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藝批評:為誰批評? 1

文學的演練 作者:楊利景


近些年來,文藝批評的發(fā)展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文藝批評的隊伍在不斷壯大,一批又一批年輕的生力軍頂著碩士、博士頭銜不斷匯入其中,每年在各種刊物上發(fā)表出來的批評文章更是不計其數;另一方面,文藝批評的作用力、影響力卻在日益萎縮。

在一般的文藝理論教材中,文藝批評的作用主要被界定在兩個方面,即上游的創(chuàng)作和下游的接受。之于創(chuàng)作,文藝批評通過對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的研究、闡釋,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概括創(chuàng)作規(guī)律,并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而指導創(chuàng)作;之于接受,文藝批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幫助受眾更好地解讀作品,提高受眾的鑒賞水平,培養(yǎng)受眾的審美趣味。遺憾的是,當下,文藝批評的這兩項基本功能都遭遇了嚴峻的挑戰(zhàn)。無視甚至蔑視批評,在創(chuàng)作界幾乎成了一種時尚,很多作家放言:“我從來不看關于我的作品的批評!”甚至高傲地表示,批評家根本不懂文學(文藝)。在很多創(chuàng)作者那里,市場的反響比批評家的批評文章更有分量。普通的讀者、觀眾更是對文藝批評敬而遠之。與批評家晦澀的文章相比,他們更愿意根據書店的暢銷書榜單或一時的風潮來決定自己讀哪本書、看哪部電影。

由此,我不禁困惑:文藝批評,到底在為誰批評?

有的批評家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說,我在為批評而批評,或者,我在為批評學而批評。這種觀點很能代表當下一些批評家,尤其是一些學院派批評家的心聲。強化文藝批評的專業(yè)性,將文藝批評建構為一門封閉性的獨立自足的學科,使其具有抵御非專業(yè)人士“染指”的排他性,一直以來是某些批評家努力的方向。如今,這種努力已經“初見成效”。近年來,文藝批評的“小圈子化”傾向已經越來越嚴重。不坐幾年冷板凳,啃幾本大部頭,不要說對文藝批評發(fā)表看法,就連現成的批評文章都看不懂。在滿天飛的各種外文單詞、名詞術語、概念理論面前,很多人會望而卻步。

無疑,文藝批評的專業(yè)化有其合理性,它保證了批評的學術性和純粹性,拒絕表面化和庸俗化。包括文藝批評在內的任何一門學科,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必然也是由非專業(yè)化到專業(yè)化的演進過程。由此可見,專業(yè)化趨向當是文藝批評漸趨成熟的必然結果。但是,專業(yè)化趨向是否就意味著要將文藝批評架空起來,封閉起來,使其只在學科內部自我循環(huán)、自我繁衍呢?當然不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