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七四 日本管窺

知堂回想錄 作者:周作人


一七四 日本管窺

《日本管窺》是我所寫關(guān)于日本的比較正式的論文,分作四次發(fā)表于當時由王蕓生主編的《國聞周報》上頭,頭三篇是在民國廿四年下半年所作,可是第四篇卻老是寫不出,拖了一年多,到得做成刊出,恰巧是逢著七七事件,所以事實上沒有出板。頭三篇意思混亂,純粹是在暗中摸索,考慮了很久,得到一個結(jié)論,即此聲明,日本研究小店之關(guān)門,事實上這種研究的確與十多年前所說文學小店的關(guān)門先后實現(xiàn)了。

我于五四以后就寫些小文章,隨意的亂說,后來覺得“不知為不知”的必要,并且有感于教訓之無用,所以把有些自己不很知道的事情擱過一邊,不敢再去碰它一下,例如文學藝術(shù)哲學等,至于中國的事覺得似乎還知道一點,所以仍舊想講,日本則因為多少有點了解,也就包括在知之的一方面了。最初是覺得這不很難寫,而且寫的是多少含有好意的,如《談虎集》卷上起首所收的這幾篇,但是后來不久就發(fā)生了變化,日本的支那通與報刊的御用新聞記者的議論有時候有點看不下去,以致引起筆戰(zhàn),如《談虎集》上的那些對于《順天時報》的言論,自己看了也要奇怪,竟是惡口罵詈了。我寫這幾篇《管窺》,乃是想平心靜氣的來想它一回,比較冷靜的加以批評的,但是當初也沒有好的意見,不過總是想竭力避免感情用事的就是了。

第一篇《管窺》作于廿四年(一九三五)五月,隨后收在《苦茶隨筆》里邊。這篇文章多是人云亦云的話,沒有什么值得說的,只是云:

“日本人的愛國平常似只限于對外打仗,此外國家的名譽仿佛不甚愛惜?!焙竺嬉睹芾赵u論》調(diào)查戰(zhàn)區(qū)一帶販毒情形,計唐山有嗎啡館一百六十處,灤縣一百另四處,古冶二十處,林西四處,昌黎九十四處,秦皇島三十三處,北戴河七處,山海關(guān)五十處,豐潤二十三處,遵化九處,余可類推。說毒化是一種政策,恐怕也不盡然,大約只是容許浪人們多賺一點錢吧,本來國際間不講什么道德,如英國那樣商業(yè)的國家倘若決心以賣雅片為業(yè),便不惜與別國開戰(zhàn)以達目的,日本并不做這生意,何苦來呢。商人賺上十萬百萬,并不怎么了不得,卻叫人家認為日本人都是賣白面嗎啡的,這于國家名譽有何好看,豈不是損失么?其次又引了“五一五”事件,現(xiàn)役軍人殺了首相犬養(yǎng)毅也不嚴辦,其民間主謀的井上日召和尚初判死刑,再審時減等發(fā)落,旁聽的人都喜歡得合掌下淚。由此歸結(jié)到日本士風之頹廢,所謂武士道的氣風已無復(fù)余留,戶川秋骨所以嘆為現(xiàn)在頂墮落的東西并非在咖啡館進出的游客,也不是左傾的學生,實在乃是這種胡涂思想的人們耳。雖然有這些譴責的話卻都是浮泛的,不切實際的文句,就全篇看來卻是對于日本仍有好意的。

第二篇《管窺》是六月里所做,收在第二年出板的《苦竹雜記》中,改名為“日本的衣食住”,因為實際即是介紹日本固有的衣食住,我說固有,因為此乃是明治時代的生活狀態(tài),不是說近時受美國文化的那一種式樣。將日本生活與中國古代及故鄉(xiāng)情形結(jié)合說來,似乎反有親近之感,只在末一節(jié)里說道:

“日本與中國在文化的關(guān)系上本猶羅馬之與希臘,及今乃成為東方之德法,在今日而談日本的生活,不撒有‘國難’的香料,不知有何人要看否,我亦自己懷疑。但是,我仔細思量日本今昔的生活,現(xiàn)在日本‘非常時’的行動,我仍明確的明白日本與中國畢竟同是亞細亞人,興衰禍福目前雖是不同,究竟的運命還是一致,亞細亞人豈終將淪于劣種乎,念之惘然。因談衣食住而結(jié)論至此,實在乃真是漆黑的宿命論也?!?

第三篇《管窺》作于是年十二月,后來收在《風雨談》內(nèi),題目仍舊是“日本管窺之三”,因為想不出扼要的別的題目,故仍用原名。這里覺得講一國的文化,特別是想講它的國民性,單以文學藝術(shù)為范圍去尋討它,這是很錯誤的,不然也總是徒勞的事。因為“學術(shù)藝文固然是文化的最高代表,而其低的部分在社會上卻很有勢力,少數(shù)人的思想雖是合理,而多數(shù)人卻也就是實力,所以我們對于文化似乎不能夠單以文人哲士為對象,更得放大范圍才是?!狈路鹪谶@里找到了一點線索,可是那時抓著的也只是從書本子來的舊話,什么武士道里的人情,實在也是希有的傳說,在現(xiàn)代斷乎是無從找到的了。那么這篇文章也是徒勞的廢話,可以說是失敗的了,但是離開了舊路,有意思去另找線索,似乎是在破承題之下已經(jīng)寫了“且夫”二字,大有做起講之意了。

第二年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里一直沒有續(xù)寫,但是并不是忘記了,因為在這一年里一總寫了兩篇《談日本文化書》,可見還是在想著問題,只是還沒有著落罷了。我在《談日本文化書(其二)》中說:

“我想一個民族的代表可以有兩種,一是政治軍事方面的所謂英雄,一是藝文學術(shù)方面的賢哲。此二者原來都是人生活動的一面,但趨向并不相同,有時常至背馳,所以我們只能分別觀之,不當輕易根據(jù)其一以抹殺其二?!焙髞碛终f道:

“我們要知道日本這國家在某時期的政治軍事上的行動,那么像豐臣秀吉伊藤博文這種英雄自然也該注意,因為英雄雖然多非善類,但是他有作惡的能力,做得出事來使世界震動,人類吃大苦頭,歷史改變,不過假如要找出這民族的代表來問問他們的悲歡苦樂,則還該到小胡同大雜院去找,浮世繪刻印工亦是其一?!蔽宜覍さ膯栴}到此似乎已有五分光,再過一年也就成功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