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笠:通往優(yōu)雅高貴的林間小路(2)

四分之三的沉默:當代文學對話錄 作者:傅小平


傅小平:和他本人經常有交往嗎?

李笠:我和他有過一次對話,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詩歌本質的看法。他說,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認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詩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有人認為特朗斯特羅姆是一個知識分子詩人,就他詩歌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深度,他的確當得起這樣的贊譽。對這個稱呼,他沒有作出正面回答,只是說,詩是某種來自內心的東西,和夢是手足。很難把內心不可分的東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們是詩歌試圖表達的一個整體,而不是非此即彼。

所以,在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里,一般讀不到尋常的理性分析,而是讓我們感受到更大的自由。我也見過他四十多歲時拍的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他神情安寧,目光朝上,像在盯看樹梢,或天空,飛鳥。1990年,他突發(fā)腦出血,在右半身癱瘓的情況下,他仍堅持創(chuàng)作。

傅小平:在翻譯特朗斯特羅姆的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挑戰(zhàn)在哪里?有什么特別深的感受和體會?

李笠:我花了差不多半年時間譯完了特朗斯特羅姆,其中最大挑戰(zhàn)是傳達原詩的氣韻——語氣、節(jié)奏等等,給人在閱讀時有一種用原文寫的感覺。這種感覺的產生需要譯者對兩種文字的精通,也需要譯者對詞語有著舌尖的敏感。一個最淺的體會是,譯詩者必須是精通兩國文字的詩人。

傅小平:這恰恰是你的優(yōu)勢所在,你不只精通兩國文字,而且常年奔走于中國和瑞典之間,對兩國的文化背景還有社會現狀都有切身的體會和理解。我接觸過好多翻譯家,都沒有你這個條件。他們當中有的從未出過國,有的即使出去過,也只是短時間的訪學或旅游,對他國的很多認識主要還是來自書本和網絡。有意思的是,你還將自己用瑞典文寫成的詩歌翻譯成中文。

李笠:你說的是我?guī)啄昵俺霭娴闹形脑娂督鸢l(fā)下的黑眼睛》。

傅小平:翻譯自己的作品,我想這個過程一定很有趣。

李笠:的確,就像你說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有人說“詩,是翻譯中失去的東西”,但因為譯者既是改寫者,又是原作者,結果就有可能變成了“詩,是改寫中獲得的東西”。當然,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你很有可能認為同一首詩的兩個版本是一樣的。其實,呈現于你面前的中文詩已經在經過了幾層過濾、翻譯的過程中,因音階不同,很多詞語都做了改動,甚至意象也進行了更換。

有人問我,這樣的過濾會不會讓譯文失去原汁原味。要我自己看,這樣的過濾有益無害。是的,用中文寫作一定會很流暢、漂亮、一氣呵成。但反復過濾的過程卻給了我質疑每一個文字的機會。這樣,我可以將不必要的文字去掉,讓詩歌變得簡練、干凈,意象精準,這與我國古典詩歌也是統(tǒng)一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