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談死亡

培根隨筆集 作者:弗朗西斯·培根 著,莫玉 譯


二 談死亡


成人對死亡的懼怕,就像兒童對黑暗的懼怕;兒童對黑暗天生的恐懼隨著妄言傳聞而不斷增長,成人對死亡的恐懼也是如此。冷靜地看待死亡,認為它是罪惡的報應,是前往另一世界的必經(jīng)之路,是神圣虔誠的見解。而懼怕死亡,認為它是人們應向自然交納的貢品,這種看法就十分愚鈍淺陋。不過在宗教的沉思中,也不時混雜著虛妄和迷信。在一些修士的修行記中,你會讀到這樣的文字:人應當暗自思量,如果指尖在遭受擠壓折磨時,尚且會有鉆心之痛,進而推想死亡降臨的時候,全身腐朽化解,那痛苦又該如何強烈。其實,死亡時所承受的痛苦遠不及一肢受刑時的痛苦,因為最重要的器官未必是人體最敏感的部位。一位言者[1]以哲人與凡人的雙重身份精辟地說道:“與死亡本身相比,死亡的聲勢更為恐怖?!鄙胍?,驚厥,臉色蒼白,親友號哭,黑衣黑幔,喪葬儀式,諸如此類,讓死亡看起來怵目驚心。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情感雖然脆弱,但還沒脆弱到不能抗御對死亡的恐懼。既然有那么多能戰(zhàn)勝死亡的幫手簇擁在人的身旁,死亡就未必是多么可怕的事。復仇能讓人戰(zhàn)勝死亡,愛情能讓人蔑視死亡,榮譽能讓人渴望死亡,悲哀能讓人奔赴死亡,恐懼能讓人預期死亡。此外,我們還從史書[2]中讀到:奧托皇帝自殺之后,在哀憐之心(一種最溫柔的情感)的煽誘下,皇帝手下的士兵也紛紛自殺,僅僅是出于對皇帝的同情和表達身為追隨者的耿耿忠心。此外,塞內(nèi)加認為“苛求”和“膩煩”也會使人敢于赴死:“只要一想到你將同樣的事情做了幾百遍,不僅勇敢和痛苦的人想一死了之,就連苛求的人也不愿茍活人世。”盡管一個人既不勇敢也不痛苦,但總是反復做同一件事,他也會因為極度膩煩而甘愿赴死。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死亡臨近時,英雄豪杰幾乎不受其影響,因為他們到了最后一刻仍能堅持本色。愷撒·奧古斯都[3]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不忘叮囑皇后:“永別了,莉維婭!請別忘記我倆婚后共度的美好時光。”提比略[4]彌留之際還在作假,就像塔西佗所說的那樣:“提比略雖然體力衰竭,但還是一如既往的虛偽?!表f斯巴薌[5]臨終前,兀自坐在凳子上笑稱:“我正在一步步變成神?!奔訝柊?sup>[6]臨死時還伸長脖子喊道:“砍吧,如果這樣做能使羅馬人民受益?!比仗峥娝埂とS魯[7]行將就木,卻還不忘處理政務,他說:“要是還有什么事要我做,那就趕快說。”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斯多葛派未免太推崇死亡,他們大力籌辦,讓死亡看起來更加恐怖。有一個人的觀點就要合理一些:“他認為生命的終結其實是自然的恩賜?!?sup>[8]死與生都是很自然的事;也許對嬰孩而言,生與死都是很痛苦的事。

人如果在孜孜追求之中死去,其實就像人在熱血沸騰之際受傷一樣,當時是很難有什么疼痛感的,由此可見,只要你擁有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靈,就能避免死亡的苦痛;尤其應當相信:最美的圣歌,應當是一個人實現(xiàn)偉大目標和抱負時所唱的那首:“主啊,如今請讓你的仆人安然離去?!彼劳鲞€能開啟美譽之門,熄滅嫉妒之火:“生前遭人妒忌的人,死后將受人愛戴?!?/p>

(1612年作,1625年擴充。)

【注釋】

[1]指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劇作家塞內(nèi)加(前4—65),曾任尼祿皇帝的導師及顧問。

[2]指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55—120)的《歷史》。

[3]蓋烏斯·尤里烏斯·愷撒·奧古斯都(前63—14),原名屋大維,是愷撒大帝的繼承人,也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死后被羅馬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圣神”“偉大”)稱號,并列入“神”的行列。

[4]提比略·尤里烏斯·愷撒·奧古斯都(前42—37),是羅馬帝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公元37年在位)。

[5]韋斯巴薌(9—79),是古羅馬皇帝(公元69年—公元79年在位),創(chuàng)立了弗拉維王朝,在位時整頓財政,改組軍隊,修建了羅馬廣場、凱旋門和大競技場。

[6]加爾巴(前3—69),是在尼祿之后繼任的羅馬帝國皇帝,結束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但僅在位7個月就被殺害。

[7]塞普提繆斯·塞維魯(146—211),是古羅馬皇帝,開創(chuàng)了塞維魯王朝。

[8]參見《諷刺詩》第10首第358行,原文為拉丁文,作者尤維納利斯(60—127)是古羅馬偉大的諷刺詩詩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