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熱津斯基曾坦率地說,“美國需要一個敵人”。過去,美國長期用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來凝聚盟友,發(fā)號施令。實際上在一段時間內,黑老大總需要為黑幫制造一個對手。蘇東巨變后,美國的冷戰(zhàn)思維越來越捉襟見肘,盟友們越來越注重實際利益。近年來,尤其是對伊拉克入侵、次貸危機發(fā)生以來,美國民主與自由的旗幟無可避免地滑落了。越來越多的世人意識到,美國才是地緣政治與世界經濟動蕩的主要源頭,不折不扣的麻煩制造者。于是乎人們看到,美國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美國的敵人、美國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很難成為整個西方或其盟友的敵人與對手,在經濟上尤其如此。因此,對中國的打壓,更多是出于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
近年來,美國熱炒“中國威脅論”通常是在美國經濟形勢不好、總統(tǒng)大選或國會選舉時出現的。上一波炒作人民幣匯率低估問題,[1]是在美國經濟經濟遭遇網絡經濟泡沫破滅、“911事件”重創(chuàng)美國經濟恢復信心之后出現的。當時,美國拋出一個國際金融恐怖平衡理論,稱中國通過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經由“中國制造”,將本國的通貨緊縮輸送給世界,導致美國等西方國家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此后,美國經濟逐步走向復蘇,但失業(yè)問題沒有得到多少改善,這時又有政客與媒體拋出怪論,美國之所以出現了“無就業(yè)增長”,是因為中國以不正當手段搶走了美國人的就業(yè)機會。于是,美國又借對外貿易逆差持續(xù)擴大,指責中國有意操縱人民幣匯率而謀取不正當競爭利益。美國國會議員揚言要通過法案,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家”,要求中國在規(guī)定的時間(6個月內)、按規(guī)定的幅度(25%-40%)來調整人民幣匯率,否則美國就應在貿易方面做出報復行動,對進口的中國產品加征27.5%的懲罰性關稅。
依照美國政客的分析,人民幣升值可以保護美國國內產業(yè)與就業(yè),減少美國外貿逆差,但是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能明白,這純屬無知妄說。首先,當今國際分工中,中美兩國產業(yè)處于兩端,美國在知識密集型產業(yè)上據優(yōu),而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上見長,互補性最大,而競爭性最小,何來對美國構成威脅?其次,就業(yè)結構與產業(yè)結構密切相關,美國制造業(yè)集中于知識密集型,國民經濟中服務業(yè)超過70%,部分技術行業(yè)外包主要為印度占據。中國沒有搶美國人的飯碗,相反僅在2004年,美國公司從中國進口中至少獲利600億美元,為美國國內創(chuàng)造了400-800萬個就業(yè)崗位。第三,美國對中國的外貿逆差主要由美國過度消費需求以及對中國出口管制[2]導致,人民幣升值不會改變這兩大要素,只會將對中國的進口轉移到其它更低成本國家。
對于美國的歪理邪說與無理要求,就有良知的美國人仗義執(zhí)言:美國工作機會大量減少已經從一個經濟問題變成一個政治問題,失業(yè)增加直接影響到美國人的生活質量,容易讓感情模糊了理性視線。華盛頓智囊機構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丹尼爾·格里斯沃德指出:“人人都說,美國的資金都投往中國去了,也把美國的工作吸引走了??烧鎸嵡樾尾畹锰h了。美國本土制造業(yè)每年的投資金額高達2000億美元,而對中國的投資還不到這個數目的百分之一。從1999年到2002年這最近四年中,美國對中國制造業(yè)的直接投資每年只有12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公司在歐洲制造業(yè)的直接投資平均每年16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的投資環(huán)境遠遠比不上歐洲富裕國家,美國公司主要的資金都去了歐洲,而不是中國和印度。”對于布什政府支持美國制造業(yè)人士向中國施壓,克林頓政府的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指出:“顯而易見,布什政府的決定完全是大選前的政治決策?!?/p>
最新一波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樣出于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次貸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學、媒還有部分商界意識到,金融危機純粹是美國企業(yè)家貪婪、當局監(jiān)管不力、金融創(chuàng)新過度等因素所致。在奧巴馬上臺初期,從白宮到華爾街,一度彌漫要總結危機教訓、約束資本、強化監(jiān)管的氛圍。但是,在強大的集團利益面前、在美國積重難返的經濟與社會結構面前,奧巴馬政府推出的重大改革舉步維艱,經濟刺激計劃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失業(yè)率不降反升,新的經濟增長點無蹤無影。在這種情況下,為緩解國內政治壓力,挽救日趨滑落的支持率,奧巴馬政府不惜以中美關系為代價,頻繁制造對華貿易摩擦,高調施壓人民幣升值。而在國會中期選舉的壓力下,一些國會議員也有意借人民幣問題大做文章,為自己贏得選舉鋪路,因為長期以來敲打中國業(yè)已成為美國政客最便捷、最廉價、風險不大且總有一些收益的政治工具。2010年3月15日,130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并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商品實施反補貼制裁。
針對美國政學媒“三合一”對中國人民幣高調、頻繁施壓,中國商務部部長指出,日本和德國以及中國本幣升值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本幣的升值對調節(jié)貿易的作用十分有限。[3]他指出,2005-2008年人民幣已經升值20%多但中國的貿易不降反升,2009年人民幣匯率基本穩(wěn)定,但是貿易順差下降了30%多。其實,近乎所有政治門外漢都知道,人民幣問題很顯然被美國政治化。美國政客不需要中國任何辯駁,因為強權就是真理。
美國擅長國際博弈,用“大棒 胡蘿卜”的手段設法將對手拖入討價還價的對話過程。一旦進入討價還價就會有讓步,而不管對手讓步多少,美國也是全贏。因為表面上互有讓步,但是美國實質上只不過是壓縮自己的無理要求,而對手的任何讓步都是實質性的。美國不斷高壓人民幣升值、頻繁制造貿易摩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不排除要中國在持有與增加持有美元債券、擴大金融市場開放等重大經濟問題、伊朗擁核與朝鮮半島等重大政治問題上向美國讓步。近年來,美國看準中國要“始終維持中美關系大局穩(wěn)定”的軟肋,通過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不斷向中國施加無理要求而最終總能得到中國讓步的做法屢試不爽。近年來,在美國出現一大政治“怪象”,即美國國會動輒要對兩個主權國家舉行相關聽證或通過相關議案,這兩個權國家一個是伊拉克,另一個就是中國。我們在感嘆中國越來越易于成為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的替罪羔羊的同時,也應當深刻檢討中國對美政策,以免不斷為美國的無理要求埋單。
[1] 2001年9月,日本率先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發(fā)難,指責中國因“廉價貨幣”而向全球輸出“通貨緊縮”,并成功地使美國將注意力長期由日元轉向人民幣,由此人民幣受到低估的說法才逐漸浮現。
[2] 最近一次在2007年,美國把中國單獨列出來,對中國增加了幾十個品種的大類的出口限制,如計算機、航空航天民用技術、數字數控機床以及諸多零部件等高價值產品。
[3] 在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持續(xù)高壓日元升值以減少對美對日貿易逆差。日元不斷升值的結果是,日本產生巨大經濟泡沫,對美貿易順差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還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