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記(5)

四分之三的沉默:當代文學(xué)對話錄 作者:傅小平


這本書命名為“對話錄”,也因為對話能讓我保持基本的誠實。經(jīng)常被朋友問到為什么不寫寫批評文章,這問話里的意思是,這些對話中有一些提問,把它獨立出來再做些補充和闡釋,就可以寫成一篇篇獨白式的批評文章了。這樣省力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我一般會找理由說,我想表達的,在提問里都表達了,再展開就重復(fù)了。但往深處想,很可能是我的審美感覺,正如蘇珊·桑塔格在一本書里寫道,她所寫的——還有她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是艱難地從錯綜復(fù)雜的狀態(tài)的感覺中獲得的。而這種感覺,對我來說又如網(wǎng)一般相互聯(lián)結(jié)的多個面向。面對一個文本,就是面對一個完整的世界,如果只是從一個或幾個面向切入,就會犧牲這種感受的全息圖景,這會背離我面對一個文本時生成的原初的真實感受,對話卻能讓這些感受最大程度留存。而換個角度看,我服膺尼采說的,最最深刻、最最豐富的書籍總是擁有一些類似帕斯卡爾《思想錄》中具有格言特點的突如其來的思想。于是,他自己所有的書,所有的章節(jié),都只是一個個段落的集錦。米蘭·昆德拉說,那是尼采“為了讓一個思想由一口氣息說出;那是為了照著它當初迅速地連蹦帶跳地來到哲學(xué)家腦中的那個樣子把它固定于白紙黑字”。而這一個個段落也未必是沒有抵牾的,我要做的是讓這些隨話語的機鋒不斷變換著面貌的對話成為矛盾的統(tǒng)一。這正應(yīng)了桑塔格在談到自己運思的過程時說的:這個,對;但那個也對;其實并不是不一致,而更像是轉(zhuǎn)動一個多棱鏡——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某件事。而讓一個個文本透過多棱鏡,在當代文學(xué)的長廊里留下豐富斑斕的光影,這是誠實的對話有可能做到的。

我珍視對話,還因為這合乎我對于這個世界的美好意愿。要我說,對話如果說有什么重要性,就是它給我們提供了彈性碰撞、自由爭論和激發(fā)思考的空間。我們渴望棲居的世界,從根本上說是對話性的,由對話才會走向真正的包容與理解,而文學(xué)因其天然的民主性、多元性、開放性,為自由平等的對話提供了最好的場域。文學(xué)的創(chuàng)造重要若此,正如喬治·斯坦納感嘆:“如果能焊接一寸《卡拉馬佐夫兄弟》,誰會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復(fù)敲打最敏銳的洞見?”但敲打依然是值得的,與創(chuàng)造媲美的會心的敲打更是可貴的。就像是《神曲》里于人生中途迷路的但丁,由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引領(lǐng)著穿過地獄、煉獄,得以遇見情人貝阿特麗切的靈魂,共享游歷天堂的榮光。對話者正是那個引路人,在你的追索和敲打下,領(lǐng)著你奮力向上,若是最后有幸得到文學(xué)女神的青睞,恰可以一道探究文學(xué)創(chuàng)造的秘密和福祉。這并不是說對話者掌握著最終的闡釋權(quán),有時他甚至?xí)曰笥谠趯υ捴袑ψ约旱膭?chuàng)造竟有如許的發(fā)現(xiàn),但如是以闡釋一種被批評或言說的對象同時在場而非被缺席表揚或?qū)徟械呐u或言說,卻無疑是值得珍視的。在對話里,你能看到對話者,亦即那個引路人在場,并真切地感覺到對話雙方之間一種充滿可能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張力,這在當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