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末世”感,到《好了歌》

末世悲歌紅樓夢 作者:曾揚華


從“末世”感,到《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這一首著名的《好了歌》,幾百年來引起了人們無數(shù)的議論。平心而論,單這四段唱詞,倒也并無什么太深奧的內(nèi)涵,它只是表示了一種人生無常,不必過于追求身外的功名富貴這種古人常有的思想罷了。但引人注意的是這首歌卻特別反復(fù)采用了“好了”“好了”的表現(xiàn)形式,很顯然,它是要以此引起甄士隱對此的發(fā)問,從而讓跛足道人說出一段特別引人深思的答話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芍郎先f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p>

看來,《好了歌》的意義,不在它對那些世人貪欲的譏笑,而在道人對它的解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币说?,還得從頭說起。

中國封建社會自明中葉以后,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轉(zhuǎn)折的階段,在幾千年封建經(jīng)濟的母體內(nèi)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萌芽,在其影響之下,千百年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僵死狀態(tài)受到了嚴峻的沖擊,當時的各種社會風氣,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觀念都在起著明顯的變化,加上政治的黑暗,封建統(tǒng)治機構(gòu)的空前腐敗,這種種一切作用在一些敏感的知識分子的腦海里,就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異樣感覺,他們感到整個世界都要變了,在有些人的感官里還情不自禁地升起了一種無名的恐懼。

明中葉的著名哲學家、同時也是大官僚的王陽明,早就以他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到當時的形勢是“上下洶洶,如駕漏船于風濤顛沛之中,惟懼復(fù)溺之不暇……”(《乞?qū)捗舛惣Z急救民困以彌災(zāi)變疏》)在《水災(zāi)自劾疏》中又說到他自己好像“盲夫駕敗舟于顛風巨海中”。這種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感,并非緣于一時一事,而是來自于整個現(xiàn)實,待至明清之際,哲學家們?nèi)缤醴蛑?、黃宗羲等所發(fā)出的“天崩地解”之類的驚呼,也不是由于歷來就有的一家一姓的改朝換代感染所致。

除了像上面這些人發(fā)表過自己的特有感受之外,我們發(fā)現(xiàn),從明末清初以來,更多的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對他們所處的時代給予了一個專門的稱呼,叫作“末世”。明末通俗話本小說的作者馮夢龍《古今小說》中《吳保安棄家贖友》一篇的卷首詞后說:“這篇詞,名為《結(jié)交行》,是嘆末世人心險薄,結(jié)交最難?!泵鬟z民毛先舒在《與洪升書》中也說:“末世風氣險薄,筆舌專取刻挺自快,且借之為名高。吁,可怪也?!蓖瑫r代的理學家張履祥在《訓(xùn)子語》中也稱“末世之習,攻浮文以資進取,未嘗知圣賢之書……”同時代的著名思想家唐甄于《潛書》上篇《得師》中也慨嘆說:“末世學者不純,中無真得,好為大言,自信以為臬夔……”在同上書中還有多處提到“末世”之種種弊患。到了清初,離曹雪芹很近的劇作家孔尚任在他的《桃花扇小引》中更說,他創(chuàng)作《桃花扇》,是為了使人們“知三百年之基業(yè),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chuàng)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

曹雪芹正是在這樣對“末世”的一片慨嘆聲中進行了《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的?!澳┦馈敝校谒囊庾R中也特別強烈,在作品的前五回之中,就三次提到“末世”。第二回介紹賈雨村身世,譏諷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在第五回的“判詞”中,就王熙鳳“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說賈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很明顯,在曹雪芹心目中要寫的乃是生于“末世”中的“末世人物”。脂硯齋在批語中也不止一次提到“末世”,并反復(fù)指實說:“作者之意,原只寫末世,此已是賈府之末世了”?!翱芍獣兄畼s府已是末世了”(均見“甲戌本”第二回夾批)。

這種從明末直到清中葉的一片“末世”之慨嘆聲,就更足以說明它不是對某一王朝改朝換代的惋惜,而是對整個封建制度瀕臨滅亡的悲嘆,這是一種來自封建歷史長河深處的悲嘆,它的歷史愈長遠,這種悲嘆就愈深沉。

然而,盡管“末世”之兆的出現(xiàn)在人們心目中已至少持續(xù)了百余年,可絕大多數(shù)人對它都是抱著一種驚懼、感嘆、痛惜的態(tài)度,對它抱有一種明確、積極肯定態(tài)度的人,有案可查者,看來就只有一個曹雪芹。因為所謂“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這是明確肯定了“了”:只有“了”才“好”。既然這個“了”與“好”的原則適用于“世上萬般”事物,當然也就適用于“末世”。因此在曹雪芹的意識里,“末世”的出現(xiàn)并沒有什么可怕、可嘆、可惜,而且他還希望這個“末世”早日“了”之方“好”。這種思想實際上包含有推陳出新的進步因素在內(nèi)的,當然作者并未自覺地認識到這一點。由此也可看出,曹雪芹對待“末世”的態(tài)度,決不會是一個“補天”派,而只能是一個“拆天”派。

曹雪芹的這樣一種“好”“了”觀,其思想高度,是其他所有承認“末世”現(xiàn)實的人所遠遠不可比擬的。在這里,我們無暇去具體論說他們之間的差異,須要特別指出的是,曹雪芹的這種思想,對整部《紅樓夢》寫出一個“樹倒猢猻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jié)局,對現(xiàn)實否定得如此徹底,使之成為一部違拗大多數(shù)人的傳統(tǒng)心理的偉大悲劇,都是和他的“好”“了”觀分不開的。

開卷一曲“好”“了”歌,自從甄士隱對它作了一番注解之后,好像也隨著他“飄飄而去”,音響全無了,其實它的精神和思想?yún)s是彌漫全書,貫穿始終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