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更加精彩:"……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這一段講的是對象。如何選對決策對象,對于低成本地克服困難意義重大。著名的"疲秦計"恰當?shù)卣f明了這一點。公元前256年"商鞅變法",其獎勵耕戰(zhàn)的政策使秦國迅速強大,并開始把目光投向鄰國韓國,因為韓國位于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后的交通要道,成為秦國向東擴張的障礙。面對強秦的威脅,韓國驚恐不已,都城數(shù)遷,然而這并不能躲避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公元前266年,秦王采納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即秦國要想吞并天下,首先要滅掉韓國,"滅韓"成了秦國戰(zhàn)略策劃的第一個決策點。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zhàn),使韓國認識到滅國之日即將來臨。在以秦國為決策對象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為了擺脫滅亡的命運,韓惠王派出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去說服秦國當政者興修水利。在韓國看來,這是危難之際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在當時,各國沒有常備軍隊,全民皆兵,而修鄭國渠這樣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國要動用所有青壯年勞力,耗費大量財力和精力,這必然會大大影響秦國的戰(zhàn)爭力量。韓國想借此求得暫時的安寧。肩負拯救韓國命運的鄭國,在咸陽宮見到了秦國當時的主政者呂不韋,提出了修渠建議。鄭國的建議與呂不韋急于建功立業(yè)的想法不謀而合,呂不韋迅速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公元前246年,工程開始實施,到公元前236年鄭國渠完工,韓國得到了長達十年的相對安寧。當然,韓國最終也沒有逃脫被滅國的命運。
盡管韓王的目的沒有達到,但這個決策畢竟以幾乎為零的代價換取了他的王朝延續(xù)十年之久。試想,如果韓國能利用這十年的喘息之機強大自我,十年后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發(fā)生大的變化,也許韓國能夠保住,甚至也有統(tǒng)一中國的機會。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不以成敗論英雄,韓王雖敗,但他的"疲秦計"仍然不失決策的借鑒意義。從決策對象角度講,把決策對象由原來的"秦國軍隊"變成了"秦國水利",把與秦國軍隊進行戰(zhàn)場較量變成了說服秦國的決策者,只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對象變化,就把決策難度大大地降低了。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是所有從事競爭性工作的人都應當牢記的。
我們說人心不可測,在對象問題上,表現(xiàn)得十分到位。人們在決策時,會想到多種對象,私自對象、外在對象、借助對象、防范對象,這些都是對象??吹靡姷氖峭庠趯ο?,看不見的是私自對象,或明或暗的是借助對象和防范對象。
自私是人的一個本質,私自對象就是人們心目中最終要樹立的對象。有時先有私自對象,后去找外在對象、借助對象和防范對象;有時先有外在對象和借助對象,后樹立私自對象,最后再確定防范對象……
人們之所以每天都精神抖擻地活著,就是因為他有個私自對象。我們說有人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上應該說懷著不可告人的對象和目的。私自對象一般都忌諱被別人知道,第一種原因是怕泄露了機密后就會失去原來的優(yōu)勢。曹操和司馬懿商量事要在密室里,因為周圍敵方的耳目、間諜很多,他不能把自己什么時間出兵去攻打誰都告訴對手,競爭的雙方實力相差無幾,誰先下手,可能誰就獲得了勝利。美國去打伊拉克就不需要那么保密,因為實力相差懸殊,如大人打小孩一般,可以事先告訴你,我將要打你,你沒什么辦法。我們經(jīng)常說:"人要活得堂堂正正,要襟懷坦蕩",說這話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當你實力相當強大的時候。沒有實力的人,往往秘密多,因為他弱,但有實力的人,眼中沒有對手,沒有防范對象,也經(jīng)常做出莽撞的事。實際上沒有絕對的強大,當你忘乎所以的時候,一定會有更強的對手來找你。
私自對象不可告人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私心大多數(shù)的時候會受到公眾的抵制。私自對象不可告人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怕有損公肥私的嫌疑。
正是因為私自對象中有許多是不可告人的,所以,在策劃決策時就得樹立個外在對象,因為沒有對象是無法提出決策、建議的。這一點連小孩子都知道。小孩兒想吃雪糕,但雪糕只有一支,他想獨占,卻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私自對象,更不愿意暴露自己在打獨占雪糕的主意,于是,他對身邊的爺爺奶奶說,爺爺?shù)奈缚诓缓?,吃雪糕會涼壞的,又對奶奶說,奶奶的牙不好,吃了雪糕會牙疼。他不說自己要吃,而是說別人都不宜去吃,那么在雪糕將要融化的時候總得有人去吃吧?別人都不能吃,那就只有他去吃了。在公司職場中,也經(jīng)常有這種用外在對象來包裝私自對象的情況。
我們會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公益事業(yè),有些純粹是公益,也有些是打著公益的幌子,半公益半利益的。有一家基金會,打著老祖宗的牌,號召人們?nèi)じ鶈栕?,誰參加活動都需要出錢。你細一研究,有點公益事業(yè)的味道,但主要的本質是為了要錢。他怎么不說:"看在老祖宗的面子上給我出錢呢?"因為這話不好聽。即使大家明知道是這么回事,也萬不能這樣說。這時,就需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尋根問祖,翻譯過來就是,"尋"誰是出錢者,"問"你將出多少錢!
"借"字在策劃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自己力量不足,可以借助力量強大的人,自己沒有名分,可以借助更有名分的人,自己不懂事理,可以借助懂事理的人……幾乎沒有哪一個成功者不曾借助別人的。一家企業(yè)是做工程的,這幾年社會的環(huán)境意識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受到"非典"的驚嚇之后,從政府到民間,環(huán)境的投入在不斷加強。民心就是商機,社會的潛意識能給商家?guī)盹@著的效益,于是這個企業(yè)就準備增加綠化的項目,在技術上、資金上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承攬市政綠化工程的難度依然很大,原因是你有再大的實力,人家也不能馬上認可你,市場接受你需要一段時間,尤其需要你積累的樣板作品做實證。于是,在策劃師的點撥下,他把企業(yè)綠化的部分拿到了大連,在大連注冊了一家公司,在大連照了很多綠化的照片,大連的風景本來就漂亮,通過電腦一處理就更漂亮了。其實,這些綠化的廣場與他根本沒關系。但他把這些照片和自己公司的情況編制成宣傳冊以后,再去其他城市公關,甚至回他本城市公關,就比從前順當多了。因為他是大連的綠化公司,一個幾十萬的小工程,不會有人花本錢、搭時間,去大連考證一下,哪些草坪是他的公司綠化的……一個簡單的工商注冊,一個簡單的畫冊,就利用成了借助對象--大連綠化。海爾就是借助在德國某地的一次評選,使它的冰箱在冰箱王國里成了王,后來才有了海爾在美國的輝煌。
社會上經(jīng)常搞各種各樣的活動,有一個基本成型的借助關系--主辦、協(xié)辦、承辦,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各方相互利用,使它們暫時合為一體,活動一結束,這種關系就結束了。這就是臨時借助,主辦方往往是承辦方臨時性的借助對象。兩家長期合作關系的確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度,所以人們就發(fā)明了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試點。兩家從小事上一事一議地合作,逐漸升級,最終達到長期相互借助的目的。不管是多么貌似嚴肅的機構,都是由活生生的人組成的,中國民間有句話,"人怕見面,樹怕扒皮",只要有機會進行相互合作,相互借助,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都有機會使借助對象的當權者人心發(fā)生有利的變化。你看有些企業(yè)在銀行的貸款很多,這些貸款戶基本上都是初期在銀行方積累出好的信譽,先少借一些,提前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不知不覺之中,越借越多,借出癮了,不借心難受,不用錢也要借錢,就有那么一群企業(yè)最終靠著銀行來生存。
做一個策劃不容易,為了實現(xiàn)私自對象還要利用外在對象去偽裝,還要用借助對象的力量來協(xié)助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還要防止別人搶去自己的勝利果實。我們經(jīng)常需要防范的競爭對手就成了防范對象,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防范對象你盯不住,往往會造成很慘的失敗。有一年在石家莊,形成了花粉口服液的大戰(zhàn)。過去人們普遍有個偏見,認為花粉能導致皮膚過敏,這種偏見使人們對花粉望而卻步。而事實上,花粉是一種很好的營養(yǎng)品。這時,A花粉公司憑借其強大的財力,動用了很多權威部門在電視上、報紙上大肆宣揚食用花粉的好處,吃多少花粉能頂個雞蛋,吃多少花粉能頂一桌菜。謊言說了一千遍都可以一時貌似真理,別說是一個科學道理了。在強大的教育攻勢烘托下,市民開始逐漸相信花粉,逐漸信任這家公司的花粉產(chǎn)品了。市場認可的信號逐漸在商場中表現(xiàn)了出來,正當A花粉公司慶幸自己的教育攻勢即將得手,眼看就要體現(xiàn)出宣傳效果的時候,在這個城市還埋伏著一個競爭對手,那就是B花粉口服液公司。B公司和A公司具有同樣的私自對象--賣花粉口服液。A公司有能力樹立外在對象--舉辦花粉營養(yǎng)宣傳公益活動,A公司有能力找到借助對象--宣傳部門、科研院所,但B公司沒有這些條件,于是B公司只能等著。等到A公司的市場推廣即將見效的時候,它才開始打廣告,廣告的大意是:花粉雖然很有營養(yǎng),但是不破壁的花粉是沒有營養(yǎng)的,B花粉是唯一破了壁的花粉。于是A公司就成了B公司的借助對象,B公司借助了A公司市場推廣的成果,在老百姓尚沒有品牌識別能力的情況下,吸引消費者紛紛去購買B公司的花粉。A公司的失敗原因在于策劃決策時沒有考慮B公司這個防范對象。
在策劃中對于顯而易見的防范對象一定要考慮在內(nèi)。據(jù)說,有好幾個大的家電廠商看好了洗碗機市場,在實驗室中都做了產(chǎn)品開發(fā),有的甚至都開發(fā)到了第五代產(chǎn)品,但是誰也不先去推廣自己的洗碗機,因為誰先推廣都極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借助對象。
防范顯在的競爭對手還好說,可是相當多的防范對象是隱蔽的。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兜了這么一大圈,回頭來說說《隆中對》的第二段。諸葛亮為劉備明確了幾個決策對象?表面上看是兩個:曹操、孫權。還有兩個沒有說,也不必說,心照不宣--漢室、霸業(yè)。"匡復漢室"是旗幟,得人心,所以,"漢室"就是外在對象。"霸業(yè)"不能說,這是"私自對象"。"孫權"是借助對象。"曹操"是防范對象。
劉備出身好,在漢室宗親中,劉備不算正宗,與皇帝的親屬關系太遠,但在漢室宗親中只有劉備在干造反的事。在造反者中,更有勢力的人很多,但只有劉備具備漢室宗親的出身。所以,曹、孫、劉三人中,只有劉備能打出"匡復漢室"的旗號,名正言順,師出有名,這就是劉備的資本優(yōu)勢。
把孫權列入借助對象,劉備是認同的。但是后來,由于劉備感情用事,與孫權大打出手,造成半途而廢??梢姡咽伦龅近c子上,的確需要理智行事,想得很好,做的與想的不一致,那么再好的想法也是無濟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