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MALL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可以通過用國內的購物中心與美國進行對比來進行預測。2006年美國GDP為13 2萬億美元,而同年美國購物中心的銷售額達到2萬多億美元,占到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7%。相比之下,無論是從絕對消費值,還是從相對比例,我國的購物中心在未來都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歐美在進行MALL的可行性分析時,參考的主要因素為人均GDP、城市家庭汽車擁有量和公共交通條件。歐美經驗表明,在國外人均GDP達到3 000~4 000美元時,家庭汽車擁有率達到15%~20%時,商業(yè)地產發(fā)展(主要指SHOPPING MALL)才開始進入發(fā)展階段;當人均GDP達到10 000美元,家庭汽車擁有率達到60%時,SHOPPING MALL進入成熟發(fā)展階段。
亞洲各地區(qū)(比如新加坡、我國香港等)在進行MALL的可行性分析時,所參考的主要因素要比歐美要復雜一些,它的主要判斷因素包括人均GDP、城市家庭汽車擁有量、公共交通條件、人口密度、消費總量等,而且要根據商業(yè)地產的屬性,把MALL分為兩類:一是都市型MALL,對城市人均GDP的要求是達到2 500美元;二是郊區(qū)型MALL,對城市人均GDP水平的要求是達到3 000美元,而且公路網線要發(fā)達,城市家庭汽車擁有率達10%~15%。
在以上各因素中,停車位問題尤其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按照發(fā)達國家小汽車發(fā)展的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時,小汽車將開始較快地進入到居民家庭中。2006年北京的人均GDP達到6 210美元,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一指標。因此,私人小汽車進入家庭在北京等城市正處于加速發(fā)展階段。目前北京市機動車已達300萬輛,私車二百多萬輛,到2008年奧運會前,機動車總量會達到330萬輛,這意味著以三口之家為主的自駕車者消費者,其人口至少在600萬人以上。在其他城市也具有同樣可觀的數字。比如2006年上海的機動車為210萬輛;天津的機動車為116萬輛,其中私車87萬輛;深圳截至2006年底注冊機動車96 3萬輛;武漢2006年私人機動車保有量65萬輛。趨勢表明,越來越多的居民將依賴小汽車出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駕車前去消費。MALL的投資開方商應當高度重視這一事實。
當然,與倫敦、東京、巴黎等一些世界大城市相比,我國北京等城市的機動車的絕對數量目前其實并不大,甚至還不如曼谷的多,但是我國機動車使用率尤其是小汽車的使用率卻極高。比如,北京私人小汽車的使用率大致相當于東京私車使用率的4倍。因此,我國各城市面臨的同樣的現實是,隨著小汽車數量的增加,停車難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MALL的規(guī)劃必須充分考慮自駕車者。
對于停車車位的數量,國外MALL的規(guī)劃經驗是每20平方米的商業(yè)營業(yè)面積規(guī)劃一個停車位,即停車場的面積與商業(yè)營業(yè)面積幾乎是1∶1的關系。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各大商業(yè)設施停車難的問題都已經充分表現出來,甚至成為制約其商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新建的10萬平方米的MALL,在市區(qū)的停車位應當不少于1 000個,在郊區(qū)應當不少于2 000個。
除了考慮停車因素,某個地段是否適合建設MALL,究竟適合建設多大的MALL,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數據測算和論證。比如,以目前我國的人均GDP水平,如果一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少于80萬人,則支撐起一個MALL就有些困難。
筆者把類似這些相關數據整理成一個量化數據指導圖表,作為經驗數據供國內同行參考,筆者將其稱為翰卓德建設MALL的指導數據魚形圖,簡稱翰卓德建MALL魚形圖(見圖127)。
圖127韓卓德建設MALL的指導數據魚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