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詩意向唐朝
徐昌才
寫完這部書稿最后一個句號的時候,我異常激動,無比幸福。不去想飛揚文采,光照千秋;不去想洛陽紙貴,浪得虛名;不去想春花秋月,快意幾時。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沉浸在古老的唐詩中,透過一個個滄桑的文字,分享一段段跌宕的人生。那些遙遠的風景,那些古老的詩魂,那些燦爛的生命,一一復活在我的生命里。我與他們感同身受,悲歡與共。我抑制不住激動與狂喜,要與古老的靈魂、鮮活的生命、燃燒的青春,還有天空大地、白云綠草,分享我的詩情畫意與生命體驗。這本書描述了我的感受和感動,表達了我的真情與真性。如果一言一語、一鱗半爪能夠觸動你的心弦,帶給你一點人生的快意與生命的感發(fā),我將感到萬分欣慰。
讀唐詩,可以站在自我的角度,知人論世,將心比心,切境切情,感同身受。也就可以站在他者的角度,或是站在與詩人某首詩歌不同的其他詩歌的角度來品味,如此勾連貫通,比照呼應,可以激活我們的思維,喚起我們的興味,當然更可以幫助我們?nèi)娑羁痰乩斫庠姼璧恼嬉庹嫖?。比如,欣賞李商隱的《為有》,我喜歡這樣的聯(lián)想與比照。
想起古老的《詩經(jīng)·鄭風》:“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泵鑼懸粚Ψ蚱扌腋g悅的生活場景,可以演繹成一段生動有趣、極富生活氣息的故事。男歡女愛,纏綿難舍,共度良宵,不愿早起。情意樸素而真切,情調(diào)浪漫而有趣。與此類似,李商隱詩歌《為有》描寫的正是這樣一段纏綿款洽、難舍難分的情意。不過兩首詩主人身份不同,李詩主人是朝廷官員,女子是貴婦,男女尊貴,生活富足;《詩經(jīng)》主人是勞動者,普通平凡,生活艱難,夫妻恩愛。兩詩最大的相同在于深入人物內(nèi)心,表達人類共同的對于愛情,對于幸福,對于美好生活的強烈渴盼與追求。時光已逝千年,昔人早已千古,我們相信愛依然還在,相信詩歌永遠不老。
詩情源于詩心,詩心源于生活。欣賞一首詩歌,品味一段詩情,感發(fā)一種生命,不一定字斟句酌、演繹詩意,也不一定對應背景、印證詩情;更多時候,更本質(zhì)的體驗應該是超越古今、彌合時空,以生命對接生命,以情感交融情感,以智慧碰撞智慧,通過品讀、玩味、體驗、深思,達到古今渾然、生命同構(gòu)的心靈共鳴。我們無緣與李白做鄰居,無緣與杜甫做朋友,無緣與香山(白居易)同朝為官,無緣與王維參禪禮佛,但是,地不論東西,時不問古今,人不分男女,心理同構(gòu),生命同感。感動過李白的情意,也一定會感動你我;激勵過杜甫的人格,也一定會激勵你我。只是,由于年代久遠,風云彌漫,我們需要撥開云霧,廓清烽煙,以清靈寧靜之心,以智慧通達之理,以生命同構(gòu)之情,彼此知會,默契共鳴。
讀陳陶《隴西行》:“誓雪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蹦銜榇筇茖⑹烤柢|為國、舍身效命的壯舉拍案叫絕,贊不絕口。你可能還會想到,戰(zhàn)爭是為了什么,戰(zhàn)爭是不是被某種力量利用,戰(zhàn)爭付出血腥慘烈的代價,能夠換來萬千黎民的和平幸福嗎?戰(zhàn)爭真是猶如某些人所宣揚的保家衛(wèi)國、大義凜然嗎?陳陶看到了白骨盈野,橫尸成山,陳陶痛感年輕生命的凋謝,幸福家庭的破滅。陳陶不直說他的悲憫和義憤、他的呻吟與控訴,但是,我們卻可以從生命出發(fā),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歷史出發(fā),指責一場戰(zhàn)爭的不義與殘暴,怒斥一些政權(quán)的狹隘與自私。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樂意不樂意,一首詩歌描繪一幅圖景,展示一片鮮血,其實是告訴我們,戰(zhàn)爭沒有過去,殺戮依舊囂張。你能說,陳陶只是在替大唐萬千冤魂叫屈嗎?
詩歌來自感覺,來自感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shù),詩歌也是感覺的捕捉,詩歌還是心靈的瞬間閃光。猶如照相,咔嚓一聲,對準的鏡頭,定格成永恒,沉淀成古今。一剎那間的感覺,最精彩,最傳神,但是,如何覺察,如何定位,如何凝練,卻是耗費詩人心血的事情。大量唐詩,激情洋溢,生命鮮活,感覺靈動,詩性蓬勃。說白了,源自詩人的敏感,詩性的敏銳,詩心的靈妙。我們讀詩,要走進詩歌情境,感知詩人生命,感觸詩意空靈,勢必忘情投入,率性參與,讓詩情激活沉睡的生命,讓詩心燦爛庸碌的心靈。換句話說,就是,脫略世俗風塵,褪盡功利考量,泯滅身份尊卑,還原一個純粹生命,復活一顆詩意心靈,任憑感覺滋生,任憑心性漫游,心到哪里,情到哪里,天馬行空,興會淋漓。而且,還要相信,感覺的滋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漫無邊際,而是建立在理解與體察、感受與沉淀的基礎之上。
讀杜甫詩歌《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苯裎魧Ρ?,感慨萬千,再現(xiàn)感覺的復合與多變。對于大名鼎鼎的音樂家李龜年,詩人的印象一會兒是岐王宅里的風光無限,一會兒是崔九堂前的交口稱贊,一會兒是江南時節(jié)的春光明媚,一會兒是落花時候的無語傷神,種種感慨,紛至沓來。詩人的高明也就在于以有限感覺寫無限感慨,以眼前風光道世態(tài)冷暖。跟著感覺讀唐詩,隨心隨意,隨情隨性。這是一種放松,也是一種瀟灑。
詩歌也是詩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脫口而出,下筆成詩,一片赤誠,一派天真,道盡所愛所惡,抒寫悲歡離合?;蚴枪蕠Ю铮蚴侨松倌昵?,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或是“南湖秋水夜無煙”,多姿多彩,活靈活現(xiàn)。植根于心靈,凝聚著性情,飛揚出意興,燦爛于詩文。不需雕琢字句,不需拘禁格套,不需觀人眼色,我手寫我心,我口吟我情。清代詩評家陳廷焯有言:“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一曰意高妙,一曰想高妙,一曰自然高妙?!痹娎碓醋陨钏寄瑫?。詩意萌生,詩想奇幻,詩風自然,均與性情密切相關(guān)。古人作詩如此,今人讀詩,自然需要回歸性情,對接詩意,感受千古同構(gòu)之生命體驗,感動悲歡愛恨之情感交融。不分你我,不辨古今,我注詩情,詩情注我。
讀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草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焙晚f應物一道徘徊滁州西澗,陪寂寞小草說話,聽高樹黃鸝唱歌,看春潮晚來急雨,看野渡無人舟橫。幾多清幽閑適,幾多逍遙快意。當然,敏感一點,深沉一點,或許也會觸動身世,感傷命運。人生無須高調(diào),大鳴大放,自吹自擂,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人生可以駕一葉孤舟,徜徉江湖煙雨,追尋自在逍遙。人生也可以種一塊青草,默默無聞,生機翠綠。我讀這首詩,我就是將自己的喜歡和厭惡,清醒和迷茫,帶進詩歌,對話詩魂。從詩歌中找到自己,從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詩意。
詩歌是語言的鉆石,詩歌的語言唯美、精致,像一件玲瓏剔透的工藝品,需要細細觀賞,用心咂摸。其實,我們品讀唐詩,更多是借助語言攜帶的吉光片羽尋找詩人的心路,一路上,我們遇見了風塵仆仆的詩人,千姿百態(tài)的人生,也遇見了山花盛開、青山疊翠,也遇見了風雨煙云、電閃雷鳴……我們面對紛至沓來的風光,目不暇接,心花怒放。但是,我們停不下腳步,要跟上詩人的步履,繼續(xù)走向無窮無盡的遠方。
相會在唐朝,相知在生活,相約在詩歌。
2016年9月于長沙雅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