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記(3)

四分之三的沉默:當代文學對話錄 作者:傅小平


事實上,一次次采訪就是在出門、進門與關門的轉換間完成的。出門前做好功課,可讓自己心安踏實,亦是對他人的尊重;進門后,從開始的磕磕碰碰,到漸入佳境,最后讓真實的聲音自然流淌;幕布放下,出得門來,若是心有所悟自然是好,如果覺得沒什么,亦可安然放下。我也聽人說過,一個好記者便是,即使別人把你從大門趕出去,你也得找到窗戶爬進來。我不曾有這樣的經驗,而即便是有窗,且窗是開著的,我也會抵制爬進去的誘惑,盡力說服別人把大門打開,讓我站直了像個人樣地走進去。當然會有說服不了,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候,那就悄悄地走開,等下次機緣巧合再進去,或是永不回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娛樂至死的當下,我自認不是一個好記者,我缺乏這個職業(yè)必需的與人周旋的那份耐力。在一些場合,我羞于前去和人攀談,而很多時候,我也更愿意坐在無人打擾的角落里當聽眾,聽到會心處,任憑心里波瀾起伏,要沒什么可聽的,亦不必裝作在聽。我也沒有聽從前輩的忠告,去和作家交朋友,私下倒是覺得保持距離為好。既然所有的碰撞、交融,都是在兩個人的坦然面對中完成,又何必在意完成后會怎樣呢。要以后遇見,遠遠地點個頭,或像不曾認識似的擦身而過就挺好。

重要的是,彼此珍重那份“門里見”的真誠與美好。當然,并非所有的采訪都是美好的,或說正因為恰如其分的美好不可多得,更讓我覺得彌足珍貴。無論是賈平凹“這是我最長的筆答。這是因為您問得有水平,讓我有興趣”的認可,還是蘇童“你的這些采訪問題真是折磨到我了,好在咬咬牙也堅持答完了,花了我三個半天”的較勁;無論是毛尖“說真的,打開你的問題,嚇了我一跳,知道自己碰上不好對付的了”的調侃和“感謝你的問題和耐心,印象深刻”的評語,還是安妮寶貝(慶山)“問題里可感受到善意、認真、理解和敬業(yè)”的回饋,都會讓我感受到以心換心的美好。如果說,精彩的回答往往是由精彩的提問喚起的,精彩的提問也常常是由精彩的回答推動的,而在這一問一答中,我也的確感受到了美好的情誼。比如高爾泰先生,如果非要我選一本漢語文學的枕邊書,我會選擇他的《尋找家園》。我真心希望不只是國內,也不只是華語世界,都能有更多的讀者讀到完整版本,但這本書譯介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讓人唏噓。因為看到譯文有調整和刪節(jié),他不能接受在國內炙手可熱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的譯本問世,以至于一向為中國作家圍著轉的葛浩文聽聞之后驚訝不已。但如高爾泰所言,“所謂調整,實際上改變了書的性質,所謂刪節(jié),實際上就是閹割”,他理應拒絕這個不真實的譯本,“不僅是拒絕一個大牌的傲慢,更重要的是:我拒絕一種對于其他民族苦難的冷漠”。他的拒絕,使得這本書在國外出版時徒然生出許多波折,此中經歷均一一記錄在他繁體字版近著《草色連云》中《文盲的悲哀》一文里,字里行間透出的那份絕世的純粹和高貴讓人動容。但他并沒有因為在高處而少了謙和。有了第一次的采訪后,我推門進去,卻不見了門,我可以和他做沒有門檻的舒心交流,當然,那已是另一種心靈對話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