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談高位
身居高位者可謂是三重奴仆——君王或國家的奴仆、公眾輿論的奴仆、職責職權的奴仆,以致他們在人身、行動和時間上都沒有自由。追求權力,就要喪失自由;或者說追求治人權,就要喪失自治權,這真是一種匪夷所思的欲望。
躋居高位必須要歷盡艱辛,然而吃盡苦頭卻只落得個勞心勞力的下場。這有時無異于蠅營狗茍,用卑賤贏得地位。這樣得來的地位并不牢靠,稍有退步,就算不是一敗涂地,也會暗淡無光,真是可悲至極?!靶埏L已不再,為何還貪生?!边@話說得不對,人想要退卻不能退,應當退又不肯退,即便年邁體弱需要靜養(yǎng)時仍不甘寂寞,好比城里的老人總是在家門口枯坐,只能讓別人笑話他的老邁罷了。
當然,身居高位者要通過他人的感官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快樂,如果讓他們自行感受判斷,則毫無快樂可言。只有當他們想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想到別人都崇拜自己,才會認為自己是快樂的——其實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恰恰相反,因為他們雖然在自己的過錯上感覺木訥,卻對自己的悲哀感覺敏銳。毋庸置疑,顯達之士大多不了解自己,因為他們事務纏身,甚至連自身的健康都無暇顧及。就像古人嘆息的那樣:“世人都知死者何人,而死者卻不自知,真是可悲啊!”
身居高位的人,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惡的權力,但后者會招來禍患。就作惡而言,首先要沒有作惡的意念,其次要沒有作惡的能力。然而行善的權力則是奮發(fā)向上者天經(jīng)地義的目的,因為善意雖是上帝嘉許的,但如果不付諸實踐,對于凡人而言,不過就是一場美夢。而要真正行善,非得要有至高的權力地位這種依托。人類行動的目的是立德建功,感到功成名就才能老懷大慰。如果人能參與上帝的功業(yè),他同樣也能分享上帝的安息。“神看著所創(chuàng)的萬物,一切都很美好”,于是就有了安息日。
為官者走馬上任之初,先要向一些榜樣人物學習;因為仿效中蘊藏著規(guī)則;過一段時間才能以身作則,嚴格自查當初的作為是否正確。前任的失誤也不可忽視;這不是為了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轍。
因此,進行改革不要大肆鼓吹,不要誹謗先代前輩;而應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良好的先例。
凡事應追根溯源,考察它們由盛轉衰的原因;但仍不忘察古問今——察古代什么最好,問如今什么最宜。
做事要努力做到有章可循,以便人們可有一個心理預期;但不可過于墨守陳規(guī);如果自己有出格的行為,一定要闡明原因。
身在其位,就必須要維護自己的職權,但不必過問權限的問題;與其大張旗鼓地要求名分,還不如不動聲色地掌握實權。對下級的職權也要加以維護;坐鎮(zhèn)指揮相比親力親為更顯尊貴。
行使職權時,歡迎一切的進言獻策,千萬不要把報信的人當作好事之徒而拒之門外,而是要熱情接待他們。
當權者容易有四個缺點:拖沓、腐敗、粗暴、耳根軟。要想預防拖沓,就要讓門不再難進、臉不再難看;要做到守時;做事要干脆利落,分得清輕重緩急。要想預防腐敗,不僅要管好自己或仆人的手不拿,而且要管好請求者的手不送;因為奉行廉潔是對一方的約束,而宣揚廉潔、公開厭棄賄賂則是對另一方的約束;所以不僅要預防過錯,而且要避嫌。要是人們發(fā)現(xiàn)當權者朝令夕改,有明顯的變化,卻無明顯合理的原因,就有腐敗的嫌疑。所以,如果你要改變你的看法和行動,一定要作公開的聲明,向公眾闡明你改變的理由,決不能暗中行事。如果當權者的仆人或者親信與其過于親密,但他們又沒有別的值得器重的明顯理由,往往會被認為他們是當權者通向秘密賄賂的旁門左道。至于粗暴,真是一種毫無必要的招人怨恨的因由。嚴厲使人畏懼,而粗暴卻招人怨恨。即使上級申斥下屬時,也應當嚴肅認真,不可譏笑諷刺。至于耳根軟,它比賄賂的危害更大,因為賄賂只是偶爾為之,可是如果當權者總是被無理要求或愚蠢動機左右,那他就永遠無法脫身,就像所羅門說的那樣:“徇私情并非好心,因錫金徇私情的人也會因為一塊面包枉法?!?/p>
古話說得好:“地位凸顯人的品格?!钡匚荒茏層行┤说钠犯褡兊酶茫材茏層行┤说钠犯褡兊酶鼔模骸叭绻麤]有成為皇帝,大家都認為他會是一位稱職的皇帝?!彼髻⑦@樣評價加爾巴,而說到韋斯巴薌時,他卻說:“所有的皇帝中,只有韋斯巴薌變得更好?!辈贿^前者是指治國才干,后者是指道德品性。一個人的修養(yǎng)隨其躋身高位而提高,足見其品格的高潔,因為高位其實就是(或者應當是)德行之位;如同天地萬物以雷霆萬鈞之勢奔向自己的位置,一旦就位,就變得沉穩(wěn)安靜,德行也是如此。野心勃勃時宜動,大權在握時宜靜。躋身高位就像是攀爬螺旋式樓梯;攀爬時如遇幫派紛擾,不妨加入一派,一旦攀上高位,則要保持公正。公平對待前任的名聲,言辭審慎,以免讓自己欠下一筆需在離職后必須償還的債。應當尊重同僚,寧愿出人意料地親近他們,也不要拒絕他們心有所求時的求見。在日常生活中談話和答復請求者時不可大擺官威,寧可讓人說:“他私下與他坐堂議政時簡直是兩個人。”
(1612年作,1625年略有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