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書主要的研究內容
美籍猶太作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是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被譽為“當代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大師”。他用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意第緒語,記敘了特定歷史時期猶太人對宗教、倫理以及生命的思考。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東歐猶太人的民間記憶和宗教傳統(tǒng),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卻又與世隔絕的猶太社區(qū)生活畫卷,深刻地揭示了美國猶太人在同化過程中的種種恐懼、渴望和矛盾的心理,折射出猶太文化傳統(tǒng)和整個人類所面臨的普遍困境。
國外對辛格的研究已經(jīng)開展得較為深入,這些研究充分揭示了辛格的作品與猶太宗教、文化和歷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深入剖析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以及現(xiàn)代性、猶太性等問題。國內的許多學者也對辛格及他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量的研究論文和部分專著充分揭示了辛格作品的創(chuàng)作淵源、創(chuàng)作主題及人物特征等,甚至還將辛格作品中的人物與中國文學中的經(jīng)典形象進行比較研究,有力地推進了辛格研究在中國的發(fā)展。但是,國內外大多數(shù)的研究均以辛格的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對于辛格短篇小說的系統(tǒng)研究則相對匱乏。少量的研究試圖揭示辛格短篇小說的敘事技巧,但至于將敘事理論與辛格作品充分結合進行的研究,則略顯不足。
本書將在經(jīng)典敘事理論的基礎上,相對系統(tǒng)地展開對辛格短篇小說的研究。研究將從六個方面展開:辛格研究、敘事交流、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
第一章首先對辛格的個人創(chuàng)作經(jīng)歷進行簡要的介紹,并對他的創(chuàng)作特點加以評述。其次是通過列舉辛格的主要作品,交代本書研究對象和樣本選擇的原則。本章重點是對辛格的國內外研究進行梳理,尋找本書研究的切入點。
第二章研究辛格短篇小說的敘事交流,主要是從隱含作者、敘述者等敘事交流元素入手,對辛格短篇小說敘事交流機制進行闡釋。本書對辛格短篇小說中的“隱含作者”進行研究,第一步是根據(jù)前人的研究,繪制了一個相對簡化的交流流程圖,并以此為契機,逐步剖析真實作者、文本、讀者這些元素如何與“隱含作者”共同作用,實現(xiàn)作品的交流意圖。辛格的短篇小說數(shù)量眾多,小說中的敘述者類型豐富多變。本章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辛格短篇小說中的敘述者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敘述者如何有效地發(fā)揮自身的交流作用。
第三章主要研究辛格短篇小說中的敘事視角問題。本章同樣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辛格短篇小說中所采用的視角模式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視角模式所產生的不同的敘事效果。本章的研究著重要將視角模式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點進行對比,以揭示辛格選擇視角模式的獨特匠心。另外,本章還將研究辛格短篇小說中的視角轉換機制,分析視角轉換對敘事過程所產生的影響。
第四章主要研究辛格短篇小說的結構類型。本章分別從故事形態(tài)和敘事功能兩個方面對小說的敘事結構進行分類,并逐一分析每種結構類型的特點,挖掘辛格在短篇小說結構安排上高超的技巧。另外,辛格非常重視開頭和結尾在短篇小說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還要重點論述辛格短篇小說的開篇與結尾藝術。
第五、六章的研究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展開。敘事時間研究主要是研究辛格如何在敘事過程中利用時間因素控制敘事節(jié)奏,敘事空間研究主要分析辛格短篇小說中的空間特征。時間和空間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敘事因素,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有助于從不同維度理解辛格的作品。為了更好地說明辛格短篇小說中敘事空間的構建過程,最后還以短篇小說《旅游巴士》為例詳細分析辛格是如何在作品中構建敘事空間的。
綜上所述,本書所采用的理論分析工具主要來自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內容也建立在經(jīng)典敘事學的理論框架之上。在與短篇小說結合的過程中,本書將盡力有所突破,努力展現(xiàn)辛格作品的結構藝術和敘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