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對煩惱做出如此消極的反應:我們所體驗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悲傷事件,而是被那些缺點和無能感所渲染放大的事件。而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那些思維模式僅僅是記憶的一部分,并不是現(xiàn)實,于是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我們對此時此刻的自己產(chǎn)生了不滿的情緒,但是卻意識不到這種不滿其實來自于過去的思維模式。
卡羅爾14歲那年,隨著父母的搬遷而轉(zhuǎn)到了另外一所學校。雖然分別時朋友們都信誓旦旦地說要保持聯(lián)系,但結(jié)果并沒有,所以她失去了原來的朋友。在新的學校要交上朋友是非常困難的,而她又刻意不參加任何交流的活動,于是大家很快便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感到孤獨、孤立,是個多余的人。
卡羅爾迫不及待地希望結(jié)束高中生涯。她獨自上了一所大學。但是,她常常會出現(xiàn)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有時會持續(xù)好幾周,讓她筋疲力盡,感覺像被扔到了某個角落里。她的情緒會在任何時刻突然崩潰。最近,非常細小的傷感都能夠喚起一連串的自卑情緒,讓她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在這種情況下,她根本無法把自己的注意力轉(zhuǎn)向手邊的事情——思維完全被情緒牢牢占據(jù)了。
卡羅爾的經(jīng)驗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困擾著很多人的抑郁循環(huán)鏈。負性的記憶、思維和情緒一旦被不愉快的心境所激活,并上升到意識層面,就會產(chǎn)生兩個主要的效應。第一,毋庸置疑的是,它讓我們更加煩惱,就像卡羅爾那樣,變得越來越抑郁。第二,它會帶來一連串看似迫切需要關注的優(yōu)先問題——我們自身的缺點以及克服它們的方法。正是這些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占據(jù)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無法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其他的事情。因此,我們就像發(fā)了瘋似地一遍又一遍地去拷問自己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或者是生活方式出了什么問題,并且盡一切可能去改正這個問題。
在這種僵化的思維模式當中,我們?nèi)绾文馨炎⒁饬倪@些迫切又可悲的想法轉(zhuǎn)向其他事情呢?明知道那能夠改善你的心境,你也做不到。我們一直以來最信奉的方法是整理思路并尋找解決的途徑——找到自身的缺點,把煩惱對生活的破壞降到最低。但事實上,用這種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就如同用菜刀剪指甲一般,完全不得章法。它只能火上澆油,讓我們始終固著在不愉快的想法和記憶上面。它就像在我們面前播放的一部恐怖電影:我們不想看,卻又無法將視線從那里移開。
關鍵時刻
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過去的記憶和自我批判的想法就會被激活,這是無法被改變的。我們也根本覺察不到這個過程的發(fā)生。但是,我們或許可以改變這之后的事。
如果卡羅爾能夠理解,她小小的情緒波動是怎樣激發(fā)舊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又是如何被過去的孤單、被誤解、被貶低的感受堆積起來的,那么或許她就會看開一些,好好地過自己的生活。甚至她還會對自己更加寬容一點 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自身的煩惱。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自己是如何把自己推進困境的。特別是要認清引發(fā)抑郁并帶來諸多痛苦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