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莊王即位初應付危局與三年“不蜚”、“不鳴”
公元前641年(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卒,子旅(侶)立,是為楚莊王(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年輕(《國語·楚語上》:“莊王方弱?!表f昭注:“方弱,未二十。”),外有勁敵晉國虎視眈眈,內有貴族野心勃勃,隨時蓄謀叛亂,可謂內憂外患,形勢極其嚴峻。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元年),楚莊王即位不久,晉就會宋、魯、陳、衛(wèi)、鄭、許等國國君于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一說今密縣東南)結盟,把矛頭對準楚國。其時,群舒不穩(wěn)定,楚令尹子孔和太師潘崇率軍前去攻討。留守在郢都的公子燮(莊王傅)和子儀(莊王師)乘機發(fā)動叛亂,在郢都加修城墻,準備抗拒子孔、潘崇統(tǒng)兵回攻都城。又派人前往謀殺子孔,未能得逞。公子燮與子儀于是挾楚莊王將往商密(今河南淅川西)一帶逃跑,為廬(今湖北南漳東)大夫戢梨與叔麇所誘殺。楚莊王還郢,“二子作亂”徹底失敗。公子燮,王族,謀求令尹之職而不得,故對王室不滿。子儀,即若敖氏斗克,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晉、秦攻?時被秦所俘,公元前627年晉、秦[肴殳]之戰(zhàn)后,秦因被晉打敗,就釋放了子儀,與楚結好。子儀認為自己有功,卻得不到重用,故亦對王室不滿,與公子燮一起叛亂(《左傳·文公十四年》。)楚莊王平定了這場叛亂,從而清除了內患,統(tǒng)治才較穩(wěn)定。第二年,即公元前612年(楚莊王二年),晉以蔡不參加新城盟會,又出兵攻伐,迫使蔡與之訂立城下之盟。至此,原從楚之中原諸國又改從晉,給楚國以極大的壓力。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秋,楚國發(fā)生大饑荒,周邊民族紛紛起來反叛,嚴重地威脅著楚國的安全。據(jù)《左傳·文公十六年》載,戎(山夷)先在西南反叛,楚軍出擊,又移兵東南作亂,至于陽丘(今地名不詳),以犯訾枝(一說今湖北鐘祥境,一說今湖北枝江)。庸(今湖北竹山西)與群蠻(庸附近)、麇(今湖北西北)、百濮亦伺機叛楚。楚國形勢緊張,“于是申、息之北門不啟”,封鎖了通向中原的門戶,以加強對晉及中原諸國的防備。面對這一嚴重現(xiàn)實,楚國君臣不安,擬遷都于楚之險地阪高(今湖北當陽長阪,一說今湖北襄陽西)。?賈力排眾議,說:“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賈的意見很明確,庸首先挑起了這次叛亂,只要把庸制服了,群蠻百濮自然懾服自退。如遷都,是自己被動挨打,你遷到哪里,他也可以打到哪里。楚莊王接受了?賈的建議,果斷地出軍回擊,麇與百濮不久果然罷歸。
楚莊王于是集中力量攻打庸人。由于當時糧食匱乏,楚莊王“振廩同食”,上下無異,與士卒吃同樣伙食。進軍至句 (今湖北均縣西北),派廬戢梨進擊庸人,兵抵庸方城(今湖北竹山東有方城,是為庸之方城,非楚國方城),遭到庸人的猛烈抵抗,楚將子楊窗被俘。子楊窗逃出來后報告說,庸與群蠻人眾,聲勢浩大,不如盡起楚國軍隊會合進攻。大夫師叔(潘 )反對,他建議援用先君[蟲分]冒征服陘隰的驕兵之計,才能取勝。楚莊王采納了這一意見,派少量軍隊與庸人接戰(zhàn),七戰(zhàn)七敗(佯敗),庸人果為所惑,以為楚軍不堪一擊,就不設備。正在句?督戰(zhàn)的楚莊王見反擊時機已到,即乘[馬日](傳車),趕到前線,會師于臨品(今湖北均縣境),直接指揮作戰(zhàn)。他兵分兩路,命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石溪、仞均今均縣境)攻打庸人。秦、巴其時亦出兵相助。在楚莊王親自指揮的楚、秦、巴聯(lián)軍打擊下,群蠻懾服,與楚莊王訂盟而退。楚莊王又乘勝一舉滅掉庸國。
楚莊王滅庸服群蠻百濮,具有重要意義。楚國從此進一步鞏固了后方,加強了與巴、秦的聯(lián)系,可以全力北上圖霸。顧棟高說:
滅庸而楚內亂夷矣,連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滅庸以塞晉之前,結秦以撓晉之后,斯不待陸渾興師,而早知其有窺覦周鼎之志矣。(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可見,滅庸之役,不僅顯示了楚莊王的杰出才干,也為后來立威定霸奠定了基礎。
如前所述,楚莊王即位初,內憂外患,形勢危急,嚴重地考驗著這位年輕的君主。結果,楚莊王鎮(zhèn)靜若定,安然地渡過了難關。但楚莊王畢竟是一位青年人,執(zhí)政初幼弱,無經(jīng)驗,而是經(jīng)過苦心磨煉才成熟起來的。《史記·楚世家》載: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蔽榕e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舉曰:“愿有進隱?!痹唬骸坝续B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本訑?shù)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愿也?!庇谑橇T淫樂,聽政,所誅者數(shù)百人,所進者數(shù)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悅,是歲滅庸。
《呂氏春秋》、《韓非子》等亦有類似記載??梢姵f王即位后,一方面依靠賢佐舊臣應付困難局面(如廬戢梨、叔麇憤而起來平定“二子作亂”、?賈反對遷都力主出兵回擊、子越、子貝疾速進兵等),另一方面又寓淫樂之中觀察忠奸動靜,以鑒別清濁,整飭吏治?!叭瓴或?,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則驚人”,實際上就是蓄意磨煉意志,內理朝政、外爭強敵這一抱負的自白。故其“淫樂”是一種手段,結果則是“所誅者數(shù)百人,所進者數(shù)百人”,政治上煥然一新?!笆菤q滅庸”、“國人大悅”,正是經(jīng)過刷新政治后,才使全國軍民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很快取得了平叛內亂的重大勝利的。當然,《史記》等古籍記載是很簡略的,且頗富有神秘色彩,但聯(lián)系楚穆王卒后的楚國動亂政局及稍后若敖氏叛亂看,楚莊王即位后“自靜三年”(賈誼《新書·先醒》),外不啟北門,內整肅朝政,則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二、觀兵周疆,問鼎輕重
楚莊王經(jīng)平定內亂與滅庸后,統(tǒng)治已趨穩(wěn)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其時,中原國家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漸上升或恢復,仍非晉之強勁對手。但晉當時國君晉靈公,卻十分殘暴無道,對內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統(tǒng)治既不穩(wěn)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公元前610年(楚莊王四年),晉會衛(wèi)、陳等諸侯于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以鄭有二心于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jīng)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于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系。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于是叛晉而“受盟于楚”(《左傳·宣公元年》。)附晉之鄭,現(xiàn)在主動與楚結盟,說明隨著楚國的穩(wěn)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使舵,認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國國君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吊[口言],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大軍攻陳,接著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衛(wèi)、曹諸國軍隊于 林(今河南新鄭北),攻鄭以救陳、宋。楚莊王派?賈率軍救鄭,與晉軍遇于北林(今新鄭),晉軍敗,大夫解揚被俘,晉軍只得退回。
同年冬,晉為擺脫被動局面,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國并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這樣,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楚莊王七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大敗,鄭囚華元(右?guī)?,獲樂呂(司寇),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筑城。筑城之役人歌而諷刺說:“[目旱](大目貌)其目,皤(大腹貌)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多須貌),棄甲復來?!?《左傳·宣公二年》。)秦為報復去年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今河南陜縣南)。秦、晉關系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著聯(lián)合衛(wèi)、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斗椒(子越)領兵救鄭,趙盾以斗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同上。)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斗椒正面交鋒,都說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晉國則在走下坡路,“不競于楚”(《左傳·宣公六年》。)正當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國君,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延阝](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于周疆”(《左傳·宣公三年》。)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志。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左傳·宣公三年》杜注),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艿码m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現(xiàn)兵周疆、問鼎輕重,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它標志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實際上支配著中原局勢。
夏,楚莊王觀兵周疆后,為了打擊晉成公,即移兵攻打鄭國(《左傳·宣公三年》:“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故攻打鄭國,實為教訓晉成公),晉未出兵對抗。此后,楚莊王連續(xù)北上用兵,聲威也日益遠播。
三、鎮(zhèn)壓若敖氏叛亂
若敖氏源自春秋初楚國國君熊儀。熊儀即君位后,又號稱若敖,熊儀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為氏,因別封斗邑,故亦稱斗氏。因此,若敖氏之族屬王族的分支,在熊儀之后,特別是在武、成、穆、莊諸代,均居高位,是楚國舉足輕重的大姓之一,對楚國的發(fā)展與強大,作過突出的貢獻。如斗伯比正值熊通(楚武王)稱王發(fā)展時代,在楚武王攻隨服隨與稱王中就立了大功。另一位若敖之后斗廉,不僅是一位軍事統(tǒng)帥,而且也是一位春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卜以決疑,不疑何卜”的觀點,閃爍著唯物主義戰(zhàn)斗精神。楚武王創(chuàng)設的令尹,也是首先從若敖氏之族中挑選出的斗祁充任的。楚成王初立,子元亂國,為斗班所殺。斗谷於菟(子文)任令尹,其弟子良任司馬。子文“毀家紓難”,佐楚成王東征北戰(zhàn),爭霸立業(yè),功勛卓著。其后,子玉任令尹,子西任司馬。子玉死后,子上曾繼任令尹。就是到楚穆、莊時,若敖氏出任令尹的,也有四人(楚穆王時任令尹為成文心、子孔。楚莊王時令尹除子孔外,還有子揚、子越),可見若敖氏之族長盛不衰,在楚國擴展過程中,權勢日趨膨脹熾盛,不僅與王室存在矛盾,而且也招致其他貴族大姓的不滿。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子文薦子玉接替自己繼任令尹時,大夫叔伯([艸/為]呂臣)就以“子若國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表示懷疑與非難。城濮之戰(zhàn)前夕,子玉在[艸/為]治兵,[艸/為]賈又在子文面前抨擊子玉說:“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斷定子玉必敗。子玉對此很反感,向楚成王請戰(zhàn)(圍宋攻晉)之理由,就是“愿以間執(zhí)讒匿之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矛盾竟演化到甚至想在戰(zhàn)爭中以僥幸取勝來回敬對方的抨擊。楚成王在關鍵時刻,看來是支持?賈、貶抑子玉的,如他要子玉撤宋圍,說晉文公是“有德者不可敵”的。當子玉派子越去向楚成王請戰(zhàn)時,“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同上。)一方面與?賈攻擊相呼應,另一方面又“少與之師”,并以若敖氏武裝充數(shù),一反常態(tài),完全不是從戰(zhàn)爭大局考慮的。戰(zhàn)爭拉開后,楚左右兩軍受挫,子玉親自指揮的中軍(主力)卻安然無恙,照理是過中有功,子玉卻被迫自殺,連晉文公也感到意外。司馬子西不久被貶為商公,?呂臣則被任為令尹。以子玉為首的若敖氏成為城濮敗北的犧牲品。從中可見楚成王對有軍事指揮才干、卻又鋒芒畢露的子玉是信不過的,王權與若敖氏的矛盾,已呈現(xiàn)表面化。
楚穆王即位后,雖先后以子玉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為令尹,但王室與若敖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原被貶為商公的子西,心懷不滿,沿漢[氵斥]江將入郢(顧炎武《補正》:“(子西)將入郢為亂?!?,恰好被正在渚宮(渚宮,楚之別宮,地在今湖北江陵城內。)的楚成王發(fā)現(xiàn)了,楚成王并未深究,仍任為工尹。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子西又串通子家(仲歸)謀殺楚穆王,謀泄,兩人均為楚穆王所殺。
楚穆王卒,楚莊王剛即位不久,子儀(斗克,若敖氏之族)與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師潘崇領軍去攻打群舒之機,發(fā)動叛亂,結果被廬大夫戢梨所殺。這場叛亂,子儀是利用公子燮求令尹不得的不滿情緒而發(fā)動起來的,顯然是主要策劃者。楚莊王雖仍以子孔(若敖氏)為令尹,但又不出號令,日夜淫樂,暗中觀察動靜,當與若敖氏有關。三年后大刀闊斧地整頓朝政,任伍舉(疑為伍參)、蘇從以政,若敖氏之政敵?賈也被任為工正。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正當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周疆凱旋回來時,若敖氏、?氏這兩大姓之間的斗爭也愈益尖銳化。其時,若敖氏子楊(斗般,子文子)、子越(斗椒,子良子)分別擔任令尹和司馬,主宰著楚國軍政大權,?賈則為工正。子越是個狀似熊虎、聲若豺狼的野心家,為其伯子文所厭惡?!蹲髠鳌ば哪辍酚涊d說:“初,楚司馬子良(子文弟)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戚。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移唬骸愍q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這不免有宿命論的色彩,但也反映了深諳楚國政治的子文,對若敖氏權力膨脹而引起的后果的嚴重憂慮。事情果不出子文所料,子越為司馬時,野心不死,?賈看清了這一點,便誣陷令尹子揚(斗般,子文子),子揚被楚莊王所殺,子越得以晉升為令尹,?賈亦升任為司馬。但斗爭并未結束,子越的野心也并未因升任令尹而熄滅。《佐傳·宣公四年》載:“子越又惡之(指?賈),乃以若敖氏之族,圍伯嬴(即?賈)于 陽而殺之,遂處蒸野,將攻王?!绷頁?jù)《史記·楚世家》載:“九年(楚莊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睆倪@兩則史料記載,可以獲知?賈與子越矛盾又告激化,“子越又惡之”、“人或讒之王”,都指的?賈在楚莊王面前攻擊子越,子越于是傾其族將?賈囚殺。同時,若敖氏與王權矛盾繼續(xù)尖銳化,看來楚莊王是支持?賈的,故子越孤注一擲,先殺?賈,再謀害楚莊王,奪取政權。至此,若敖氏經(jīng)武文成穆諸代的興盛與挫折,終于與王室攤牌,挺而走險了。
若敖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叛亂的聲勢也很浩大。楚莊王從大局出發(fā),開始采取妥協(xié)態(tài)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孫)”為人質(《左傳·宣公四年》。)談判解決。但子越驕狂已極,拒不接受。楚莊王于是親領大軍出征,會師于漳?。同年秋,王軍與若敖氏之族戰(zhàn)于皋滸(今湖北襄陽西)。子越向楚莊王連射兩箭,一箭射在銅鉦上,一箭穿過車蓋,均幾乎傷著楚莊王,軍隊驚恐,開始后退。楚莊王急中生智,派人傳令說:先君楚文王克息時曾得到三支利箭,子越偷走了兩支,現(xiàn)已射完,用不著害怕了,軍隊才穩(wěn)定下來。楚莊王接著親自擊鼓,王軍奮勇進擊,很快把若敖氏的叛亂鎮(zhèn)壓了下去。
子文之孫克黃,時任箴尹,子越率族叛亂時,正出使齊國,回來至宋時,聽到鎮(zhèn)壓叛亂消息,有人勸他不要回去,他以君命為重,還是回國向楚莊王復命,然后自拘于司敗,主動請罪伏法。楚莊王念及子文之功,仍使克黃擔任箴尹,改名為“生”(《左傳·宣公四年》。)楚莊王鎮(zhèn)壓了若敖氏叛亂,消除了隱患,加強了王權,鞏固了統(tǒng)治,有利于楚國的圖霸與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若敖氏在楚國歷史上是有功勞的,不應因子越領其族叛亂而予以根本否定。
四、“孫叔敖治楚”
孫叔敖([艸/為]敖、[艸/為]艾獵、[艸/為]饒),期思(今河南固始境,一說今河南淮濱境)鄙人,楚國君?冒之后。其父?賈(曾任工正、司馬),其祖父為?呂臣(曾任令尹),與若敖氏并為楚國之大姓。[艸/為]賈被子越(若敖氏)殺后,其子孫叔敖不得不從?邑避居期思野鄙,過著“處士”(《史記·循吏列傳》:“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碧幨?,古時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即所謂隱士。)的生活。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若敖氏叛亂被鎮(zhèn)壓后,當時令尹虞丘(沈尹)薦舉孫叔敖代己而任令尹。故孫叔敖出自公族,他的出任令尹,除“決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淮南子·人間訓》。)、享有一定名望(《呂氏春秋·贊能》:“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圣人也。”)外,也同孫叔敖之父為若敖氏所殺、楚莊王決心起用?氏之后有關,當非偶然。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據(jù)史籍記載,擔任令尹的除孫叔敖外,還有其他五人(先后擔任令尹的有子孔、子揚、子越、虞丘、子佩等五人。)《韓詩外傳》、《列女傳·樊姬》謂“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缸T《新論·國是》則稱“孫叔敖相楚,期年而楚國大治,莊王以伯”??梢妼O叔敖任令尹時政績最突出,佐楚莊王成霸立業(yè),名垂史冊。楚莊王時先后既有六位令尹,故孫叔敖任令尹時間當不會太長,應在楚莊王稱霸高峰時期。
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楚國經(jīng)濟、政治、軍事均有重大發(fā)展,這當然是楚莊王即位后,內平隱患、外抗強晉,實行開明治國路線的結果,但與孫叔敖以身作則、勤于政事、精明干練、忠心輔佐也是分不開的。所謂“孫叔敖治楚”,即指孫叔敖任令尹前及任內,為民辦事,政績斐然,不愧為一代名相。
首先,興建水利工程,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hǎn)。按《淮南子·人間訓》說法,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決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即帶領當?shù)厝嗣衽d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大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
孫叔敖任令尹后,繼續(xù)興建水利工程,據(jù)《史記·循吏列傳》裴[馬因]集解引《皇覽》說:“或曰孫叔敖激沮水作云夢大澤之池也?!惫啪?、漳水入江通云夢澤,此項工程當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后對以郢都為中心的農業(yè)水利灌溉帶來極大方便。另據(jù)《七國考·楚食貨》載:“孫叔敖為楚相,截汝墳之水,作塘以溉田,民獲其利?!边@樣,楚國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興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網(wǎng)絡?!独[史·孫叔敖碑》說:“宣導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睂O叔敖注重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的方針與實踐,不僅為楚莊王爭霸中原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也為我國水利建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二,自律廉潔,注重法治。孫叔敖出自期思“鄙人”,與鄉(xiāng)里父老群眾相處較密切,如《說苑?敬慎》載,他出任令尹時,吏民皆來祝賀,有一位父老卻穿粗衣,戴白帽來吊,孫叔敖立即正衣冠出迎。父老見孫叔敖態(tài)度誠懇,語重心長地告誡說:“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淮南子·道應訓》則記有一狐邱丈人告孫叔敖說人有“三怨”:“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睂O叔敖答以“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吾祿益厚,吾施益博”。《荀子》、《韓詩外傳》等亦有類似記載。這說明孫叔敖出任令尹,受到吏民的關懷,紛紛告誡,孫叔敖亦能虛懷若谷,認真聽取,任令尹后勤于職守,處處自律,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如《新論·國是》載:“叔敖妻不衣帛,馬不食粟,嘗乘棧車,牝馬,披?羊之裘。從者曰:‘車新則安,馬肥則疾,孤裘則溫,何不為也?’叔敖曰:‘吾聞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無德以堪之矣?!薄俄n非子》、《鹽鐵論》等亦有類似記載?!秾O叔敖碑》則稱他“專國寵權而不崇華,一旦可得百金,于歿齒而無分銖之蓄。破玉塊不以寶財遺子孫?!∑渑R卒,將無棺[木郭]”。據(jù)《史記·滑稽列傳》載,孫叔敖卒后不久,其“妻子窮困負薪而食”,足見孫叔敖生不寵權,死無積財,堪稱念國憂民、“奉法守職”的“廉吏”。
孫叔敖在執(zhí)政中注重法治。據(jù)《說苑·至公》載,薦孫叔敖為令尹的虞丘(莊王封為國老),家里有人犯法,孫叔敖法不徇情,“執(zhí)而戮之”。虞丘亦喜,稱贊孫叔敖“奉國法而不黨,施刑祿不?,可謂公平”。由于孫叔敖奉公律己,帶頭執(zhí)法,楚國吏治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史記·循吏列傳》載,孫叔敖執(zhí)政后,“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列女傳》更稱其時“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食”。
其三,整頓軍制,增強戰(zhàn)斗力?!蹲髠鳌ば辍份d:“?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也?!币饧粗^孫叔敖選擇楚國有關行之有效的軍政典令,進行軍事改革。在行軍時,右軍從將軍之轅所向而進退,左軍追求草藤為宿備,前軍探道,以旌為標幟告后軍,以防不測。中軍制謀,后以精兵為殿,百官各建其旌旗,以表明其地位與職司,并依此而行動。這樣,孫叔敖將軍隊分為五個部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組織嚴密,靈活作戰(zhàn),做到“軍政不戒而備”,具有更大的戰(zhàn)斗力。正因為孫叔敖進行了有效的軍事改革,故在楚、晉?之戰(zhàn)中,楚獲大勝,楚莊王因而得以稱霸。
為了加強北境建設,孫叔敖又筑沂城(今河南正陽境)。他遣封人(具體籌辦者)籌度工程,上報司徒。封人計量工程、時間、人員、材料、[饣侯]糧(干糧),結果三十天完成,順利地實現(xiàn)了預定計劃。這項工程不僅建立了北進之基地,加強了與晉爭戰(zhàn)的實力,而且也說明孫叔敖重科學技術,具有突出的治國才干,正如杜預所稱“《傳》言叔敖之能使民”(《左傳·宣公十一年》及杜注。)其四,求實務實,開楚國一代政治新風。據(jù)《史記·循吏列傳》載,“楚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市令向孫叔敖報告說:“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睂O叔敖聽后,立即命令罷去新幣,恢復舊幣。然后向楚莊王作了稟報,楚莊王贊同,結果“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又載,“楚民俗好庳(下,指底座低下)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捆(門限)。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shù)下車?!踉S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司馬遷評論說;“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薄痘视[》記載說:“民傳孫叔敖曰:‘葬我廬江陂,后當為萬戶邑?!笨梢妼O叔敖求實務實作風,深受吏民歡迎,樹立起一代政治新風。
孫叔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司馬遷作《循吏列傳》,把他列為第一人,司馬貞《索隱》贊其“奉職循理,為政之先”?!秴问洗呵铩で橛氛f:“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瓕O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后世。”楚莊王的立威定霸,與孫叔敖的奉職循理、忠心輔佐是分不開的。楚莊王、孫叔敖“主明臣賢”(《韓詩外傳》),其霸業(yè)政績,永垂史冊。
五、德刑并重,威服陳、鄭
陳、鄭地處楚、晉中間地帶,故楚、晉爭霸,必首先爭奪陳、鄭。楚莊王鎮(zhèn)壓若敖氏叛亂后,任孫叔敖為令尹,政治穩(wěn)定,國力增強,就全力北上攻陳伐鄭,與晉展開了正面交鋒。陳是小國,力量不強,故時而親楚,時而附晉,受到晉、楚兩國交互攻伐。公元前604年(楚莊王十年),楚莊王剛平亂后,即興兵伐鄭,陳懼,轉而附楚。晉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鄭,伐陳。次年,晉為討伐陳國親楚,又繼續(xù)攻打陳國。楚則攻打鄭國,鄭被迫與楚和。公元前602年(楚莊王十二年),鄭又轉而與晉和,晉成公于是會宋、魯、衛(wèi)、鄭、曹等國國君于黑壤(即黃父,今山西翼城東北)。在此形勢下,次年,陳只得與晉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陳,陳又轉而附楚。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十四年),晉成公又會宋、衛(wèi)、鄭、曹等國國君于扈(鄭邑,今河南原陽西),陳不與會,表明陳已堅定從楚,不畏懼晉等中原國家的壓力。但陳國國君陳靈公卻是一個荒淫無恥之徒,與大臣孔寧、儀行父一起與夏姬(鄭穆公之女,陳大夫御叔之妻)通奸,他們三人還穿著夏姬的汗衣,“以戲于朝”。大夫氵曳]冶諫阻,反而被殺。這件事影響很壞,據(jù)說孔子還進行了抨擊《左傳·宣公九年》。)過一年,即公元前599年(楚莊王十五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變本加厲,竟然在夏姬家喝酒取樂,謂“其子為似以為戲”(《左傳·宣公十年》及杜注。)夏姬之子夏征舒已年大為卿,見此情景,惱羞成怒,射殺陳靈公,孔寧、儀行父奔楚,陳靈公太子午奔晉。夏征舒自立為君(《史記·陳世家》。)第二年夏,楚莊王經(jīng)伐鄭服鄭后,即與鄭、陳盟于辰陵(陳邑,今河南睢陽西北)。據(jù)《左傳·宣公十一年》載,這年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政,伐陳”。對此,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釋:“今年楚莊猶以夏征舒為陳侯而與之盟,則此冬討征舒,非僅因其殺君而已。或者夏征舒殺靈公而自立,陳國必有不服者,自易生亂,楚亦因而討之?!笨梢姵f王為了穩(wěn)定陳國局面,再一次舉兵伐陳。攻入陳后,“殺夏征舒, 諸栗門。因縣陳”(《左傳·宣公十一年》。)楚莊王滅陳為縣后,百官皆賀,唯楚大夫申叔時出使齊國回來后復命而退,不賀。楚莊王使人責問其故,申叔時答道:“夏征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癄颗R怎枵撸庞凶镆?;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同上。)申叔時以“蹊田奪牛”的故事告誡楚莊王,行義討伐亂國之臣,諸侯是歡迎的,如因此而貪其地滅其國,則又會失去諸侯的。楚莊王聽后立時清醒過來,高興地說:“善哉!吾未之聞也。”(同上。)仍恢復了陳國,迎陳靈公子午為國君,是為陳成公??讓?、儀行父也被送回陳國。為顯耀武功,從陳國鄉(xiāng)取一人,集居一起,謂之夏洲(據(jù)《清一統(tǒng)志》說,其地在今湖北漢陽北)。楚莊王滅陳后又復陳一事,當時影響很大,受到普遍稱贊。如《淮南子·人間訓》載:“諸侯聞之,皆朝于楚?!薄犊鬃蛹艺Z·好生》載:“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背f王在討陳服陳的同時,也全力與晉爭奪鄭國。從公元前604年(楚莊王十年)至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十七年)的七年間,楚伐鄭六次,幾乎年年出兵,晉有時救鄭,有時因鄭與楚和又轉而伐鄭,爭奪極其激烈,鄭國憂心忡忡,深受其苦。如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十四年),楚伐鄭,晉來救,鄭敗楚師于柳棼(鄭地),“國人皆喜,唯子良(公子去疾)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左傳·宣公九年》。)第二年夏,鄭懼楚報復,請和,楚與之盟。晉以鄭叛之,立即會宋、衛(wèi)、曹之師伐之,鄭又與晉和。冬,楚莊王以鄭附晉,又舉兵攻討,晉亦又會宋、衛(wèi)、曹救鄭,逐楚師于穎北(今河南禹縣之北)。隨后晉等四國軍隊還駐守在鄭國,以防備楚國的進攻。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春,楚莊王從爭霸戰(zhàn)略出發(fā),再一次親率大軍攻鄭,進抵鄭邑櫟(今河南禹縣),鄭國難以支持,惶恐不安,子良說:“晉、楚不務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也。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左傳·宣公十一年》。)遂從楚。晉這次未出兵往救,說明楚勢旺,晉已回避。楚莊王見陳,鄭已服,遂與之盟于辰陵(陳邑,今河南睢縣西北)。但楚莊王以為鄭在晉、楚交兵過程中,時而親晉,又時而親楚,故從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同上。)尤其是鄭在辰陵之盟后,“又徼(求)事于晉”(同上),故于第二年(公元前597年)春,為徹底服鄭,楚莊王又親率大軍攻伐。這次攻鄭聲勢浩大,晉不敢及時來救,鄭窮困已極,鄭襄公只得肉袒牽羊迎楚請罪。《左傳·宣公十二年》對此作了詳細記述:
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哭)于大宮(太祖之廟),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哭),守陣者哭。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夭,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弊笥以唬骸安豢稍S也,得國無赦?!蓖踉唬骸捌渚芟氯?,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子良出質。
楚莊王對陳、鄭均采取寬容懷柔態(tài)度,先以兵討之,后以德服之,充分顯示了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士會語:“楚君討鄭,怒其二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讀言](音獨,痛怨),政有經(jīng)矣。”這種評論是很恰當?shù)?,楚莊王之所以能立威定霸,與這種德刑并重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六、[必阝]之戰(zhàn)
公元前597年春,楚攻鄭時,“鄭告患晉”(《史記·晉世家》。)但延至夏六月,晉才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這樣晉、楚發(fā)生大戰(zhàn),史稱[必阝]之戰(zhàn)。
晉軍以荀林父將中軍,先谷佐之;士會將上軍,[谷阝]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還有其他諸多大夫將領,陣容齊整。當他們領大軍趕到黃河邊時,聞鄭已附楚,荀林父認為“無及于鄭而剿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后”,主張撤回,待楚軍走后再伐鄭。士會除贊同荀林父意見外,還詳盡地分析了楚國情況,認為其時楚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是難以戰(zhàn)勝的。先谷則堅決反對,并擅以其部過河。知莊子(下軍大夫)指斥先谷行為,認為遇敵必敗,即使免于戰(zhàn)死而歸,“必有大咎”。韓獻子(司馬)對荀林父說:“彘子(先谷)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己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荀林父遂率全軍南渡。
其時,楚莊王駐軍于[延阝](鄭地,今河南鄭州市北)。沈尹(一說沈尹即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聞晉軍已渡河,楚莊王想回師。嬖人(寵臣)伍參主戰(zhàn),令尹孫叔敖不想戰(zhàn),兩人爭執(zhí)不下。伍參進而對楚莊王說:“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楚莊王接受了這一意見,要令尹孫叔敖命令軍隊掉轉車頭北進,駐于管(今鄭州市北)。
晉軍渡河后駐敖、[高阝]二山之間(今河南滎陽北)。鄭卿皇戌奉命至晉軍前,表示鄭已服楚,只是權宜之計,對晉國并無二心;又說楚軍已疲勞不堪,鄭軍堅決協(xié)同作戰(zhàn),楚國必敗。先谷更加得意,認為“敗楚、服鄭”,在此一舉。欒武子(即欒書)認為楚勢正盛,且早有準備,不能輕信鄭卿皇戌之言。趙括(中軍大夫)、趙同(下軍大夫)支持先谷;知莊子、趙朔(下軍主將)支持欒武子。晉國將領之間的意見分歧進一步加深,荀林父也就更加舉棋不定。此時,楚莊王仍爭取議和,派出使者到晉軍駐地,對荀林父等將領說楚國此次出兵,只是教訓鄭國,并非想得罪晉國。士會也說晉軍是為鄭國而來,與楚國無關。先谷則使趙括更改士會對楚使者說的話,稱晉軍此來是奉命把楚軍趕出鄭國,非與楚戰(zhàn)不可。楚莊王毫不介意,又遣使“求成于晉”。但由于雙方陳兵相持,劍拔弩張,故雙方將領都出現(xiàn)了私下挑戰(zhàn)事件。如楚許伯等先單車挑戰(zhàn),晉魏[钅奇]先挑戰(zhàn),后趙旃夜至楚軍挑戰(zhàn),楚莊王怒不可遏,親以左廣(三十乘戰(zhàn)車)追逐趙旃,晉軍為接應魏[钅奇]、趙旃,亦出陣迎戰(zhàn)。令尹孫叔敖說:“進之!寧我薄(追)人,無人薄我。”乘勢號令三軍,迅速進發(fā),于是“車馳、卒奔,乘晉軍”,像潮水般壓來,晉軍中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擊鼓宣布:“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搶渡,先上船的以刀砍掉后攀船舷的人指,船中的斷指多得可用手捧。士會率領的上軍較謹慎,故未敗損。至黃昏,楚軍進駐于?(今河南滎陽東北)。晉軍殘部已潰不成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第二天,楚軍移駐衡雍(今河南原陽境)。晉軍尸橫遍野,楚大夫潘黨建議收晉尸筑武軍(收晉尸而封土),建京觀(建表木以書之)以示子孫勿忘武功。楚莊王不以為然,認為周武王伐紂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自己則無一德,何有武功以示子孫?于是只在黃河邊祭祀河神,修建神廟,向祖先神靈告捷后,就率軍回國了(?之戰(zhàn)經(jīng)過,詳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必阝]之戰(zhàn)是楚、晉爭霸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大戰(zhàn)。從此,楚國聲威大振,晉國一時不敢南向與楚抗衡,為楚國稱霸中原鋪平了道路。楚國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楚莊王在關鍵時刻能聽取臣下建議,善于捕捉戰(zhàn)機,果斷進擊。在戰(zhàn)爭中又身先士卒,帶頭沖鋒陷陣,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將士的士氣,一舉而取得了勝利。同時,令尹孫叔敖與楚莊王息息相通、配合默契,伍參精辟分析對方軍情,為楚莊王決策提供了正確的依據(jù),也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楚國其時政治穩(wěn)定,國力強盛,舉國團結一致,在這次戰(zhàn)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戰(zhàn)爭結束后,楚莊王拒絕了關于“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的建議,深感自己“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已榮,何以豐財?”(《左傳·宣公十二年》。)所以楚莊王不僅軍事上爭霸,也重政治影響,做到“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同上),這也是這位霸主可貴的地方。
[必阝]之戰(zhàn)后,這年冬,楚莊王又乘勝伐蕭。宋以蔡師相救,蕭人還俘虜了楚公子丙和大夫熊相宜僚。楚莊王使人告之勿殺,我即退兵,但蕭人不予理會,竟將兩人殺了。楚莊王憤怒至極,遂圍蕭。時值隆冬,將士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絲棉)”(同上),士氣高昂,很快就擊潰了蕭國。
七、圍而不攻,逼宋從楚
晉、楚爭霸中原,爭奪宋國是主要目標,宋之臣服與否,也是稱霸的重要標志。昔日楚成王敗宋,稱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諸”,亦有實霸中原的標幟。故楚莊王平群蠻百濮后,即于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與晉爭奪宋國,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鄭)大敗晉軍,晉大夫解楊被俘。第二年,楚又命鄭伐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又敗,宋被迫筑城。其后,楚莊王重點打擊陳、鄭,對宋暫置一旁,宋則堅定附晉。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楚莊王以陳、鄭已服,形勢對己有利,就命左尹子重攻宋,自己也前往前線聲援(《左傳·宣公十一年》:“王待諸[延阝]?!睏畈洞呵镒髠髯ⅰ罚骸按薣延阝]當離陳、宋、鄭不遠?!?,但無結果。[必阝]之戰(zhàn)后,楚莊王率軍攻蕭時,宋竟然以蔡國軍隊相救。蕭潰,宋又參加晉、衛(wèi)、曹等國的清丘之盟。盟后,宋即援引“討貳”(《左傳·宣傳十二年》。)的盟約,討伐附楚的陳國,公然與楚國為敵。
楚莊王為了徹底降服宋國,在[必阝]之戰(zhàn)后,把矛頭指向了宋國。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十八年),楚莊王為報復宋救蕭之舉,親領軍攻宋,但這只是教訓性的。第二年,當作好了充分準備后,楚莊王決定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無假道于宋”(《左傳·宣公十四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無假道者,不請于宋而逕過其地也。楚莊禁其假道而欲其逕過宋國,正欲以挑釁。”《儀禮·聘禮》有“過邦假道”之禮。)申舟在楚穆王“田孟諸”時,又因“宋公違命”,申舟“[扌失](笞擊)其仆(宋公之卿)以徇(示眾)”(《左傳·文公十年》),得罪過宋國。故楚莊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國挑釁,試探宋人的態(tài)度。申舟至宋時,宋人果然制止。宋國執(zhí)政華元說:“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以宋為楚國之野鄙)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左傳·宣公十四年》。)竟殺了申舟。楚莊王獲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同上。)這一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十九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把宋國團團包圍。
宋國君臣驚恐,派樂嬰齊赴晉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對,認為“天方授楚,未可與爭”(《左傳·宣公十五年》),待楚衰后再見機行事。但宋一直是晉之盟國,失去它又很痛心,所以宋景公派大夫解揚(原被楚俘,此時則已歸晉)去宋詭稱晉軍即至,不要降楚。解揚過鄭時被鄭人所俘,并獻給了楚軍。楚莊王要他反其言(晉軍不來救),不料解楊在宋軍前大呼晉軍即將來救,切莫降楚。楚莊王開始想殺他,既而又感其為臣講信難得,就把他釋放了。
過一年(公元前594年)五月,楚軍圍宋已很久了,糧食將盡,宋又堅守不降,楚莊王準備撤軍。申舟之子申犀要求為父復仇,繼續(xù)攻宋。申叔時獻“筑室,反耕者”(同上。)之計,即在宋境修建軍營,屯兵耕作,以示持久圍城不去之意。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其時,“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折骨而炊,易子而食?!f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孕殴?,遂罷兵去”?!蹲髠鳌ば迥辍酚洈⒌幂^詳細,《史記·楚世家》記敘略同。楚莊王見宋已服,就與宋結盟,宋以華元為質,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后達九個月之久(《春秋》、《左傳》等記從公元前595年秋九月至第二年夏五月,前后為九個月?!妒酚洝穭t稱圍宋五月。此從《春秋》),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楚莊王逼宋從楚,不輕易舉兵攻城,后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也屬我國軍事史上罕見的戰(zhàn)例,具有深遠的影響。
圍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國家。如魯國大臣孟獻子(公孫歸父)建議魯國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禮”,“謀其不免也”(《左傳·宣公十四年》),魯宣公贊同,派孟獻子去宋拜見楚莊王,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系。
楚莊王在位期間,繼承祖業(yè),發(fā)揚楚人“篳路藍縷”精神,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zhàn),“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韓非子·有度》),稱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國霸業(yè)進入了鼎盛時期,“天下大事盡在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楚莊王在爭霸的同時,又能舉賢賞勞,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吏治,以法治國,國內政治相對安定。楚莊王不愧為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之一,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八、鞍之戰(zhàn)與蜀之盟
[必阝]之戰(zhàn)后,晉受楚挫,轉而向東擴張,大規(guī)模地對赤狄用兵。公元前594年滅潞(赤狄一支,今山西潞城東北)。次年,晉又攻取申氏(今山西屯留北,一說今河北永年東北)、留吁(今屯留南)、鐸辰(今長治市東)等赤狄其他各部。當取得上述進展后,晉景公即欲會盟諸侯,以圖在東方確立霸勢。為使盟會成功,于公元前592年春,晉景公遣[谷阝]克聘齊,要齊國參加。適魯國季孫行父、衛(wèi)國孫良夫亦至。[谷阝]克跛,良夫眇,行父禿,齊頃公母親蕭同叔子見到好笑(三傳、《史記》等所記略同。)谷阝]克怒,回國后請求伐齊。晉景公不同意,說:“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史記·晉世家》。)但[谷阝]克立誓要報復此辱。
這年夏,晉景公會魯、衛(wèi)、曹、邾等國國君于斷道(今河南濟源西),謀討背晉之國。齊頃公懼盟會中受辱,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大夫赴會。齊四大夫果然受辱,并拒絕齊國參與盟會。晉、齊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二十三年)春,晉景公聯(lián)合衛(wèi)世子臧攻打齊國,兵至陽谷(今山東東平西北),齊頃公被迫請盟,齊公子強質于晉,晉軍撤回。魯國與齊國本來不和,不愿事齊,見齊與晉結盟,便遣使赴楚乞師伐齊。這年七月,楚莊王病逝,楚共王初立,楚以喪辭魯之請,故“楚師不至”(《左傳·宣公十八年》。)魯懼,次年與晉結盟,投靠了晉國。齊亦與楚結好。魯國慮及齊、楚會出兵討伐,于是治理軍賦、修繕城郭,準備抵御。這時,楚經(jīng)料理楚莊王喪事后,也把注意力轉向東方,一方面與齊結盟,另一方面把矛頭指向晉國,爭奪晉的與國。
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春,齊軍攻打魯國北鄙,攻取了龍(今山東泰安東南),南攻至巢丘(距龍不遠)。衛(wèi)為援魯,出兵攻齊(《史記·衛(wèi)世家》),敗于新筑(衛(wèi)地,今河北魏縣南)。魯、衛(wèi)緊急向晉求援,晉派出七百乘兵車往救。[谷阝]克(晉中軍主帥)說七百乘兵車是當年城濮之戰(zhàn)的兵力,自己無法與昔日先大夫相比,請求派出八百乘兵車。晉景公同意了,[谷阝]克于同年夏,率兵會同魯、衛(wèi)兩國軍隊,攻打齊國。雙方大戰(zhàn)于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齊軍大敗,晉軍進抵丘輿、馬徑(今山東淄博南,一說益都西南),齊被迫歸還魯之“汶陽之田”《左傳·成公二年》。)冬,楚為救齊,令尹子重盡起楚師伐魯,先攻打衛(wèi)國,后又從蜀(魯?shù)兀裆綎|泰安東南)攻魯,兵抵陽橋(今泰安西北)。魯國不支,只得向楚求和,賂之以執(zhí)斫(木工)、執(zhí)針(縫工)、織[纟壬](織工)各百人,以公子公衡為質。子重允許,接著,與魯、蔡、許等國國君及秦、宋、陳、衛(wèi)、鄭、齊等國大夫會盟于蜀。晉在楚北上伐衛(wèi)、魯及會盟各國中,始終不敢出兵對抗(同上。)蜀之盟,規(guī)模大,與國多,除中原一些國家參加外,連當時大國齊、秦亦與盟,是春秋時期一次著名的盟會。此事雖發(fā)生在楚莊王卒后二年,但楚共王即位年幼,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原令尹子重,故此盟實際上是楚莊王霸業(yè)的繼續(xù)。童書業(yè)在論及楚莊王霸業(yè)時說:“楚共王即位,成二年:侵衛(wèi),遂侵魯,師于蜀,侵及陽橋,魯及楚平,楚合齊、魯、宋、衛(wèi)、鄭、陳、蔡、許、秦、曹、邾、薛、[曾阝]十四國盟于蜀。此為楚霸之頂點?!?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然而楚莊王畢竟已卒,故各國懾于楚威,并無誠意,人稱“匱盟”(《左傳·成公二年》:“……于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曰‘匱盟’?!眳T,匱乏,意謂此為缺乏誠意的盟會。)
公元前641年(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卒,子旅(侶)立,是為楚莊王(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年輕(《國語·楚語上》:“莊王方弱?!表f昭注:“方弱,未二十。”),外有勁敵晉國虎視眈眈,內有貴族野心勃勃,隨時蓄謀叛亂,可謂內憂外患,形勢極其嚴峻。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元年),楚莊王即位不久,晉就會宋、魯、陳、衛(wèi)、鄭、許等國國君于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一說今密縣東南)結盟,把矛頭對準楚國。其時,群舒不穩(wěn)定,楚令尹子孔和太師潘崇率軍前去攻討。留守在郢都的公子燮(莊王傅)和子儀(莊王師)乘機發(fā)動叛亂,在郢都加修城墻,準備抗拒子孔、潘崇統(tǒng)兵回攻都城。又派人前往謀殺子孔,未能得逞。公子燮與子儀于是挾楚莊王將往商密(今河南淅川西)一帶逃跑,為廬(今湖北南漳東)大夫戢梨與叔麇所誘殺。楚莊王還郢,“二子作亂”徹底失敗。公子燮,王族,謀求令尹之職而不得,故對王室不滿。子儀,即若敖氏斗克,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晉、秦攻?時被秦所俘,公元前627年晉、秦[肴殳]之戰(zhàn)后,秦因被晉打敗,就釋放了子儀,與楚結好。子儀認為自己有功,卻得不到重用,故亦對王室不滿,與公子燮一起叛亂(《左傳·文公十四年》。)楚莊王平定了這場叛亂,從而清除了內患,統(tǒng)治才較穩(wěn)定。第二年,即公元前612年(楚莊王二年),晉以蔡不參加新城盟會,又出兵攻伐,迫使蔡與之訂立城下之盟。至此,原從楚之中原諸國又改從晉,給楚國以極大的壓力。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秋,楚國發(fā)生大饑荒,周邊民族紛紛起來反叛,嚴重地威脅著楚國的安全。據(jù)《左傳·文公十六年》載,戎(山夷)先在西南反叛,楚軍出擊,又移兵東南作亂,至于陽丘(今地名不詳),以犯訾枝(一說今湖北鐘祥境,一說今湖北枝江)。庸(今湖北竹山西)與群蠻(庸附近)、麇(今湖北西北)、百濮亦伺機叛楚。楚國形勢緊張,“于是申、息之北門不啟”,封鎖了通向中原的門戶,以加強對晉及中原諸國的防備。面對這一嚴重現(xiàn)實,楚國君臣不安,擬遷都于楚之險地阪高(今湖北當陽長阪,一說今湖北襄陽西)。?賈力排眾議,說:“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賈的意見很明確,庸首先挑起了這次叛亂,只要把庸制服了,群蠻百濮自然懾服自退。如遷都,是自己被動挨打,你遷到哪里,他也可以打到哪里。楚莊王接受了?賈的建議,果斷地出軍回擊,麇與百濮不久果然罷歸。
楚莊王于是集中力量攻打庸人。由于當時糧食匱乏,楚莊王“振廩同食”,上下無異,與士卒吃同樣伙食。進軍至句 (今湖北均縣西北),派廬戢梨進擊庸人,兵抵庸方城(今湖北竹山東有方城,是為庸之方城,非楚國方城),遭到庸人的猛烈抵抗,楚將子楊窗被俘。子楊窗逃出來后報告說,庸與群蠻人眾,聲勢浩大,不如盡起楚國軍隊會合進攻。大夫師叔(潘 )反對,他建議援用先君[蟲分]冒征服陘隰的驕兵之計,才能取勝。楚莊王采納了這一意見,派少量軍隊與庸人接戰(zhàn),七戰(zhàn)七敗(佯敗),庸人果為所惑,以為楚軍不堪一擊,就不設備。正在句?督戰(zhàn)的楚莊王見反擊時機已到,即乘[馬日](傳車),趕到前線,會師于臨品(今湖北均縣境),直接指揮作戰(zhàn)。他兵分兩路,命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石溪、仞均今均縣境)攻打庸人。秦、巴其時亦出兵相助。在楚莊王親自指揮的楚、秦、巴聯(lián)軍打擊下,群蠻懾服,與楚莊王訂盟而退。楚莊王又乘勝一舉滅掉庸國。
楚莊王滅庸服群蠻百濮,具有重要意義。楚國從此進一步鞏固了后方,加強了與巴、秦的聯(lián)系,可以全力北上圖霸。顧棟高說:
滅庸而楚內亂夷矣,連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滅庸以塞晉之前,結秦以撓晉之后,斯不待陸渾興師,而早知其有窺覦周鼎之志矣。(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可見,滅庸之役,不僅顯示了楚莊王的杰出才干,也為后來立威定霸奠定了基礎。
如前所述,楚莊王即位初,內憂外患,形勢危急,嚴重地考驗著這位年輕的君主。結果,楚莊王鎮(zhèn)靜若定,安然地渡過了難關。但楚莊王畢竟是一位青年人,執(zhí)政初幼弱,無經(jīng)驗,而是經(jīng)過苦心磨煉才成熟起來的。《史記·楚世家》載: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蔽榕e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舉曰:“愿有進隱?!痹唬骸坝续B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本訑?shù)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愿也?!庇谑橇T淫樂,聽政,所誅者數(shù)百人,所進者數(shù)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悅,是歲滅庸。
《呂氏春秋》、《韓非子》等亦有類似記載??梢姵f王即位后,一方面依靠賢佐舊臣應付困難局面(如廬戢梨、叔麇憤而起來平定“二子作亂”、?賈反對遷都力主出兵回擊、子越、子貝疾速進兵等),另一方面又寓淫樂之中觀察忠奸動靜,以鑒別清濁,整飭吏治?!叭瓴或?,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則驚人”,實際上就是蓄意磨煉意志,內理朝政、外爭強敵這一抱負的自白。故其“淫樂”是一種手段,結果則是“所誅者數(shù)百人,所進者數(shù)百人”,政治上煥然一新?!笆菤q滅庸”、“國人大悅”,正是經(jīng)過刷新政治后,才使全國軍民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很快取得了平叛內亂的重大勝利的。當然,《史記》等古籍記載是很簡略的,且頗富有神秘色彩,但聯(lián)系楚穆王卒后的楚國動亂政局及稍后若敖氏叛亂看,楚莊王即位后“自靜三年”(賈誼《新書·先醒》),外不啟北門,內整肅朝政,則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二、觀兵周疆,問鼎輕重
楚莊王經(jīng)平定內亂與滅庸后,統(tǒng)治已趨穩(wěn)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其時,中原國家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漸上升或恢復,仍非晉之強勁對手。但晉當時國君晉靈公,卻十分殘暴無道,對內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統(tǒng)治既不穩(wěn)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公元前610年(楚莊王四年),晉會衛(wèi)、陳等諸侯于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以鄭有二心于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jīng)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于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系。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于是叛晉而“受盟于楚”(《左傳·宣公元年》。)附晉之鄭,現(xiàn)在主動與楚結盟,說明隨著楚國的穩(wěn)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使舵,認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國國君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吊[口言],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大軍攻陳,接著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衛(wèi)、曹諸國軍隊于 林(今河南新鄭北),攻鄭以救陳、宋。楚莊王派?賈率軍救鄭,與晉軍遇于北林(今新鄭),晉軍敗,大夫解揚被俘,晉軍只得退回。
同年冬,晉為擺脫被動局面,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國并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這樣,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楚莊王七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大敗,鄭囚華元(右?guī)?,獲樂呂(司寇),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筑城。筑城之役人歌而諷刺說:“[目旱](大目貌)其目,皤(大腹貌)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多須貌),棄甲復來?!?《左傳·宣公二年》。)秦為報復去年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今河南陜縣南)。秦、晉關系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著聯(lián)合衛(wèi)、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斗椒(子越)領兵救鄭,趙盾以斗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同上。)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斗椒正面交鋒,都說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晉國則在走下坡路,“不競于楚”(《左傳·宣公六年》。)正當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國君,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延阝](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于周疆”(《左傳·宣公三年》。)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志。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左傳·宣公三年》杜注),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艿码m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現(xiàn)兵周疆、問鼎輕重,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它標志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實際上支配著中原局勢。
夏,楚莊王觀兵周疆后,為了打擊晉成公,即移兵攻打鄭國(《左傳·宣公三年》:“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故攻打鄭國,實為教訓晉成公),晉未出兵對抗。此后,楚莊王連續(xù)北上用兵,聲威也日益遠播。
三、鎮(zhèn)壓若敖氏叛亂
若敖氏源自春秋初楚國國君熊儀。熊儀即君位后,又號稱若敖,熊儀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為氏,因別封斗邑,故亦稱斗氏。因此,若敖氏之族屬王族的分支,在熊儀之后,特別是在武、成、穆、莊諸代,均居高位,是楚國舉足輕重的大姓之一,對楚國的發(fā)展與強大,作過突出的貢獻。如斗伯比正值熊通(楚武王)稱王發(fā)展時代,在楚武王攻隨服隨與稱王中就立了大功。另一位若敖之后斗廉,不僅是一位軍事統(tǒng)帥,而且也是一位春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卜以決疑,不疑何卜”的觀點,閃爍著唯物主義戰(zhàn)斗精神。楚武王創(chuàng)設的令尹,也是首先從若敖氏之族中挑選出的斗祁充任的。楚成王初立,子元亂國,為斗班所殺。斗谷於菟(子文)任令尹,其弟子良任司馬。子文“毀家紓難”,佐楚成王東征北戰(zhàn),爭霸立業(yè),功勛卓著。其后,子玉任令尹,子西任司馬。子玉死后,子上曾繼任令尹。就是到楚穆、莊時,若敖氏出任令尹的,也有四人(楚穆王時任令尹為成文心、子孔。楚莊王時令尹除子孔外,還有子揚、子越),可見若敖氏之族長盛不衰,在楚國擴展過程中,權勢日趨膨脹熾盛,不僅與王室存在矛盾,而且也招致其他貴族大姓的不滿。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子文薦子玉接替自己繼任令尹時,大夫叔伯([艸/為]呂臣)就以“子若國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表示懷疑與非難。城濮之戰(zhàn)前夕,子玉在[艸/為]治兵,[艸/為]賈又在子文面前抨擊子玉說:“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斷定子玉必敗。子玉對此很反感,向楚成王請戰(zhàn)(圍宋攻晉)之理由,就是“愿以間執(zhí)讒匿之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矛盾竟演化到甚至想在戰(zhàn)爭中以僥幸取勝來回敬對方的抨擊。楚成王在關鍵時刻,看來是支持?賈、貶抑子玉的,如他要子玉撤宋圍,說晉文公是“有德者不可敵”的。當子玉派子越去向楚成王請戰(zhàn)時,“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同上。)一方面與?賈攻擊相呼應,另一方面又“少與之師”,并以若敖氏武裝充數(shù),一反常態(tài),完全不是從戰(zhàn)爭大局考慮的。戰(zhàn)爭拉開后,楚左右兩軍受挫,子玉親自指揮的中軍(主力)卻安然無恙,照理是過中有功,子玉卻被迫自殺,連晉文公也感到意外。司馬子西不久被貶為商公,?呂臣則被任為令尹。以子玉為首的若敖氏成為城濮敗北的犧牲品。從中可見楚成王對有軍事指揮才干、卻又鋒芒畢露的子玉是信不過的,王權與若敖氏的矛盾,已呈現(xiàn)表面化。
楚穆王即位后,雖先后以子玉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為令尹,但王室與若敖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原被貶為商公的子西,心懷不滿,沿漢[氵斥]江將入郢(顧炎武《補正》:“(子西)將入郢為亂?!?,恰好被正在渚宮(渚宮,楚之別宮,地在今湖北江陵城內。)的楚成王發(fā)現(xiàn)了,楚成王并未深究,仍任為工尹。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子西又串通子家(仲歸)謀殺楚穆王,謀泄,兩人均為楚穆王所殺。
楚穆王卒,楚莊王剛即位不久,子儀(斗克,若敖氏之族)與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師潘崇領軍去攻打群舒之機,發(fā)動叛亂,結果被廬大夫戢梨所殺。這場叛亂,子儀是利用公子燮求令尹不得的不滿情緒而發(fā)動起來的,顯然是主要策劃者。楚莊王雖仍以子孔(若敖氏)為令尹,但又不出號令,日夜淫樂,暗中觀察動靜,當與若敖氏有關。三年后大刀闊斧地整頓朝政,任伍舉(疑為伍參)、蘇從以政,若敖氏之政敵?賈也被任為工正。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正當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周疆凱旋回來時,若敖氏、?氏這兩大姓之間的斗爭也愈益尖銳化。其時,若敖氏子楊(斗般,子文子)、子越(斗椒,子良子)分別擔任令尹和司馬,主宰著楚國軍政大權,?賈則為工正。子越是個狀似熊虎、聲若豺狼的野心家,為其伯子文所厭惡?!蹲髠鳌ば哪辍酚涊d說:“初,楚司馬子良(子文弟)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戚。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移唬骸愍q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這不免有宿命論的色彩,但也反映了深諳楚國政治的子文,對若敖氏權力膨脹而引起的后果的嚴重憂慮。事情果不出子文所料,子越為司馬時,野心不死,?賈看清了這一點,便誣陷令尹子揚(斗般,子文子),子揚被楚莊王所殺,子越得以晉升為令尹,?賈亦升任為司馬。但斗爭并未結束,子越的野心也并未因升任令尹而熄滅。《佐傳·宣公四年》載:“子越又惡之(指?賈),乃以若敖氏之族,圍伯嬴(即?賈)于 陽而殺之,遂處蒸野,將攻王?!绷頁?jù)《史記·楚世家》載:“九年(楚莊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睆倪@兩則史料記載,可以獲知?賈與子越矛盾又告激化,“子越又惡之”、“人或讒之王”,都指的?賈在楚莊王面前攻擊子越,子越于是傾其族將?賈囚殺。同時,若敖氏與王權矛盾繼續(xù)尖銳化,看來楚莊王是支持?賈的,故子越孤注一擲,先殺?賈,再謀害楚莊王,奪取政權。至此,若敖氏經(jīng)武文成穆諸代的興盛與挫折,終于與王室攤牌,挺而走險了。
若敖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叛亂的聲勢也很浩大。楚莊王從大局出發(fā),開始采取妥協(xié)態(tài)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孫)”為人質(《左傳·宣公四年》。)談判解決。但子越驕狂已極,拒不接受。楚莊王于是親領大軍出征,會師于漳?。同年秋,王軍與若敖氏之族戰(zhàn)于皋滸(今湖北襄陽西)。子越向楚莊王連射兩箭,一箭射在銅鉦上,一箭穿過車蓋,均幾乎傷著楚莊王,軍隊驚恐,開始后退。楚莊王急中生智,派人傳令說:先君楚文王克息時曾得到三支利箭,子越偷走了兩支,現(xiàn)已射完,用不著害怕了,軍隊才穩(wěn)定下來。楚莊王接著親自擊鼓,王軍奮勇進擊,很快把若敖氏的叛亂鎮(zhèn)壓了下去。
子文之孫克黃,時任箴尹,子越率族叛亂時,正出使齊國,回來至宋時,聽到鎮(zhèn)壓叛亂消息,有人勸他不要回去,他以君命為重,還是回國向楚莊王復命,然后自拘于司敗,主動請罪伏法。楚莊王念及子文之功,仍使克黃擔任箴尹,改名為“生”(《左傳·宣公四年》。)楚莊王鎮(zhèn)壓了若敖氏叛亂,消除了隱患,加強了王權,鞏固了統(tǒng)治,有利于楚國的圖霸與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若敖氏在楚國歷史上是有功勞的,不應因子越領其族叛亂而予以根本否定。
四、“孫叔敖治楚”
孫叔敖([艸/為]敖、[艸/為]艾獵、[艸/為]饒),期思(今河南固始境,一說今河南淮濱境)鄙人,楚國君?冒之后。其父?賈(曾任工正、司馬),其祖父為?呂臣(曾任令尹),與若敖氏并為楚國之大姓。[艸/為]賈被子越(若敖氏)殺后,其子孫叔敖不得不從?邑避居期思野鄙,過著“處士”(《史記·循吏列傳》:“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碧幨?,古時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即所謂隱士。)的生活。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若敖氏叛亂被鎮(zhèn)壓后,當時令尹虞丘(沈尹)薦舉孫叔敖代己而任令尹。故孫叔敖出自公族,他的出任令尹,除“決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淮南子·人間訓》。)、享有一定名望(《呂氏春秋·贊能》:“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圣人也。”)外,也同孫叔敖之父為若敖氏所殺、楚莊王決心起用?氏之后有關,當非偶然。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據(jù)史籍記載,擔任令尹的除孫叔敖外,還有其他五人(先后擔任令尹的有子孔、子揚、子越、虞丘、子佩等五人。)《韓詩外傳》、《列女傳·樊姬》謂“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缸T《新論·國是》則稱“孫叔敖相楚,期年而楚國大治,莊王以伯”??梢妼O叔敖任令尹時政績最突出,佐楚莊王成霸立業(yè),名垂史冊。楚莊王時先后既有六位令尹,故孫叔敖任令尹時間當不會太長,應在楚莊王稱霸高峰時期。
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楚國經(jīng)濟、政治、軍事均有重大發(fā)展,這當然是楚莊王即位后,內平隱患、外抗強晉,實行開明治國路線的結果,但與孫叔敖以身作則、勤于政事、精明干練、忠心輔佐也是分不開的。所謂“孫叔敖治楚”,即指孫叔敖任令尹前及任內,為民辦事,政績斐然,不愧為一代名相。
首先,興建水利工程,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hǎn)。按《淮南子·人間訓》說法,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決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即帶領當?shù)厝嗣衽d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大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
孫叔敖任令尹后,繼續(xù)興建水利工程,據(jù)《史記·循吏列傳》裴[馬因]集解引《皇覽》說:“或曰孫叔敖激沮水作云夢大澤之池也?!惫啪?、漳水入江通云夢澤,此項工程當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后對以郢都為中心的農業(yè)水利灌溉帶來極大方便。另據(jù)《七國考·楚食貨》載:“孫叔敖為楚相,截汝墳之水,作塘以溉田,民獲其利?!边@樣,楚國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興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網(wǎng)絡?!独[史·孫叔敖碑》說:“宣導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睂O叔敖注重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的方針與實踐,不僅為楚莊王爭霸中原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也為我國水利建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二,自律廉潔,注重法治。孫叔敖出自期思“鄙人”,與鄉(xiāng)里父老群眾相處較密切,如《說苑?敬慎》載,他出任令尹時,吏民皆來祝賀,有一位父老卻穿粗衣,戴白帽來吊,孫叔敖立即正衣冠出迎。父老見孫叔敖態(tài)度誠懇,語重心長地告誡說:“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淮南子·道應訓》則記有一狐邱丈人告孫叔敖說人有“三怨”:“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睂O叔敖答以“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吾祿益厚,吾施益博”。《荀子》、《韓詩外傳》等亦有類似記載。這說明孫叔敖出任令尹,受到吏民的關懷,紛紛告誡,孫叔敖亦能虛懷若谷,認真聽取,任令尹后勤于職守,處處自律,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如《新論·國是》載:“叔敖妻不衣帛,馬不食粟,嘗乘棧車,牝馬,披?羊之裘。從者曰:‘車新則安,馬肥則疾,孤裘則溫,何不為也?’叔敖曰:‘吾聞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無德以堪之矣?!薄俄n非子》、《鹽鐵論》等亦有類似記載?!秾O叔敖碑》則稱他“專國寵權而不崇華,一旦可得百金,于歿齒而無分銖之蓄。破玉塊不以寶財遺子孫?!∑渑R卒,將無棺[木郭]”。據(jù)《史記·滑稽列傳》載,孫叔敖卒后不久,其“妻子窮困負薪而食”,足見孫叔敖生不寵權,死無積財,堪稱念國憂民、“奉法守職”的“廉吏”。
孫叔敖在執(zhí)政中注重法治。據(jù)《說苑·至公》載,薦孫叔敖為令尹的虞丘(莊王封為國老),家里有人犯法,孫叔敖法不徇情,“執(zhí)而戮之”。虞丘亦喜,稱贊孫叔敖“奉國法而不黨,施刑祿不?,可謂公平”。由于孫叔敖奉公律己,帶頭執(zhí)法,楚國吏治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史記·循吏列傳》載,孫叔敖執(zhí)政后,“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列女傳》更稱其時“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食”。
其三,整頓軍制,增強戰(zhàn)斗力?!蹲髠鳌ば辍份d:“?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也?!币饧粗^孫叔敖選擇楚國有關行之有效的軍政典令,進行軍事改革。在行軍時,右軍從將軍之轅所向而進退,左軍追求草藤為宿備,前軍探道,以旌為標幟告后軍,以防不測。中軍制謀,后以精兵為殿,百官各建其旌旗,以表明其地位與職司,并依此而行動。這樣,孫叔敖將軍隊分為五個部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組織嚴密,靈活作戰(zhàn),做到“軍政不戒而備”,具有更大的戰(zhàn)斗力。正因為孫叔敖進行了有效的軍事改革,故在楚、晉?之戰(zhàn)中,楚獲大勝,楚莊王因而得以稱霸。
為了加強北境建設,孫叔敖又筑沂城(今河南正陽境)。他遣封人(具體籌辦者)籌度工程,上報司徒。封人計量工程、時間、人員、材料、[饣侯]糧(干糧),結果三十天完成,順利地實現(xiàn)了預定計劃。這項工程不僅建立了北進之基地,加強了與晉爭戰(zhàn)的實力,而且也說明孫叔敖重科學技術,具有突出的治國才干,正如杜預所稱“《傳》言叔敖之能使民”(《左傳·宣公十一年》及杜注。)其四,求實務實,開楚國一代政治新風。據(jù)《史記·循吏列傳》載,“楚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市令向孫叔敖報告說:“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睂O叔敖聽后,立即命令罷去新幣,恢復舊幣。然后向楚莊王作了稟報,楚莊王贊同,結果“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又載,“楚民俗好庳(下,指底座低下)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捆(門限)。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shù)下車?!踉S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司馬遷評論說;“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薄痘视[》記載說:“民傳孫叔敖曰:‘葬我廬江陂,后當為萬戶邑?!笨梢妼O叔敖求實務實作風,深受吏民歡迎,樹立起一代政治新風。
孫叔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司馬遷作《循吏列傳》,把他列為第一人,司馬貞《索隱》贊其“奉職循理,為政之先”?!秴问洗呵铩で橛氛f:“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瓕O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后世。”楚莊王的立威定霸,與孫叔敖的奉職循理、忠心輔佐是分不開的。楚莊王、孫叔敖“主明臣賢”(《韓詩外傳》),其霸業(yè)政績,永垂史冊。
五、德刑并重,威服陳、鄭
陳、鄭地處楚、晉中間地帶,故楚、晉爭霸,必首先爭奪陳、鄭。楚莊王鎮(zhèn)壓若敖氏叛亂后,任孫叔敖為令尹,政治穩(wěn)定,國力增強,就全力北上攻陳伐鄭,與晉展開了正面交鋒。陳是小國,力量不強,故時而親楚,時而附晉,受到晉、楚兩國交互攻伐。公元前604年(楚莊王十年),楚莊王剛平亂后,即興兵伐鄭,陳懼,轉而附楚。晉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鄭,伐陳。次年,晉為討伐陳國親楚,又繼續(xù)攻打陳國。楚則攻打鄭國,鄭被迫與楚和。公元前602年(楚莊王十二年),鄭又轉而與晉和,晉成公于是會宋、魯、衛(wèi)、鄭、曹等國國君于黑壤(即黃父,今山西翼城東北)。在此形勢下,次年,陳只得與晉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陳,陳又轉而附楚。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十四年),晉成公又會宋、衛(wèi)、鄭、曹等國國君于扈(鄭邑,今河南原陽西),陳不與會,表明陳已堅定從楚,不畏懼晉等中原國家的壓力。但陳國國君陳靈公卻是一個荒淫無恥之徒,與大臣孔寧、儀行父一起與夏姬(鄭穆公之女,陳大夫御叔之妻)通奸,他們三人還穿著夏姬的汗衣,“以戲于朝”。大夫氵曳]冶諫阻,反而被殺。這件事影響很壞,據(jù)說孔子還進行了抨擊《左傳·宣公九年》。)過一年,即公元前599年(楚莊王十五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變本加厲,竟然在夏姬家喝酒取樂,謂“其子為似以為戲”(《左傳·宣公十年》及杜注。)夏姬之子夏征舒已年大為卿,見此情景,惱羞成怒,射殺陳靈公,孔寧、儀行父奔楚,陳靈公太子午奔晉。夏征舒自立為君(《史記·陳世家》。)第二年夏,楚莊王經(jīng)伐鄭服鄭后,即與鄭、陳盟于辰陵(陳邑,今河南睢陽西北)。據(jù)《左傳·宣公十一年》載,這年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政,伐陳”。對此,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釋:“今年楚莊猶以夏征舒為陳侯而與之盟,則此冬討征舒,非僅因其殺君而已。或者夏征舒殺靈公而自立,陳國必有不服者,自易生亂,楚亦因而討之?!笨梢姵f王為了穩(wěn)定陳國局面,再一次舉兵伐陳。攻入陳后,“殺夏征舒, 諸栗門。因縣陳”(《左傳·宣公十一年》。)楚莊王滅陳為縣后,百官皆賀,唯楚大夫申叔時出使齊國回來后復命而退,不賀。楚莊王使人責問其故,申叔時答道:“夏征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癄颗R怎枵撸庞凶镆?;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同上。)申叔時以“蹊田奪牛”的故事告誡楚莊王,行義討伐亂國之臣,諸侯是歡迎的,如因此而貪其地滅其國,則又會失去諸侯的。楚莊王聽后立時清醒過來,高興地說:“善哉!吾未之聞也。”(同上。)仍恢復了陳國,迎陳靈公子午為國君,是為陳成公??讓?、儀行父也被送回陳國。為顯耀武功,從陳國鄉(xiāng)取一人,集居一起,謂之夏洲(據(jù)《清一統(tǒng)志》說,其地在今湖北漢陽北)。楚莊王滅陳后又復陳一事,當時影響很大,受到普遍稱贊。如《淮南子·人間訓》載:“諸侯聞之,皆朝于楚?!薄犊鬃蛹艺Z·好生》載:“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背f王在討陳服陳的同時,也全力與晉爭奪鄭國。從公元前604年(楚莊王十年)至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十七年)的七年間,楚伐鄭六次,幾乎年年出兵,晉有時救鄭,有時因鄭與楚和又轉而伐鄭,爭奪極其激烈,鄭國憂心忡忡,深受其苦。如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十四年),楚伐鄭,晉來救,鄭敗楚師于柳棼(鄭地),“國人皆喜,唯子良(公子去疾)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左傳·宣公九年》。)第二年夏,鄭懼楚報復,請和,楚與之盟。晉以鄭叛之,立即會宋、衛(wèi)、曹之師伐之,鄭又與晉和。冬,楚莊王以鄭附晉,又舉兵攻討,晉亦又會宋、衛(wèi)、曹救鄭,逐楚師于穎北(今河南禹縣之北)。隨后晉等四國軍隊還駐守在鄭國,以防備楚國的進攻。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春,楚莊王從爭霸戰(zhàn)略出發(fā),再一次親率大軍攻鄭,進抵鄭邑櫟(今河南禹縣),鄭國難以支持,惶恐不安,子良說:“晉、楚不務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也。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左傳·宣公十一年》。)遂從楚。晉這次未出兵往救,說明楚勢旺,晉已回避。楚莊王見陳,鄭已服,遂與之盟于辰陵(陳邑,今河南睢縣西北)。但楚莊王以為鄭在晉、楚交兵過程中,時而親晉,又時而親楚,故從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同上。)尤其是鄭在辰陵之盟后,“又徼(求)事于晉”(同上),故于第二年(公元前597年)春,為徹底服鄭,楚莊王又親率大軍攻伐。這次攻鄭聲勢浩大,晉不敢及時來救,鄭窮困已極,鄭襄公只得肉袒牽羊迎楚請罪。《左傳·宣公十二年》對此作了詳細記述:
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哭)于大宮(太祖之廟),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哭),守陣者哭。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夭,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弊笥以唬骸安豢稍S也,得國無赦?!蓖踉唬骸捌渚芟氯?,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子良出質。
楚莊王對陳、鄭均采取寬容懷柔態(tài)度,先以兵討之,后以德服之,充分顯示了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士會語:“楚君討鄭,怒其二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讀言](音獨,痛怨),政有經(jīng)矣。”這種評論是很恰當?shù)?,楚莊王之所以能立威定霸,與這種德刑并重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六、[必阝]之戰(zhàn)
公元前597年春,楚攻鄭時,“鄭告患晉”(《史記·晉世家》。)但延至夏六月,晉才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這樣晉、楚發(fā)生大戰(zhàn),史稱[必阝]之戰(zhàn)。
晉軍以荀林父將中軍,先谷佐之;士會將上軍,[谷阝]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還有其他諸多大夫將領,陣容齊整。當他們領大軍趕到黃河邊時,聞鄭已附楚,荀林父認為“無及于鄭而剿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后”,主張撤回,待楚軍走后再伐鄭。士會除贊同荀林父意見外,還詳盡地分析了楚國情況,認為其時楚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是難以戰(zhàn)勝的。先谷則堅決反對,并擅以其部過河。知莊子(下軍大夫)指斥先谷行為,認為遇敵必敗,即使免于戰(zhàn)死而歸,“必有大咎”。韓獻子(司馬)對荀林父說:“彘子(先谷)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己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荀林父遂率全軍南渡。
其時,楚莊王駐軍于[延阝](鄭地,今河南鄭州市北)。沈尹(一說沈尹即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聞晉軍已渡河,楚莊王想回師。嬖人(寵臣)伍參主戰(zhàn),令尹孫叔敖不想戰(zhàn),兩人爭執(zhí)不下。伍參進而對楚莊王說:“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楚莊王接受了這一意見,要令尹孫叔敖命令軍隊掉轉車頭北進,駐于管(今鄭州市北)。
晉軍渡河后駐敖、[高阝]二山之間(今河南滎陽北)。鄭卿皇戌奉命至晉軍前,表示鄭已服楚,只是權宜之計,對晉國并無二心;又說楚軍已疲勞不堪,鄭軍堅決協(xié)同作戰(zhàn),楚國必敗。先谷更加得意,認為“敗楚、服鄭”,在此一舉。欒武子(即欒書)認為楚勢正盛,且早有準備,不能輕信鄭卿皇戌之言。趙括(中軍大夫)、趙同(下軍大夫)支持先谷;知莊子、趙朔(下軍主將)支持欒武子。晉國將領之間的意見分歧進一步加深,荀林父也就更加舉棋不定。此時,楚莊王仍爭取議和,派出使者到晉軍駐地,對荀林父等將領說楚國此次出兵,只是教訓鄭國,并非想得罪晉國。士會也說晉軍是為鄭國而來,與楚國無關。先谷則使趙括更改士會對楚使者說的話,稱晉軍此來是奉命把楚軍趕出鄭國,非與楚戰(zhàn)不可。楚莊王毫不介意,又遣使“求成于晉”。但由于雙方陳兵相持,劍拔弩張,故雙方將領都出現(xiàn)了私下挑戰(zhàn)事件。如楚許伯等先單車挑戰(zhàn),晉魏[钅奇]先挑戰(zhàn),后趙旃夜至楚軍挑戰(zhàn),楚莊王怒不可遏,親以左廣(三十乘戰(zhàn)車)追逐趙旃,晉軍為接應魏[钅奇]、趙旃,亦出陣迎戰(zhàn)。令尹孫叔敖說:“進之!寧我薄(追)人,無人薄我。”乘勢號令三軍,迅速進發(fā),于是“車馳、卒奔,乘晉軍”,像潮水般壓來,晉軍中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擊鼓宣布:“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搶渡,先上船的以刀砍掉后攀船舷的人指,船中的斷指多得可用手捧。士會率領的上軍較謹慎,故未敗損。至黃昏,楚軍進駐于?(今河南滎陽東北)。晉軍殘部已潰不成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第二天,楚軍移駐衡雍(今河南原陽境)。晉軍尸橫遍野,楚大夫潘黨建議收晉尸筑武軍(收晉尸而封土),建京觀(建表木以書之)以示子孫勿忘武功。楚莊王不以為然,認為周武王伐紂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自己則無一德,何有武功以示子孫?于是只在黃河邊祭祀河神,修建神廟,向祖先神靈告捷后,就率軍回國了(?之戰(zhàn)經(jīng)過,詳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必阝]之戰(zhàn)是楚、晉爭霸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大戰(zhàn)。從此,楚國聲威大振,晉國一時不敢南向與楚抗衡,為楚國稱霸中原鋪平了道路。楚國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楚莊王在關鍵時刻能聽取臣下建議,善于捕捉戰(zhàn)機,果斷進擊。在戰(zhàn)爭中又身先士卒,帶頭沖鋒陷陣,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將士的士氣,一舉而取得了勝利。同時,令尹孫叔敖與楚莊王息息相通、配合默契,伍參精辟分析對方軍情,為楚莊王決策提供了正確的依據(jù),也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楚國其時政治穩(wěn)定,國力強盛,舉國團結一致,在這次戰(zhàn)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戰(zhàn)爭結束后,楚莊王拒絕了關于“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的建議,深感自己“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已榮,何以豐財?”(《左傳·宣公十二年》。)所以楚莊王不僅軍事上爭霸,也重政治影響,做到“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同上),這也是這位霸主可貴的地方。
[必阝]之戰(zhàn)后,這年冬,楚莊王又乘勝伐蕭。宋以蔡師相救,蕭人還俘虜了楚公子丙和大夫熊相宜僚。楚莊王使人告之勿殺,我即退兵,但蕭人不予理會,竟將兩人殺了。楚莊王憤怒至極,遂圍蕭。時值隆冬,將士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絲棉)”(同上),士氣高昂,很快就擊潰了蕭國。
七、圍而不攻,逼宋從楚
晉、楚爭霸中原,爭奪宋國是主要目標,宋之臣服與否,也是稱霸的重要標志。昔日楚成王敗宋,稱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諸”,亦有實霸中原的標幟。故楚莊王平群蠻百濮后,即于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與晉爭奪宋國,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鄭)大敗晉軍,晉大夫解楊被俘。第二年,楚又命鄭伐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又敗,宋被迫筑城。其后,楚莊王重點打擊陳、鄭,對宋暫置一旁,宋則堅定附晉。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楚莊王以陳、鄭已服,形勢對己有利,就命左尹子重攻宋,自己也前往前線聲援(《左傳·宣公十一年》:“王待諸[延阝]?!睏畈洞呵镒髠髯ⅰ罚骸按薣延阝]當離陳、宋、鄭不遠?!?,但無結果。[必阝]之戰(zhàn)后,楚莊王率軍攻蕭時,宋竟然以蔡國軍隊相救。蕭潰,宋又參加晉、衛(wèi)、曹等國的清丘之盟。盟后,宋即援引“討貳”(《左傳·宣傳十二年》。)的盟約,討伐附楚的陳國,公然與楚國為敵。
楚莊王為了徹底降服宋國,在[必阝]之戰(zhàn)后,把矛頭指向了宋國。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十八年),楚莊王為報復宋救蕭之舉,親領軍攻宋,但這只是教訓性的。第二年,當作好了充分準備后,楚莊王決定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無假道于宋”(《左傳·宣公十四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無假道者,不請于宋而逕過其地也。楚莊禁其假道而欲其逕過宋國,正欲以挑釁。”《儀禮·聘禮》有“過邦假道”之禮。)申舟在楚穆王“田孟諸”時,又因“宋公違命”,申舟“[扌失](笞擊)其仆(宋公之卿)以徇(示眾)”(《左傳·文公十年》),得罪過宋國。故楚莊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國挑釁,試探宋人的態(tài)度。申舟至宋時,宋人果然制止。宋國執(zhí)政華元說:“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以宋為楚國之野鄙)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左傳·宣公十四年》。)竟殺了申舟。楚莊王獲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同上。)這一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十九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把宋國團團包圍。
宋國君臣驚恐,派樂嬰齊赴晉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對,認為“天方授楚,未可與爭”(《左傳·宣公十五年》),待楚衰后再見機行事。但宋一直是晉之盟國,失去它又很痛心,所以宋景公派大夫解揚(原被楚俘,此時則已歸晉)去宋詭稱晉軍即至,不要降楚。解揚過鄭時被鄭人所俘,并獻給了楚軍。楚莊王要他反其言(晉軍不來救),不料解楊在宋軍前大呼晉軍即將來救,切莫降楚。楚莊王開始想殺他,既而又感其為臣講信難得,就把他釋放了。
過一年(公元前594年)五月,楚軍圍宋已很久了,糧食將盡,宋又堅守不降,楚莊王準備撤軍。申舟之子申犀要求為父復仇,繼續(xù)攻宋。申叔時獻“筑室,反耕者”(同上。)之計,即在宋境修建軍營,屯兵耕作,以示持久圍城不去之意。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其時,“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折骨而炊,易子而食?!f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孕殴?,遂罷兵去”?!蹲髠鳌ば迥辍酚洈⒌幂^詳細,《史記·楚世家》記敘略同。楚莊王見宋已服,就與宋結盟,宋以華元為質,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后達九個月之久(《春秋》、《左傳》等記從公元前595年秋九月至第二年夏五月,前后為九個月?!妒酚洝穭t稱圍宋五月。此從《春秋》),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楚莊王逼宋從楚,不輕易舉兵攻城,后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也屬我國軍事史上罕見的戰(zhàn)例,具有深遠的影響。
圍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國家。如魯國大臣孟獻子(公孫歸父)建議魯國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禮”,“謀其不免也”(《左傳·宣公十四年》),魯宣公贊同,派孟獻子去宋拜見楚莊王,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系。
楚莊王在位期間,繼承祖業(yè),發(fā)揚楚人“篳路藍縷”精神,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zhàn),“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韓非子·有度》),稱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國霸業(yè)進入了鼎盛時期,“天下大事盡在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楚莊王在爭霸的同時,又能舉賢賞勞,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吏治,以法治國,國內政治相對安定。楚莊王不愧為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之一,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八、鞍之戰(zhàn)與蜀之盟
[必阝]之戰(zhàn)后,晉受楚挫,轉而向東擴張,大規(guī)模地對赤狄用兵。公元前594年滅潞(赤狄一支,今山西潞城東北)。次年,晉又攻取申氏(今山西屯留北,一說今河北永年東北)、留吁(今屯留南)、鐸辰(今長治市東)等赤狄其他各部。當取得上述進展后,晉景公即欲會盟諸侯,以圖在東方確立霸勢。為使盟會成功,于公元前592年春,晉景公遣[谷阝]克聘齊,要齊國參加。適魯國季孫行父、衛(wèi)國孫良夫亦至。[谷阝]克跛,良夫眇,行父禿,齊頃公母親蕭同叔子見到好笑(三傳、《史記》等所記略同。)谷阝]克怒,回國后請求伐齊。晉景公不同意,說:“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史記·晉世家》。)但[谷阝]克立誓要報復此辱。
這年夏,晉景公會魯、衛(wèi)、曹、邾等國國君于斷道(今河南濟源西),謀討背晉之國。齊頃公懼盟會中受辱,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大夫赴會。齊四大夫果然受辱,并拒絕齊國參與盟會。晉、齊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二十三年)春,晉景公聯(lián)合衛(wèi)世子臧攻打齊國,兵至陽谷(今山東東平西北),齊頃公被迫請盟,齊公子強質于晉,晉軍撤回。魯國與齊國本來不和,不愿事齊,見齊與晉結盟,便遣使赴楚乞師伐齊。這年七月,楚莊王病逝,楚共王初立,楚以喪辭魯之請,故“楚師不至”(《左傳·宣公十八年》。)魯懼,次年與晉結盟,投靠了晉國。齊亦與楚結好。魯國慮及齊、楚會出兵討伐,于是治理軍賦、修繕城郭,準備抵御。這時,楚經(jīng)料理楚莊王喪事后,也把注意力轉向東方,一方面與齊結盟,另一方面把矛頭指向晉國,爭奪晉的與國。
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春,齊軍攻打魯國北鄙,攻取了龍(今山東泰安東南),南攻至巢丘(距龍不遠)。衛(wèi)為援魯,出兵攻齊(《史記·衛(wèi)世家》),敗于新筑(衛(wèi)地,今河北魏縣南)。魯、衛(wèi)緊急向晉求援,晉派出七百乘兵車往救。[谷阝]克(晉中軍主帥)說七百乘兵車是當年城濮之戰(zhàn)的兵力,自己無法與昔日先大夫相比,請求派出八百乘兵車。晉景公同意了,[谷阝]克于同年夏,率兵會同魯、衛(wèi)兩國軍隊,攻打齊國。雙方大戰(zhàn)于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齊軍大敗,晉軍進抵丘輿、馬徑(今山東淄博南,一說益都西南),齊被迫歸還魯之“汶陽之田”《左傳·成公二年》。)冬,楚為救齊,令尹子重盡起楚師伐魯,先攻打衛(wèi)國,后又從蜀(魯?shù)兀裆綎|泰安東南)攻魯,兵抵陽橋(今泰安西北)。魯國不支,只得向楚求和,賂之以執(zhí)斫(木工)、執(zhí)針(縫工)、織[纟壬](織工)各百人,以公子公衡為質。子重允許,接著,與魯、蔡、許等國國君及秦、宋、陳、衛(wèi)、鄭、齊等國大夫會盟于蜀。晉在楚北上伐衛(wèi)、魯及會盟各國中,始終不敢出兵對抗(同上。)蜀之盟,規(guī)模大,與國多,除中原一些國家參加外,連當時大國齊、秦亦與盟,是春秋時期一次著名的盟會。此事雖發(fā)生在楚莊王卒后二年,但楚共王即位年幼,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原令尹子重,故此盟實際上是楚莊王霸業(yè)的繼續(xù)。童書業(yè)在論及楚莊王霸業(yè)時說:“楚共王即位,成二年:侵衛(wèi),遂侵魯,師于蜀,侵及陽橋,魯及楚平,楚合齊、魯、宋、衛(wèi)、鄭、陳、蔡、許、秦、曹、邾、薛、[曾阝]十四國盟于蜀。此為楚霸之頂點?!?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然而楚莊王畢竟已卒,故各國懾于楚威,并無誠意,人稱“匱盟”(《左傳·成公二年》:“……于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曰‘匱盟’?!眳T,匱乏,意謂此為缺乏誠意的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