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的巔峰期
由于感情激動的緣故,鋼琴縮編譜我完全彈不下去了。我喘不過氣來,并且要痛哭出聲。
——柴可夫斯基
一部獨特的交響曲
早在1882年巴拉基列夫建議柴可夫斯基以英國詩人拜倫的哲理詩劇《曼弗雷德交響曲》為題材寫一部交響曲。
巴拉基列夫為柴可夫斯基擬了詳細的寫作提綱,并附上一個說明:“這個題材除深刻外,還是現(xiàn)實的,因為當今人類的病癥正在于他們無法保護自己的理想。理想破滅了,心靈中留下的只有苦痛,沒有滿足?!?/p>
柴可夫斯基不喜歡巴拉基列夫寫的提綱,他寫信對巴拉基列夫說:“您的提綱令我感到束手無策,既然沒有激發(fā)起幻想和激情,就不值得去動手寫作?!辈贿^柴可夫斯基表示愿意再讀一遍《曼弗雷德交響曲》這本書。
拜倫的《曼弗雷德交響曲》表現(xiàn)的是19世紀歐洲文學的一個典型主題:才華出眾的個人與和他敵對的世界相沖突的悲劇。書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生長在山區(qū)大自然環(huán)境中,他孤獨地生活,目睹阿爾卑斯山瑰麗的景色,他覺得自己就像那山峰之巔,雖然控制著周圍的一切,但在偉大之中卻感到孤寂和悲哀。他探究人生的意義、知識和價值,他苦苦思索而不得其結果地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
曼弗雷德與鬼魂、神靈相通,而不與凡人往來。他認為世人都是卑微的,他鄙棄所有的人。他向神靈懇求忘卻和死亡而不可得,于是下到陰間,向死去的戀人愛斯塔爾蒂苦苦呼喚,祈求她的原諒和幫助。這個他曾深戀的女子賜給了他死亡。曼弗雷德和地府的主宰阿爾曼進行了頑強的斗爭,顯示了他高傲不屈的品格,表現(xiàn)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1884年冬,柴可夫斯基為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的排練去了圣彼得堡。這一次他又有機會與巴拉基列夫會面,他們進行了一次長談,談到了關于宗教和教堂音樂。巴拉基列夫的話對柴可夫斯基產生了影響。
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柴可夫斯基的思想處于深刻的矛盾之中。面對沙皇政府對一切進步力量變本加厲進行殘害的黑暗現(xiàn)實,他感到了壓抑。個人理想與嚴酷命運之間的沖突常常使他感到困惑。與巴拉基列夫的談話引起了他更多的思考。
由于要去看望患嚴重肺病生命垂危的學生柯代克,柴可夫斯基匆匆去了瑞士。他沒有來得及按照巴拉基列夫的要求再次與其會面和談話。柴可夫斯基給巴拉基列夫許下諾言,一定去書店買一本《曼弗雷德交響曲》認真閱讀,無論如何他會努力實現(xiàn)巴拉基列夫讓他以此為題材作曲的要求。
柴可夫斯基來到了瑞士達渥斯。《曼弗雷德交響曲》劇情的發(fā)生地阿爾卑斯山的風光使作曲家觸景生情。柴可夫斯基日夜守護在生病的柯代克身邊,百忙之中擠出時間閱讀了拜倫的巨著《曼弗雷德交響曲》,他被這一悲劇故事深深感動。
曼弗雷德苦苦求索不得其結果所帶來的絕望和痛苦,還有他在愛的失落和懺悔中所感受的哀傷引起了柴可夫斯基心靈上的震顫。此時巴拉基列夫的愿望已經(jīng)成為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愿望,他立即開始了新的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
柴可夫斯基已對未來的交響曲有了基本構思。他要在《曼弗雷德交響曲》中注入自己的感受。作曲家在巴拉基列夫給他的提綱的邊頁上寫下了補充的標題:“絕望引起的劇痛”、“對罪惡的過去的記憶”、“地獄的強大力量”、“對死去的愛斯塔爾蒂的懷念”、“曼弗雷德的無窮悔恨”。
柴可夫斯基說:
曼弗雷德不是一個普通人。我覺得,拜倫以驚人的力量在他身上深刻體現(xiàn)了我們渴望認識現(xiàn)實中的種種難題而又不得其解的悲劇性。
《曼弗雷德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很獨特的一部交響曲。他曾說,在創(chuàng)作這部樂曲時,他充當了為拜倫的原作畫插圖的角色。也就是說,這部交響曲在揭示標題時,采用了更具體化的音樂形象,帶有圖解性,而不像寫其他交響曲那樣概括性地揭示標題。
整個交響曲由4個樂章組成。柴可夫斯基作了詳細的題解:
第一樂章:曼弗雷德在阿爾卑斯山中徘徊。他被生活中的種種難題困擾,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對罪惡往事的回憶使他不快活,他體驗著心靈的陣痛。曼弗雷德了解魔法的奧秘,他威嚴地同地獄之魔交往。他夢寐以求的是忘卻一切,而地獄之魔以及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如愿以償。他想起了自己熱愛過的已經(jīng)死去了的戀人愛斯塔爾蒂,回憶咬噬著他的心,使他陷入無窮無盡的絕望之中。
第二樂章:水花四濺的瀑布中升起一道彩虹,阿爾卑斯山仙子向曼弗雷德飛來。
第三樂章:山民們的淳樸、貧窮、自由的生活。
第四樂章:阿爾曼的王國,地獄的群魔聚會狂歡。曼弗雷德出現(xiàn)在酒宴上,戀人愛斯塔爾蒂的陰魂向他召喚。最后得到寬恕,曼弗雷德死去。
柴可夫斯基筆下的曼弗雷德是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人,在承受復雜的情感沖突而引起的痛苦時,不是悲哀地呻吟,而是表現(xiàn)了要尋找出路,戰(zhàn)勝痛苦的頑強意志。這是柴可夫斯基對拜倫的悲劇的獨特的處理。體現(xiàn)曼弗雷德的音樂形象感人至深,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表現(xiàn)愛斯塔爾蒂的音樂形象主題是溫柔的、純真的、哀傷的,每次這一主題的出現(xiàn)都表現(xiàn)著驚人的魅力。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歌劇的女性形象、交響曲的抒情主題往往象征著作者所渴望而又無法在現(xiàn)實中獲得的幸福和光明。
所有在生活中遭遇過不幸的人們對于難以補償?shù)倪z憾都是束手無策的。他們的痛苦心情無法用語言形容。然而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里得到了準確的表達。在愛斯塔爾蒂主題的優(yōu)美旋律中,他們傷痕累累的心會得到些許安慰:他們因為愛,才痛苦,這痛苦是真誠的,又是珍貴的。
柴可夫斯基把《曼弗雷德交響曲》獻給了巴拉基列夫。1885年9月,柴可夫斯基在給巴拉基列夫的信中說:
我滿足了您的希望?!堵ダ椎陆豁懬吠瓿闪恕铱梢哉f是毫不間斷地為《曼弗雷德交響曲》工作了將近4個月。工作很辛苦,但是非常愉快。在我科學分析稍作努力開始投入工作以后,我醉心其間了……
我生平從來沒有這樣努力過,也從來沒有因工作而如此疲憊。交響曲根據(jù)您的提綱寫成,共4個樂章。但請您原諒,我沒有能按照您指示的調式和轉調,雖然也曾希望如此處理。交響曲用了B小調。
1886年3月1日,這部交響曲在莫斯科首次公開演出,同年在巴甫洛夫斯克、圣彼得堡、第比利斯和美國紐約演出,演出后都得到高度贊揚,《曼弗雷德交響曲》的成功標志著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