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窮苦孩子捐資助學
1885年,柴可夫斯基45歲。從1877年年末離開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后,柴可夫斯基就一直沒有固定的住所。他有時到卡緬卡的妹妹家居住,有時到梅克夫人的莊園居住,每年還要出國旅行、休養(yǎng),或是參加音樂活動。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柴可夫斯基越來越感到應(yīng)該有一個自己的家,有一個固定的住所。這個住所要安靜,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這樣有利于創(chuàng)作和休息。但住所又不能遠離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因為他要經(jīng)常去這兩個城市參加各種音樂活動。
大城市的喧鬧是柴可夫斯基不喜歡的,而離莫斯科、圣彼得堡太遠又會有許多不便。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的一份報紙上登了一則租房啟事,應(yīng)征者絡(luò)繹不絕。進行一番選擇比較后,柴可夫斯基終于選中了離克林城2000米,位于賽斯特拉河畔的梅達諾沃村的一處住房。
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住所附近是大片的田野和郁郁蔥蔥的樹林,清澈的小溪從林中流過,給人非常舒適安逸的感覺。這里過去是一處富裕的莊園,如今花園已荒蕪,花壇里雜草叢生。住房條件雖不算很好,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家。能有一個自由自在活動的天地,柴可夫斯基感到很愜意。
新居是一座別墅式的建筑,有好幾間臥室,房間很寬敞,光線也很好。住進自己的家,柴可夫斯基感到很溫暖、舒服。他為自己安排了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每天早上7點30分起床,洗漱后就讀英文或是其他一些書籍。9點鐘散步休息一會兒,然后開始音樂創(chuàng)作。
下午1點鐘午餐,飯后散步片刻,然后繼續(xù)音樂創(chuàng)作。晚8點晚餐,飯后與客人談天或讀書。11點進臥室休息。
仆人阿列克賽很能干,辦事也非常細心,他把柴可夫斯基的生活照顧得很好。柴可夫斯基很喜歡、很感激忠心耿耿的阿列克賽。
散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他看到梅達諾沃村中住著很多貧苦的農(nóng)民,他們住在矮小陰暗的破房子里,每天辛苦地干活兒,但卻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們并不抱怨,無論男女老少都顯得很快樂很滿足。柴可夫斯基被這種善于忍耐、堅強而又樂觀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
柴可夫斯基還發(fā)現(xiàn),村子里竟然沒有一所學校,孩子們都是文盲,不認識字,沒有受過教育。
一天,柴可夫斯基又去散步,路上遇到一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盯著他看,他停下腳步問:“小朋友,有什么事嗎?”
小女孩有些膽怯地問:“先生,您就是柴可夫斯基嗎?”
“是的。我剛搬來沒多久!”
“您是音樂家嗎?”
“是的,我是搞音樂創(chuàng)作的?!?/p>
“那您能教我唱歌嗎?”
“你喜歡唱歌?”
“是的。我喜歡別人教我唱歌,我也想上學校里學認字,學唱歌,可村里沒有學校?!?/p>
“村里像你這樣想上學的孩子多嗎?”
“挺多的,前天伊凡家來了一個城里的孩子,談起上學的事,我們村里的孩子都很羨慕他,我們要是也能上學就好了?!?/p>
“好吧,孩子,你現(xiàn)在就陪我散步,我教你唱兒歌?!?/p>
“真的嗎?太好了!”
“還有,以后你們村里也會有一所小學的。”
“是嗎?太好了!柴可夫斯基先生,都說您是一個有本事的大人物。您來到我們村,一定會給我們村帶來變化的?!?/p>
散步回來后,柴可夫斯基就考慮怎樣在村子里辦一所小學,滿足那些渴望上學孩子的愿望。但他覺得以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要實現(xiàn)孩子們的這個愿望還是有困難,于是他去拜訪村里的一位神父包留勃斯基。
神父見柴可夫斯基來訪很高興。
“歡迎您,柴可夫斯基先生。您能來拜訪,我感到非常的榮幸?!?/p>
“神父先生,我來拜訪您,是想同您商量一件事?!?/p>
“什么事?您盡管說。”
“咱們村的孩子都想上學,可村里卻沒有一所學校。我想為孩子們辦一所學校,可又覺得一個人的力量不夠……”
“哦,先生,你真是一位仁慈的好人??!辦學校的事我也考慮過,也是感覺到個人力量太微薄,就暫時擱淺了下來?!?/p>
“那么我們可以聯(lián)起手來共同辦學嗎?”
“可以,沒問題。我非常愿意您合作,做成這樣一件善事,這樣孩子們就有學上了?!?/p>
就這樣,柴可夫斯基和神父兩個人共同出資,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出力,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把學校建立起來了。1886年1月20日這所小學成立了,招收了28名男女兒童入學。
開學的那一天,遠在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也趕來參加開學典禮。
柴可夫斯基走上講臺致詞:“孩子們,你們盼望已久的學校建立起來了。希望你們在這個學校里努力學習,成為有文化的人?!?/p>
這時兩個孩子捧著兩束鮮花走上前來,把花獻給柴可夫斯基和神父。
孩子們齊聲說:“謝謝你們,謝謝柴可夫斯基先生,謝謝包留勃斯基神父。我們一定好好學習,成為有文化的人,報答兩位好心的先生?!?/p>
柴可夫斯基看著可愛的孩子們,心中流過一股暖流。之后,他為孩子們上了第一節(jié)音樂課。
而在這時,柴可夫斯基的朋友們在私下議論說:“這些孩子真有福氣,有俄羅斯第一流的音樂家給他們上音樂課?!?/p>
“這些孩子里肯定會出音樂家的。”
尼古拉·魯賓斯坦逝世后,莫斯科音樂界的人士公推柴可夫斯基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院長??墒撬x絕了,因為他不愿讓煩瑣的行政事務(wù)影響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墒撬麉s在這小村子里,建起一所小學校。這正是柴可夫斯基不同于平常人的高尚之處。
以后,柴可夫斯基在散步的時候,經(jīng)常轉(zhuǎn)到學校這里看一看??吹胶⒆觽冊邶R聲朗讀課文,或是用心拿筆寫字,他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將來孩子們一定會成為有用的人才。
柴可夫斯基搬入新居后,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期的好友尤根遜、卡什金、拉羅什等都來看望過他。他們歡聚了一整天,喝酒、談天,很開心。
在梅達諾沃,柴可夫斯基著手修改《鐵匠瓦庫拉》,將歌劇中幾場戲的音樂完全重新寫過,有些地方刪掉,增加了新的唱段,使這部歌劇變得更通俗易懂些,修改以后的歌劇定名為《女靴》。
在梅達諾沃居住的最初兩年里,柴可夫斯基還寫了交響詩《曼弗雷德交響曲》和歌劇《女巫》,還有一些鋼琴曲和浪漫曲,像普希金作詞的《夜鶯》這首歌就是這一時期寫成的。
此時,柴可夫斯基已被推選為俄羅斯音樂協(xié)會主席。他還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名譽成員。他開始更積極地投入莫斯科的社會音樂生活,不再躲避人們,重新恢復(fù)了與斯塔索夫等舊友的交往,加強了與老朋友們的聯(lián)系。
從1885年起他出席每年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yè)班的考試,參加討論音樂學院教學大綱和音樂會演出曲目,并參與處理有關(guān)組織和行政方面的工作。這期間他促成了塔涅耶夫繼尼古拉·魯賓斯坦之后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職務(wù)。
就柴可夫斯基的天性,他喜歡獨處一隅專心創(chuàng)作,但是他又認為參加這些社會活動,為促進俄國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努力也是他的責任。他曾提議每一次音樂會都從國外邀請一位新的指揮家或知名音樂家、表演藝術(shù)家出席,以擴大俄國音樂界與國際音樂界的交流與合作。
柴可夫斯基與國外許多音樂家有交往,他承擔了聘請他們的任務(wù)。此后,各國音樂家先后到莫斯科演出,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小提琴家加里爾什、歌唱家費爾斯特洛娃-勞杰列洛娃和弗洛良斯基,德國小提琴家布爾麥斯特、女鋼琴家孟泰爾,法國指揮家科洛納、長笛演奏家培方涅爾,蘇格蘭鋼琴家萊蒙德等人都先后來俄國訪問演出。俄國樂壇呈現(xiàn)了一片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