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為什么要用筆名?很難一概而論。可以說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想法,一個名字有一個名字的情況,很難籠統(tǒng)地說是為什么。根據(jù)本人掌握的情況,歸納一下,比較常見的有下列十種狀況。
第一,初次涉足文壇,剛開始試著發(fā)表作品,不好意思讓人知道是自己所為。冰心最初就不用本名謝婉瑩,郁達夫也不例外。郁達夫在談到署名時這樣說:“直到兩三年后,覺得投稿已經(jīng)有七八成把握了,才忐忑地用上了我的真實姓名。”
第二,有人覺得自己的作品是雕蟲小技,不值一提;或是怕別人看不起,帶來不好的影響。明清時代的章回小說家就是因為當時社會輕視小說,認為小說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東西,用真實姓名發(fā)表會影響自己的聲譽,因而用了筆名。至今一些筆名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團,使后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譬如,《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如此。
第三,有的作者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發(fā)表不同意見有所顧慮,就把真名隱藏起來,署用筆名。這樣別人就會暢所欲言地發(fā)表不同意見。有的作者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已是名人,但仍覺得自己的一些意見很不成熟,害怕發(fā)表出來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造成不好影響,這樣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好;或是希望發(fā)表不同意見引起討論,但持有不同意見者認為自己人微言輕,有所顧慮,所以原作者就將真名隱藏起來。例如習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間,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連續(xù)寫了四年多專欄文章,針對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新聞熱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些文章200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以《之江新語》為書名結集出版,作者署名才改為習近平。
第四,為了活躍版面,吸引讀者。如果某一刊物經(jīng)常出現(xiàn)某一位或少數(shù)幾位作者的名字或是某一期有同一人的幾篇作品,讀者會覺得單調(diào),或是認為稿源缺乏。將同一個名字換成幾個不同名字,就可以避免發(fā)生這樣的猜想。譬如,茅盾在1941年出版的《筆談》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幾篇文章,就分別署名“來復”“文直”“甫”“仲”等。
第五,署用不同筆名以壯大聲勢。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一個人用幾個名字容易擴大影響。唐弢在《翟秋白筆名印譜·序》中談到瞿秋白的各種筆名時就說:“除本名外,往往輔以筆名,壯我黨之陣容,張革命之聲勢,馬列真諦,傳布一時?!?/p>
第六,有人有幾個不同筆名,各有不同用途。漫畫家方成解放前在上海給《時與文》投稿時用“華山”,為雜文配畫和發(fā)表雜文時用“張化”,發(fā)表漫畫時用“方成”。臺灣作家張秀亞寫散文用“陳藍”,寫小說用“亞藍”,寫詩詞用“張秀亞”。
第七,在言論不自由的情況下,署用筆名是保護自己、免遭追究的一種斗爭藝術。魯迅就經(jīng)常變換筆名,但一些御用文人仍不肯放過他。所以他深有感觸地說:“看見一個新的作家的名字,就疑心是我的化名,對我嗚嗚不已,有時簡直連讀者都被他們鬧得莫名其妙了?!眲?chuàng)造社作家王獨清(1898—1940)在《申報·自由談》上發(fā)表的《說文壇上的“隱”》中說,在國民黨當權后,大批作家“不敢拿出真姓名來,于是便爭著‘隱’?![’造成了一個筆名空前的天下” 。
第八,有的人要在文壇活動,卻因為名聲不好怕討人嫌,就另用一個筆名以掩人耳目。張愛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用過“梁京”的筆名發(fā)表長篇小說《十八春》,這是因為此前發(fā)表的《連環(huán)套》遭人批評。
第九,受別人影響,習慣成自然。有的人最初開始寫作,覺得要在文壇安身立命,首要的任務就是先取個筆名,一方面是表示決心,另一方面就是以為有了筆名也就有了一切。
第十,有人需要發(fā)表作品又不愿意公開自己的身份,署用筆名,既可以使本人躲在假名(筆名)后邊,又表明文責自負,倒是兩全其美。
以上所說,只是面對現(xiàn)實進行分析,不存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我覺得取筆名是個人的自由,取與不取、用與不用,可以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