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崔護(hù)有一首詩,名叫《題城南莊》,是寫桃花的,很出名。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逼渲杏写蠹液苁煜ひ粋€詞:“人面桃花”。
詩里有兩個意象值得注意,一個是桃花,還有一個就是桃花“笑”。詩不用解釋,大家都能聽懂。實際上,它也是用了典的。用了什么典呢?與今天要講的《桃夭》篇有關(guān)?!短邑病肥顷P(guān)于嫁女兒的。
前面講過,周人重視婚姻,因為他們奪取政權(quán)時人很少,要統(tǒng)治全國,要建立起合法的統(tǒng)治。把這么一大片地方各種人群有機地聯(lián)合起來,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老話說周道“親親而尊尊”,“尊尊”的基礎(chǔ)或曰前提是“親親”,先要把大家按照親戚關(guān)系連接起來,然后再論尊卑加以統(tǒng)治。要做到這樣,必須對其他族群采取柔化政策,周人也是這樣做的。西周建立后,得勝的周人不是殺氣騰騰,暴力鎮(zhèn)壓;相反,面對成百上千的非周人群體,走的是聯(lián)合融合路線,廣泛建立親戚關(guān)系,其手段就是通婚。在周代“婚姻稱兄弟”,大家論姓氏是無法成為兄弟的,但是經(jīng)過通婚,可以使異姓成為親家??傊恐喗Y(jié)婚姻關(guān)系,建立情感聯(lián)系,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周人的有效統(tǒng)治。這對后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有很大影響,費孝通先生在其《鄉(xiāng)土中國》里就說過:中國人特重姑表親,所謂“一表三千里”?;橐龅闹匾?,由此可見一斑。因而對婚禮的歌唱在《詩經(jīng)》里就特別多。
其中就是這首《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一共三段,有很多重復(fù)。詩一開始就是“桃之夭夭”,看到這一句,我想讀者馬上會想到另一個成語:“逃之夭夭”。其實后者就是從《桃夭》之句衍生出來的一個成語。在詩篇本身,“桃之夭夭”這一句,交代出了結(jié)婚的時令:桃花盛開的時候。
《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地域的大背景是黃河流域,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方。北方桃花開的時候,天氣正常,一般三四月份開花。在北方,春天到來,鮮花綠葉生發(fā)得早的,先要數(shù)桃花,此外就是柳樹。經(jīng)冬的北方一片黃褐色,當(dāng)柳樹剛剛露點綠意的時候,桃花先就綻放了,火紅火紅的,照得半個村莊都亮麗起來。詩篇以上就告訴讀者,桃花盛開,是早春的時節(jié)。
那么“夭夭”又是什么意思呢?學(xué)者對“夭夭”解釋有許多。一種解釋說是“少好貌”,文縐縐的。其實“少好貌”就是“姣好貌”,桃花鮮嫩、嬌艷無比。另外,桃花開的時候,還有一個特點,花是開在葉子之前的,就是說,桃樹是先開花,再長葉;桃花盛開時,滿樹都是串串的花朵,花色以粉、紅為主,鮮艷、水靈,真是天地之靈氣?。≌f“夭夭”是“少好貌”,就形容的是這個。
還有一種解釋“夭夭”是“屈伸貌”。大家想想吧,桃花綻放,束束桃花,花蕾密疊,料峭春風(fēng)中,風(fēng)一動,擺一擺,微微顫顫的,是多么的惹人愛惜,用詞不當(dāng)一點說,真可謂驚心動魄??!“屈伸貌”,就是桃花朵朵在春風(fēng)中擺動的樣子。
還有一種解釋,干脆就說“桃之夭夭”的“夭夭”是“桃花笑”!我想這也是愛惜桃花愛惜到?jīng)]轍時的干脆話。不過,這樣說也得有點根據(jù),根據(jù)是什么呢?這種說法以為,“笑”字,上面一個“竹”字頭,下面就是“夭”,是表音的,根據(jù)訓(xùn)詁學(xué)音近義通的道理,“夭”就是“笑”。春風(fēng)中燦燦桃花,如同在笑,一個很妙的形容啊!
好了,以上舉了三種解釋,有讀者會問了:你說了三種解釋,到底從哪一種???這就因人而異了。古人講“詩無達(dá)詁”。每個人都見過桃花,或者是在鄉(xiāng)下見的,或者是在公園見的,不論在哪兒而見的,如果桃花之嬌美妖嬈感動過你,讀到這一首古老的《桃夭》,就一定會勾起你當(dāng)時看桃花的記憶,那么上面說的三種解釋你覺得哪一種最貼合你看花的經(jīng)歷呢?這就要由你、由讀者自己來決定了。審美感受原本就是主觀性極強的。這就叫“詩無達(dá)詁”,也就是說,有時候?qū)ξ谋镜慕忉?,可以是多重的,不像做?shù)學(xué)題,一加一一定等于二,不是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老一輩學(xué)者王國維就說過:詩無達(dá)詁,通,就是達(dá)詁。也還可以加一句:就一首詩篇解釋而言,妙,就是達(dá)詁。
對桃花,另外一點要注意,桃花一般是以紅顏色為主。老話說“紅白喜事”,“紅”喜事就是指婚姻,而紅色,代表火爆、吉慶。所以,古代詩人表現(xiàn)女子出嫁,就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灼灼”就是從視覺效果說“夭夭”,只表桃花的姿態(tài)還不夠,所以又用“灼灼”來突出其光彩。而且,還強調(diào)了紅色這一暖色調(diào)的顏色灼人眼目的特點。馬路上為什么用紅燈和綠燈指示交通???就是因為兩種顏色灼人眼目。當(dāng)然,桃花的“紅”與紅綠燈的紅不一樣,桃花的紅色是鮮活的、熱烈的、粉嫩而富于生機的,透露出的是蓬勃的生命力?!白谱破淙A”的“華”,就是“花”?!盎ā边@個字古代讀作“華”。繁體字的那個“華”字,多像滿樹花朵的樣子!
接著是“之子于歸”?!爸印本褪恰斑@個人”。在《詩經(jīng)》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指代人,不限男女。有時還指稱大臣甚至周王為“之子”。這首詩篇的“之子”是指出嫁的女兒?!爸佑跉w”的這個“歸”字,在古漢語中也很有意思,如唐詩“風(fēng)雪夜歸人”句,這個“歸”誰都可以用,男的、女的回家都叫“歸”。在先秦時期,“歸”字還有一個特殊的用法,特指女子出嫁,嫁到婆家去叫作“歸”。這也是中國老觀念。女孩在娘家終究是一個過渡階段,最終嫁出去做人家媳婦、主婦,才是最終的歸宿。這就是“歸”的特別含義,女子出嫁叫作“歸”。
好了,回過頭來看這四句詩,桃花綻放的時節(jié),女孩子嫁到了自己的婆家去了。女子嫁到婆家又怎么樣呢?詩曰:“宜其室家?!焙竺孢€有“宜其家室”,“宜其家人”。這個“宜”字就是古語“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那個“宜”,就是要給這個家族帶來吉祥如意,帶來興旺的意思。這也就是古代婚姻——我看全世界婚姻大概都有這樣的意思——的觀念。娶一個女子到家,給家族帶來的是興旺,這是一個普適的價值。所以“宜”,表示的是祝福女子將帶給新家庭吉祥如意。所以詩篇第二章在“桃之夭夭”之后,接著又說“有其實”。請注意,詩篇的描寫是很有次第的,先說花,再說到果實。因為,花盛就意味著今年的果子長得大,長得多?!?img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1/02/21101476626976.jpg" alt="" />”就是大的意思,這是傳統(tǒng)的解釋。有學(xué)者說,“
”就是“斑”,斑斑點點那個“斑”。桃子熟了以后紅綠兩色間雜,很斑斕,這就是“
”。這樣說也很好。詩篇由花想到果,講的是女子嫁到男家,意味著有好的未來。
第三段就寫到葉子,“其葉蓁蓁”?!拜栎琛本褪羌?xì)密的樣子。桃樹先開花,開花預(yù)示著果,然后就要長葉子。枝葉繁茂,就是說桃樹的遠(yuǎn)景了。有花有果是當(dāng)年,一顆樹,枝葉子茂盛,又意味著家族永遠(yuǎn)興旺。古語說“蔭澤子孫”,有葉子才有蔭涼,這是說女子未來作為家庭主婦可以福蔭子孫。
這首詩是女子出嫁時的歌唱,祝愿她來到自己歸宿之后,做好家庭主婦,傳宗接代,使這個家族興旺、發(fā)達(dá)。是美好祝愿啊。
一開始我們就說過,唐人的詩,“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其實用桃花作比喻,以及表桃花的詩還很多。像白居易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闭f人間到了四月各種花都消歇了,可是,山上的寺廟里邊的花兒還在盛開。另外還有陶淵明寫《桃花源》,桃花桃樹在他這里有了“世外桃源”的象征意味。那么后來人寫人面桃花,與《詩經(jīng)·桃夭》的寫桃花有什么分別呢?“人面桃花”,是用桃花來比喻美人臉的嬌好。那《詩經(jīng)》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不是也在比喻女子形象上的美?不是,“桃之夭夭”不是比喻如何美。桃花在初春的怒放,不是或曰主要不是表現(xiàn)出嫁女孩子具體長得什么樣,它是在以天地的生機勃勃,表現(xiàn)出嫁女子的天地靈氣,突出的是發(fā)乎天地的生命力。是從一種天地特有的春光靈光,來形容女子的鐘靈毓秀,是象征手法,不是打比喻。這就是《桃夭》的自家魅力。
《桃夭》是專從女子出嫁著筆的,《詩經(jīng)》里還有一首,既從送的一邊寫,也就迎的一邊說。這就是《召南·鵲巢》篇。這首詩是這樣的: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詩并不是很艱澀。成功的文學(xué)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就是不能用那些稀奇古怪字句難為大家。這首詩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鄙婕皟煞N鳥,一種叫鵲,一種叫鳩。鵲是什么?鵲就是喜鵲。北方有一種鳥,黑色的,肩部胸部有一點白色的毛,像人穿了一件白坎肩,就是喜鵲。喜鵲屬于留鳥,冬天、夏天都在。北方地區(qū)到處可見。喜鵲搭窩一般是十一、十二月份天變得寒冷的時候。所以喜鵲又被視為知冷暖的鳥。在我的老家,就是河北農(nóng)村一帶,人們常說,看喜鵲搭窩能看出今年冷不冷,它要朝東南搭窩,那一定是西北風(fēng)多,天氣就偏冷。說到喜鵲搭窩,它是很擅長這事的,而且很用心,很講究結(jié)構(gòu),要花很長時間,一般要用四個月左右,可稱是“精心設(shè)計、精心施工”。外部結(jié)構(gòu)弄好了,還要“內(nèi)裝修”,用蘆花、棉絮或者人發(fā)、獸毛和羽絨混合在一起踩踏實,就做成舒適的“大鳥巢”。
那“鳩”又是什么鳥呢?就是八哥、巧嘴八哥,也有人說是布谷。八哥和布谷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能說不能做。八哥善學(xué)人言,布谷是“布谷布谷”——光棍好苦!——都是以叫聲著名。人世間,巧手的總得為拙手的服務(wù),自然界,在鳥的社會里也是如此。突出的例子就是本詩所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什么意思呢?八哥或者布谷不會筑巢,等擅長而肯干的喜鵲把窩搭好以后,八哥或者布谷就開始想自己的主意了。據(jù)說八哥會跑喜鵲窩邊等喜鵲出門,喜鵲一出去,它就跑到喜鵲窩里又拉又尿,把人家的窩弄臟。喜鵲回來一看,這窩糟踐了,就放棄了另謀再建,正落入了八哥的圈套。詩篇就以此比喻女兒嫁一個好人家,可以享福。不過,“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的現(xiàn)象固然令人覺得有趣,更讓人覺得驚奇的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的觀察能力,以及他們對大自然的熟悉。而我們現(xiàn)代人,離自然太遙遠(yuǎn)了。鵲是什么?鳩是什么?我們得查了書才知其一二,古人寫詩篇歌唱婚姻,若是大家都不熟悉喜鵲何鳥、鳩是什么,詩篇那樣唱,若是大家查了書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詩篇富于意趣的比喻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古人對這些鳥類及其習(xí)性是很熟悉的?,F(xiàn)代人整天強調(diào)什么生態(tài)呀、環(huán)境啊,可是春天走到野外,滿地的生機,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愛誰誰,一概不知。我們身高也就是一米七八左右吧,離大地的距離與古人是差不多的,可是我們還是離大地、大自然太遙遠(yuǎn)了。其實是心遠(yuǎn)了,心一遠(yuǎn),在候鳥遷移的時候就會干出為那張饞嘴而獵殺珍稀鳥類的暴殄勾當(dāng)!
這里還涉及打比喻的事。打比喻往往取的是事物某一方面的相似,如說柳葉兒眉,只是取的柳葉眉那個細(xì)條條的形狀,絕不是取柳葉的綠色來形容女孩子的眉毛,綠色眉毛的女孩子,多嚇人!這首詩的比喻也是如此,它是取什么?取的是婆家的富裕,女孩嫁到婆家去,有房、有地,有吃有喝,這是好人家。好人家,不一定保證就有好夫妻。所以,詩篇這樣說,話未免有點兒俗氣??墒牵l嫁人喜歡嫁一個窮光蛋呢?我這樣說,也是有所指的。過去有學(xué)者解釋這首詩,說這首詩是控訴詩??卦V什么呢?控訴自己的窩被他人占了,由此,該學(xué)著認(rèn)為詩是失意者控訴社會不平現(xiàn)象的作品。這樣解詩,是典型地把“柳葉兒眉”的比喻,當(dāng)成女孩眉毛真是綠色的了!
“之子于歸”之后是“百兩御之”?!鞍賰伞钡摹皟伞保谶@里讀輛(liàng)。一輛大車兩個轱轆,所以轱轆的“兩”就代表一輛車?!坝钡摹坝保梢哉兆肿x,也可讀成“迓”(yà),“迎接”的意思。百輛車迎接新娘,不用說,絕不是小門小戶辦婚事,肯定是大家族的婚禮。不過,正如一位哲學(xué)家說的:在文化上貴族的生活為蕓蕓眾生提供榜樣。富貴之家的做法,影響小門小戶。民間不是有這樣的情形嗎?再窮,為兒女辦喜事,也得講究一點。有一出戲叫《鎖麟囊》,窮人家的趙小姐,出嫁時也有一個小小的儀仗隊。有些劇團(tuán)演出這個戲的時候,主人公、富家女薛湘出場時儀仗隊敲的是大鑼、大鼓;趙小姐出場,就是小鑼,而且那鑼小得只有菜碟一樣大。在戲劇里,是搞笑,是要突出對比以獲得戲劇效果。可從觀念上說,就是再窮,大事也得有個場面。上上下下雖然階層不同,可能還敵對,可還是有些追求卻是共同的。當(dāng)然“百兩”的數(shù)字,應(yīng)該是夸張的,不過是突出送親、迎親車多而已。
這就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這么多車?除了講排場之外,還有一個現(xiàn)實的原由:車上拉的人多。現(xiàn)代人結(jié)婚,租幾輛轎車也好,租幾輛馬車也好,也就足夠用了。古代可不這樣,周代的婚姻,權(quán)貴人家,如諸侯公子,一取(娶)九女。他這一結(jié)婚,娶一個正夫人,還有八位側(cè)夫人。這就說到那時貴族婚姻的媵嫁制度。媵,就是陪送的意思。舉個例子說吧,若是周王嫁女兒到異姓邦國例如齊國去,那么周王的其他封邦,如晉、或衛(wèi),也要有兩個邦國陪送女兒。周王的女兒本身帶著陪嫁女,一位是妹妹輩的,一位是侄女輩的,加她自己就是三位。兩國諸侯陪嫁女呢,也是一位陪嫁女,帶著妹妹和一位侄女,也是三位。兩國加起來就是六女,加周王的公主三人,共九女。這就是“一取九女”。詩篇的“百兩”中是否坐著其他國家的陪嫁女,倒不一定,但一位公主出嫁,自己也是帶著起碼兩位陪嫁女的。
古人這樣做,是有其用意的。首先從政治上講,一個異姓國家與周王朝或其他什么姬姓國家結(jié)親,就等于同時與三個姬姓國家結(jié)了親,這樣就不能輕易地破壞這樁婚姻。政治上的聯(lián)盟就更親密了。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保證能生兒子,九位女兒嫁給一個異姓邦國的公子,也就是未來的接班人,最要緊的事,除了做好主婦就是生育男性后代,夫人生固然好,不生,陪嫁女生;姐姐這輩不生,侄女這輩生。這可以保證下一輩周王室與異姓諸侯,還是甥舅關(guān)系,未來長久的政治聯(lián)盟就有了保障。
下一章,“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薄胺健弊纸忉屍饋碛悬c麻煩,舊的解釋是“并”,意思是百兩并排。說“維鳩方之”,是兩只鳩在那兒并排待著,也可以,一只雄的,一只雌的。可是論通暢,還是有點不太對勁兒。所以,清代學(xué)者又提出一種新說:“方”就是“放”,孔子說“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個人做事兒利字當(dāng)頭,沿著利的原則去辦事兒,就多怨恨,招人怨,也怨恨社會??鬃釉捴械摹胺拧本褪恰耙馈薄ⅰ耙乐?、“依仗著”。“維鳩方之”,就是維鳩“依”之,也就是居住之的意思。這樣意思就順暢了。最后一句是“百兩將之”。剛才說“迎”、“迓”;“將之”呢,就是“送”;最后再來一個“成之”。一迎一送,合起來就是“成”,就圓滿了。所以“成之”是贊美婚禮的圓滿。
在前面我們講過,婚姻典禮的高潮,是將新娘子迎接入門那一刻,《關(guān)雎》,如前文所說,就是迎接新娘入門時的贊美詩。在《齊風(fēng)》,也有一首這樣的詩,風(fēng)調(diào)上則大不相同。這就是《齊風(fēng)·著》。詩是這樣的: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cè)A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什么意思呢,“乎而乎而”的?其實“乎而”這類的歌唱語詞,現(xiàn)代歌曲也有,如《東方紅》就有“乎爾嗨喲”,是虛詞,卻可以使得歌唱裊裊娜娜,富于余韻。
詩中的“俟”,就是等待,等著我。在哪兒等著我?在“著”?!爸庇质悄膬耗兀抗糯ㄖ?,據(jù)考古發(fā)掘,如岐山周家宗廟遺址,大致如同后來的四合院,正門就在院落的南面。正屋是北方,東西有廂房,南面的門是夾在稍微低矮一點房子中間的,門兩邊的房子叫塾,過去所謂的“家塾”、“私塾”,就是古人辦學(xué)的地方。兩個門之間的地方就叫作“著”。這首詩,由“著”寫到“庭”,再寫到“堂”,是一步一步地往正屋里走的,次第非常清楚。第一章,“俟我于著乎而”,在著那地方等我。接下來的一句是“充耳以素乎而”,“充耳”,就是耳塞。古代男子戴冠,冠戴上有兩個絲繩垂下來,拴著兩塊玉,叫瑱,是塞到耳朵里的。今天女孩子家都戴墜子,金的、銀的、玉石的。男的過去不戴耳墜子,冠帽子垂下絲繩拴玉,做耳塞。兩條絲繩叫(dǎn),不過詩沒有說到它。只說“充耳以素乎而”,也就是女子只看到了男子臉旁邊的絲繩是白色的?!吧兄原?cè)A乎而”,女子還看到絲繩所拴系的石頭是“瓊?cè)A”——一種接近玉的美石。
講完第一章,大體就可以斷定,詩篇確是婚姻典禮上的歌唱,就是說,不是女的在唱,也不是男的在唱,而是他人在唱,是他人模擬著婚禮上被迎娶女孩子的神態(tài)在唱,突出的是女孩在被迎娶那一刻的羞澀。請看,詩篇“那個人”在大門口等我,可“我”呢,只看到他臉旁邊戴的耳塞和絲繩,看到了繩,還看到玉,就是沒看到臉!沒看到臉,是因為他個子太高乎而?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呢?沒敢往臉上看!這樣寫,就把女子的羞澀之情態(tài)婉轉(zhuǎn)地表現(xiàn)出來了。古代禮教下的女子,跟現(xiàn)代人不一樣?;槎Y上她很想看看自己的丈夫模樣,卻害羞不敢。說到這里,古代婚俗的保守面就出來了。周禮婚禮六儀,沒有一“儀”是讓有婚姻約定的男女婚前見面的;婚前男女當(dāng)事人雙方一次面也沒見過,絕非不可能,也絕不在少數(shù)。女孩子婚禮上偷眼看,又不敢過分看因而看不周全的特定情形,就是這首“乎而乎而”的詩,所要特加表現(xiàn)的東西。詩妙,就妙在這點。
刻畫女孩子偷看、又不敢使勁看,這不是詩篇的調(diào)笑嗎?是的。結(jié)婚屬于“紅喜事”,人們就“紅”著辦,熱鬧著辦,笑話才能添喜氣。第一章的意思弄清楚,下邊的兩章就好明白了?!百刮矣谕ァ?,“庭”就是院子。剛才是到大門口,現(xiàn)在走到庭院??墒沁@會兒,男子臉旁兩邊的絲繩,剛才是白的,現(xiàn)在卻是“充耳以青乎而”,變成“青”的了。“青”就是黑色。漢語表示顏色有時很有意思,黑就說黑吧,不,卻喜歡說青。戲劇里有“青衣”,青衣就是黑顏色的衣??!有時也說“綠竹青青”,“綠竹”怎么“黑黑”???這樣理解就錯了,這里的“青”字用法很活,它實際上是形容綠色綠得濃郁,黑綠黑綠的。再說那個絲繩,剛才還是個“素”亦即白色的,現(xiàn)在怎么突然又說是“青”即黑色的?這正是詩篇為婚禮上的樂歌的證據(jù)。變換著字句歌唱婚禮,只能是旁邊專門人員的歌唱。就是說,詩篇不是為哪一個人的一次婚禮譜寫的,它是流行于社會婚姻典禮場合的歌。不然的話,絲繩一會兒白,一會兒黑,一回又成黃的,走幾步就換,好家伙,變了三種顏色,仿佛川劇的“變臉”絕活,一場婚禮上的變化不可能這樣。所以說,《著》與《關(guān)雎》一樣都是儀式之歌。
說到婚禮,還有一個習(xí)俗,就是鬧洞房。這個風(fēng)俗,古代就有,一直延續(xù)代今天。北方有句老話:“三天不論大小輩兒?!本褪钦f新婚鬧洞房的。什么叫“不分大小輩”?一般家庭、家族關(guān)系中,大伯——就是丈夫的哥哥,與弟妹、弟媳婦的關(guān)系,是嚴(yán)嚴(yán)肅肅、一本正經(jīng)的。丈夫的弟弟、就是小叔子則不同,可以跟嫂子開玩笑,無傷大雅地動一下手腳,也說得過去。這叫什么?按河北省,也就是我的老家的土話說,這“葷叔公,素大伯子”。日常里,叔嫂之間可以開玩笑,大伯和弟妹之間不能開玩笑。可是,若是誰家有結(jié)婚喜事,三天之內(nèi)是可以不論什么大伯不大伯的,“素大伯”也可以“葷”一下。但也只限于新婚三天的光景,三天一過,大伯與弟媳就要加強紀(jì)律性、組織性了。
那么鬧洞房的習(xí)俗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應(yīng)該很早。就文獻(xiàn)記載而言,晉代有學(xué)者葛洪在其《抱樸子·外篇·疾謬》中記載:“俗間有戲婦之法,于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丑言,責(zé)其慢對,其對鄙黷,不可忍論。”大意是民間結(jié)婚時,鄰里當(dāng)眾與新媳婦兒開玩笑,說一些不堪入耳的話,調(diào)笑女子。這還不是最早的記載,更早一些的記載是《漢書·地理志》記燕地風(fēng)俗說:“初太子丹賓養(yǎng)勇士,不愛后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后稍頗止,然終未改……燕丹遺風(fēng)也?!彼f“嫁取之夕,男女無別”,正指的是鬧房現(xiàn)象。不過,把鬧房風(fēng)俗的來歷說成是因燕太子丹——就是派荊軻刺秦王的那位主謀——寬縱勇士而起,則是不確的。因為還有再早的文獻(xiàn),這就是《詩經(jīng)·國風(fēng)》,具體說就是《唐風(fēng)·綢繆》篇。詩是這樣的: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風(fēng)流行的“唐”,在今山西侯馬、翼城及絳縣這一帶。詩叫“綢繆”,綢繆就是捆綁,把一些柴草捆起來,捆成一捆,就叫作綢繆。結(jié)婚時要在彩禮中放一捆柴火,這個習(xí)俗在今天的一些省份還保留著,猜測可能與古代搶婚有關(guān)系?;橐龅幕椋〉氖恰盎琛钡囊馑?,也就是黃昏時分,這時候,打火把搶女孩子可能就是“婚”的來歷。這當(dāng)然是非常古老的一種結(jié)婚方式?!叭窃谔臁??!叭恰本褪菂⑿?,屬于西方白虎七星的一個星宿,由七顆恒星組成,其中中間三顆,排成一列。清代大儒顧炎武就說過,古代人人都知星象,是說他們懂得看星星,原因是他們據(jù)星辰判斷時令、時間與方向。在沒有鐘表的時期,農(nóng)村人起早,是要看“三星”的,天上的三星到哪兒了,就知道該不該起床了?!毒I繆》這首詩篇,說“三星在天”、“在隅”、“在戶”,不外是夜晚時間的推移,說來說去,也都不外乎是引起下一句的“今夕何夕”,就是說,重點不在時間推移,而在“今夕”。“今夕何夕”——今晚是什么好日子???所以有這樣的發(fā)問,全是因為下一句的“見此良人”:哎喲,今天是什么好日子,見到這么好的人兒!其實這就是開玩笑,是對著新娘子這樣唱的。接著話頭一轉(zhuǎn),又問“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是問新郎官兒,你呀你呀——“子”在這里是第二人稱形式——這樣的好夜晚,該對這么好的人兒——指新娘子——要怎么辦呢?這就一定是開玩笑口吻了。新婚之夜,誰都知道新郎和新娘之間要發(fā)生什么樣的事,卻故意裝傻,問新郎夜里對新娘做什么,是典型的鬧洞房開玩笑的話口。當(dāng)然,鬧洞房的玩笑話,就像《抱樸子》所說的,出言還有更“鄙黷”的,但詩是不會那樣表述的。詩篇雖然采取了含蓄的表達(dá)策略,可洞房玩笑的意味還是表達(dá)得很充分的。
第一章弄明白了,下邊兩章也就沒什么難的了?!笆c”、“束楚”與“束薪”的意思一樣,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邂逅”和“粲者”。“邂逅”是《詩經(jīng)》幾次出現(xiàn)的一個詞,非常獨特,它有固定的意思,意指佳偶,即一碰面雙方就都覺得可心、一見鐘情了,這就叫作“邂逅”。實際仔細(xì)體味,詩用“邂逅”,強調(diào)的是可心,前一章只是說新娘好,這一章則強調(diào)新郎的心滿意足。第三章“見此粲者”的“粲”,是說新娘子漂亮光鮮?!棒印钡谋玖x是好稻米經(jīng)過舂簸揚去皮光燦燦的樣子。拿它形容女孩子,與“良人”意思一樣,強調(diào)她的漂亮,只不過比“良人”用詞更形象罷了。
《詩經(jīng)》是一個生活的萬花筒。即以表現(xiàn)結(jié)婚現(xiàn)象而言,是多么的全面,多么的豐富,又多么的細(xì)致入微啊。我們一路講來,講了周人的重婚姻,重婚禮,也講了鬧洞房這一既古老又綿長的習(xí)俗。其實還不止這些,《詩經(jīng)》還有更多精彩表現(xià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