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晰的記憶

我們的青春 作者:臧棣 等編


清晰的記憶

孫維張

年紀大了,容易忘事,特別是近期記憶,眼前想干一件事,一轉(zhuǎn)身便不知是什么了??墒撬氖迥昵暗耐?,剛上大學時的許多情景,卻依然清晰地留在腦海里,歲月的河流并沒有把記憶沖刷得干干凈凈。許多往事凝聚成沙粒,沉在記憶的河道中,不時地便被某種事情激起,浮泛在生活的水流里。

度過了那個難耐的1955年的夏季,終于接到了期盼已久的北大中文系的錄取通知書。一紙飛鴻,讓人驚奇,令我忐忑不安的心靜了下來。簡單的打點之后,準備乘車及早趕往學校報到。真是巧得很,在沈陽火車站遇見了將要成為同學的李景華,他也乘同一列車到學校報到,都是北大,都是中文系,一路上不會孤單了。景華兄誠懇、熱情,很健談,看起來比我成熟。車到了北京,停在前門火車站,一抬眼看見了在香煙盒上見到過的箭樓,不知為什么,竟偶然生出了一種他鄉(xiāng)之感,可能是第一次外出,第一次到北京的緣故吧。在接站的老師和老同學的招呼下,我們上了北大的接站校車??赡苁菫榱私o新來的學生一個美好的印象,車繞行在西校門停下,下車便是金碧輝煌的寫著“北京大學”橫額的古式建筑。??!我即將成為它的學子了!更是巧得很,一同下車一同踏進西校門的還有費振剛。老費穿一身半新不舊的黑呢短大衣,戴著深度近視眼鏡,顯得老成持重,已經(jīng)是一派學者風度了。后來,紀念“一二·九”時我去懷仁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時,便借穿了那件短大衣裝飾了一下門面。記得是報到的第一天下午或許是第二天,早來報到的同學無事可做,我們?nèi)吮闳ヮU和園在佛香閣下照了一張相,至今還珍藏在我的相冊里。

由于宿舍還沒有安排好,文科的一些新生便都住在小飯廳里,現(xiàn)在小飯廳已變成了大講堂的一部分了,只是廳南門外的三角地還在。我的上床是江蘇來的李德身,他對新詩有一定的見解;間隔著的上下鋪便有一位是孟琮,北京市的學生,皮膚白暫,說話京腔京韻,溫文爾雅,能用工尺譜演唱昆曲,知識面廣,我既羨慕又佩服。當年紀念“一二·九”,學校排演街頭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我倆都去做了群眾演員。后來我留在北大學生話劇社團——劇藝社里,孟琮卻沒有,他興趣廣泛,喜歡聲樂,歌唱得好,還填得一手好詞。就在小飯廳住宿的時候,發(fā)生了一起意想不到的很悲慘的事,大概是法律系的新生,住在盡里排的二層床上。夜間睡夢中掉在水泥地上。我們誰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就這樣高高興興地來到北大,又這樣匆匆地離去了。

剛?cè)雽W并沒有分專業(yè),在聽了王力先生的“招兵買馬”式的動員之后,我已決心讀語言文學專業(yè),這樣可以多讀一年書,語文專業(yè)從我們這一屆開始改為五年制。幸虧讀了語文專業(yè),才得以在北大畢業(yè),拿到北京大學的畢業(yè)證書。如果讀了新聞專業(yè),58年之后就變成中國人大的學生了,我真不知道拿人大畢業(yè)證書是什么滋味!從張榜公布的名單上,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第二學習班里找到了我的名字。到了二班之后,呂薇芬就送了我一個外號,小沙彌,可能又覺得不太好,不大尊重人吧,當時都在學俄語,便把沙彌顛倒過來,改成俄語式的外號,叫做米沙了。后來我在話劇《夜店》里扮演了一個流浪兒——小斗(dǒu)子,便成了我的第二個綽號,一直到畢業(yè)。

在55級二班學習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一進校門就認識的費振剛,還有李德身、孟琮也都在二班。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展開,學習之余,鄧美萱拉我辦了一個報紙式排版的手抄小壁報,取名叫《小火星》。鄧腦瓜靈活,他主編、編緝、排版,然后我照版式謄寫上去。《小火星》居然有些名氣,當時的《中國青年報》有專門的采訪報導。鄧美萱是位很機靈的南京人,專會直鉤釣魚。56年的夏天,他找來普通的縫衣針,在蠟火上燒熱,彎成內(nèi)傾的小于90度的鉤,因為沒有真正釣魚鉤的倒須,我們就叫它直鉤。從針鼻串上結(jié)實的卡其線,線上串滿了剪成一段一段的鵝毛管,找一根小竹竿或小樹枝,便是最精美的漁具了。鄧美萱帶著我到朗潤園的后湖和后來改建成“紅湖”的土式游泳池那兒去釣魚,每次都能釣到五六條四兩半斤左右的鯽魚。魚大都是鄧釣上來的,有一次我真的釣上來一條,抬起釣竿,在湖岸邊拖著左翻右跳的魚兒,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剎那間忘掉了一切。業(yè)余體育鍛煉,我和李鑫、尹克杰,還有三班的曹鼎吧,跟著何叔淦練陳式太極拳。何叔淦對傳統(tǒng)文化有很好的修養(yǎng),不僅能打太極拳,什么陳家拳、楊家拳的,而且還會畫國畫,一手好牡丹,只是和年齡有點不相稱,我們稱他何夫子。文化活動方面,我參加了劇藝社,其實不大懂什么,跟著李廣才、溫小鈺活動。他們都是戲劇天才,在《夜店》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小鈺演一個下層妓女,李廣才演一個乞丐式的老頭。小鈺還搞戲劇創(chuàng)作,大高個兒,顯得瘦弱,是個天才,人極精明,遇事有見地,其實她年齡比我還小一歲,但比我成熟,為人活潑、熱情,入學之后在學校就很有名氣,只可惜英年早逝,畢業(yè)后我只在呼和浩特市她家中見過一面。因為和小鈺活動比較多,也就和呂薇芬、張菊玲接觸得多,呂是北大地方戲劇社的主要成員,后來當過社長,她們社演的什么《打面缸》、黃梅戲《挑女婿》等我都看過。張菊玲,南京人,為人穩(wěn)重成熟,在我面前總像大姐姐似的,后來我才知道,她其實也比我小一歲。頭一年的學習生活中,還有孫玉石,我們住在29齋4樓同一間宿舍,他在我的上床。玉石,鞍山人,東北老鄉(xiāng),學問好,性格內(nèi)向,重情誼,擅長詩歌創(chuàng)作,他的詩哲理性強,有泰戈爾的風格。那時我就很佩服他,像兄長似的。有一次我用話重重地刺傷了他,他非常寬厚,沒有計較。還有隔壁房間的張厚余,山西人,熱情有朝氣,我倆很談得來。

最難忘的是1956年的暑假,班上許多同學都沒有回家,天氣很熱,我們還是組織一次野游,并在山村農(nóng)家大院前的樹蔭下舉行野炊。這次去的人比較多,有溫小鈺、張菊玲、黃修己、鄧美萱、侯學超、劉垣,還有誰記不大清了。我們帶上大米,從廚房要來豆油,因為都是定量供應,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到山村老鄉(xiāng)家聯(lián)系好做飯的地方,多數(shù)人便去游櫻桃溝周家花園了。沿著兩個山脊中間的一條狹谷向上走,谷中有潺潺的溪水,溪水不大,到處都是滾圓的山石和鵝卵石。從谷口向上走,中間有橫跨的石橋,再往前走,有一道土的龕堂,依山勢鑿成,彎腰低頭方能進入,可容數(shù)人,有一股泉水淙淙流出。我太喜歡這地方了,后來有一時心中憋悶得慌,便邀了張厚余,兩個窮學生,竟然從北大一直走著去的,來回幾乎用了一天的時間。中午,我們在山村河谷旁的大樹下野炊,覺得飯菜特別香甜。飯后在村前的小河里野浴,那小河其實只有沒腳面那么深的水……

到了1957年的5月,突然感到校園不平靜了,開始進入了一個沒有邏輯的年代,許多事情形式上很激烈,但在腦海里竟沒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過去了,記憶的閘門很難啟動。記了嗎?忘記了!忘記也是一種幸福。

2000年夏

孫維張,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級本科生。吉林大學中文系教授。2009年去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