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并非遙遠的期待(4)

沉思的老樹的精靈 作者:黃子平


黃子平的批評是杜絕了陳詞濫調的(這在他是一個起點,但就是這一點,也表現了對于現有文學批評的極大超越),他力求以自己的語言,講與作品實際緊密相連的自己對于藝術的領悟,這是黃子平此類批評的最堅實的基礎。請讀讀他關于劉索拉那篇名作的那篇評論。他隨意地侃侃而談,從人的自我選擇,從歷史規(guī)律不可超越的不存在無限可能性的無可選擇,從貝多芬與巴赫的存在,談到人總是在地球規(guī)定重力條件下跳舞,而人卻總是對這樣客觀的不可移易的歷史條件予以主觀的解釋:人們總是如此這般無休止地追問正常與失常,動機與效果,折磨著別人也折磨著自己。這才歸到他要闡發(fā)的“正題”上來:“劉索拉戲謔揶揄而又不動聲色,凝練集中而又淋漓盡致”,“人物幾乎沒有歷史和過去,他們并不‘帶著檔案袋上場’。這里永遠是現在時,永遠像銀幕上的映象用一束光把‘當前’呈示在你面前?!弊x到這樣的言辭,你會感到他對作品藝術特征的把握的準確,但這還只是在平和之中閃現他那高度概括的精到。及至讀到:“我們的理論至今無法對這種形象化的抽象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而正是這種形象化的抽象,使小說通向嘲諷、通向詩和哲學。對話靈活地用來轉換時空并勾勒出人物,每一個人都是主人公因而并沒有一個專門的主人公。人物都有一個被夸張了的特征,因而你只記住了這個特征,而不再曉得‘性格立體感’為何物?!边@才展示出這位青年批評家的對于傳統理論“綿里藏針”的挑戰(zhàn)意味。

對于固有的文學觀念的懷疑,化入了這些行云流水般的敘述的“潛臺詞”之中。要是說這里有著某種刻意標明的“片面”,那也是并非不深刻的。我們當然可以從這些與我們習見不同的敘述方式和并不隨俗的理論提倡中得到一些新異的感受和啟發(fā)。但顯示了他的文學批評的強大力度的還是他基于歷史和現實的事實而闡發(fā)的、帶有鮮明針對性的判斷:“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作人類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永恒贊美。我卻寧可把它看作特定時空下,我們民族走向現代化、民主化進程中一代人‘情緒歷史’的一個濃縮。”這是他對《你別無選擇》所作的最后歸納。在別人那里可能是要繞了許多彎兒才庶幾可以達到的目的,黃子平寥寥數言便射中了箭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