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〇六 從上海到北京

知堂回想錄 作者:周作人


一〇六 從上海到北京

范嘯風(fēng)在《越諺》卷上,占驗之諺第六載,“長江無六月”,注云:

“越人皆有四方之志,不敢偷安家居,無六月者,言其通氣風(fēng)涼,雖暑天亦可長征也。”其實各處的人都不敢偷安家居,如馮夢龍在《笑府》里講“余姚先生”的故事,說道:

“余姚師多館吳下,春初即到,臘盡方歸,本土風(fēng)景反認(rèn)不真,便見柳絲可愛,向主人乞一枝寄歸種之。主人曰,此賤種是處都有,貴處寧獨無耶?師曰,敝地是無葉的。”——話雖如此,長江這條路我的確有點兒怕。它要經(jīng)過全國頂有名的都市,即是上海,從前是諸惡畢備,平常的人偶爾通過,便說不定要吃什么虧的。我往來南京學(xué)堂,過去曾經(jīng)走過十幾回,總算幸而沒有碰到什么,這回從寧波到上海,卻不意著了他們一回道兒。我坐了“新寧紹”客船到上海,到埠之后卻沒有客棧接客的上去,便只好叫茶房幫忙,雇了一輛黃包車,到山西路周昌記客棧里去。那拉車的江北人,似乎開頭便打主意,拉了一段路說要換車,我也不加警惕,就下了車,拉車的就向我身邊緊擠,這一擠便把我放在衩袋里的一個名片鈔票夾子掏了去了。換坐的車子也不好好的走,似乎老在拐灣,又脫下夾衣,放在我腳下的皮包上頭,費了好些工夫,這才引起我的懷疑,叫他站住,他不聽命令還想前去,我就一手提了皮包,一手按住車沿,蹦了下來,這時拉車的就一溜煙的奔向一邊去了。我跳下來的地方,適值前面有巡警站崗,他聽我的陳述以后,說道:

“可惜他逃到那邊界線外去了,沒法再去找他?!彼坪踹@是中國地方和租界分界之處,我因為不明白情形,所以也弄不清楚。從那里又坐車到山西路,這回總算平安無事的到了。查衩袋里的失去的名片夾子,其中有幾張名片,兩塊現(xiàn)洋和幾個角洋,損失還不大,但是危險的乃是那個皮包,它只是帆布所做的,上邊帶有鎖鑰,也是值逢其會,我在從輪船上下來的時候,碰巧把它鎖上了,那車夫假裝脫衣服,便動手想把它打開,卻是沒有能夠,這里邊卻是有好些現(xiàn)款,其未被掏摸去,真是僥幸萬分了。這一回我算是請教了“扒兒手”一次,大概他們的技藝并不是很高明的一種,而自己也實在是夠遲鈍的了,所以受到這一個小損失。北京竹枝詞有云:

“短袍長褂著鑲鞋,搖擺逢人便問街,扇絡(luò)不知何處去,昂頭猶自看招牌?!边@雖然是說北京的考相公的事,但在碼頭上受騙的人總歸是壽頭碼子,其迂闊是一樣的。我也曾聽老輩的教訓(xùn),說“出門”的時候應(yīng)該警惕的事,便是要到處提防,遇見人要當(dāng)他騙賊看,要盡量的說誑話,對于自己的姓名和行蹤,也可能要加隱諱,不過聽了不能照辦,也是枉然。大約這事須得要居心刻薄,把別人都當(dāng)小偷看待,才能防備得來,不是平常聽幾句指示的話,所能學(xué)得這種本領(lǐng)的。

從上海到北京,雖然已是通著火車,卻并不是接連著,還要分作三段乘坐。第一段是在上海北站乘車,到南京的下關(guān),稱作滬寧鐵路,隨后渡過長江,從浦口直到天津,是為第二段的津浦鐵路,這時還要改乘第三段的京奉鐵路,乃能到達(dá)北京。到得坐上了浦口列車,這趟旅行才算是大半成功,可以放了心,其實如誤了點,在天津換不了車,也仍是有問題,不過那并不算是什么,因為京津近在咫尺,所以覺得已經(jīng)到了家門口了。從下關(guān)一渡過了長江,似乎一切的風(fēng)物都變了相,頓然現(xiàn)出北方的相貌,這里主觀的情緒也確實占大部分勢力,叫人增加作客之感。那列車也似比江南的要差些,但是設(shè)備雖然稍差,坐在上面的感覺卻并不壞,原因是坐的是二等車,這車上大抵是走津浦遠(yuǎn)道的才坐二等,近路的便都不坐,所以列車很是寬暢,我們一人不但可以占用兩個坐位,而且連對面也都占用了,夜間車上的茶房給墊上一片什么板,成為急就的臥鋪。大概在乘客和茶房中間,成立一種心照不宣的約束,這邊在相當(dāng)時期特別給予相當(dāng)豐富的酒錢,那邊也就隨時供給設(shè)備,足以供一宵的安睡了。我知道這個情形,所以雖然初次乘車,卻是無事的到了北京,于四月一日下午八時下車,徑自雇洋車到了紹興縣館里來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