編寫者主體精神的同時,也以“主題先行”話語消泯了新文學史的客體性。“改寫”“重寫”是常有的事,今天是人民作家,明天可能就是人民的敵人,“胡風反革命集團”“丁陳反革命集團”就是典型個案。當時“革命”“反動”等標簽滿天飛,作家陣營分明,文藝斗爭你死我活。新文學史寫作被簡單化為新民主主義的自證過程、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生長過程,一旦偏離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路線斗爭框架,就是“反革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