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憶哈德威克小姐1

導師、繆斯和惡魔 作者:本尼迪克特


“為什么不說說發(fā)生了什么?”

追憶哈德威克小姐

伊麗莎白·本尼迪克特

伊麗莎白·哈德威克,小說家、散文家、《紐約書評》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羅伯特·洛厄爾的前妻,2007年12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一歲。之后的日子里,公眾的反應是意料之中的——《紐約時報》和其他地方的訃聞——我看到的個人的反應也多得不計其數(shù)。韋恩·凱斯坦鮑姆在PEN網(wǎng)站對她寫的詞句贊美有加,這話是寫給大家看的,可很多人都沒看到。這也提醒我們,傳記的細節(jié)是多么重要:

我喜歡伊麗莎白·哈德威克的詞句。它們很奇特,很任性。它們會突然改變語氣。它們回避核心問題。有時候,它們很具體,但經(jīng)常在關(guān)鍵時刻變得較為溫和,閃爍其詞。它們采用一種既威嚴專斷又壓抑規(guī)避的語氣來敘述。寫安迪·沃霍爾的傳記時,我就對自己說:“模仿伊麗莎白·哈德威克。”對于這個建議,我意思是說:要有權(quán)威性,可也要奇特。

因為我在《哈芬頓郵報》上寫了頌詞,所以有一大幫人寫信給我。1976年,在巴納德,我曾經(jīng)上過哈德威克的高年級學生導師指導課。要不是這樣的話,我是絕對不會收到那些來信的。和她一起在哥倫比亞教過書的兩位先生被迷住了;其他幾個在文學委員會和她一起共過事的人倒沒有。在文學委員會,她很難相處,這是出了名的。還有一些在20世紀70年代和她一起在巴納德學習過的女士也打來極為熱情的電話,有的發(fā)來郵件。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是個令人仰止的人物——我們所知道的第一位真正的作家。那個年代,是現(xiàn)今無法想象的一個年代。那時候,“女作家”是個很奇特的群體,而想要躋身其中,你就會陷入被排斥的境地,跟現(xiàn)在比,那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不會像想當總統(tǒng)那么稀罕——總統(tǒng)可是沒人想當?shù)?mdash;—可不管對男性還是女性,還是很稀罕。那可和現(xiàn)今職業(yè)學校忙乎乎的批量培養(yǎng)大不一樣。作家干的活,人們的理解是,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話來說,就是“痛苦地獨自”忍受的東西,有幾個好讀者就算不錯了。不像現(xiàn)在,可以通過沒完沒了的系列課程、寫作班、會議和“最終學位”項目來完成。那時候,創(chuàng)作根本沒有博士。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只有十四個藝術(shù)碩士項目。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十倍之多了。搜尋我對伊麗莎白·哈德威克的記憶,我好像跌跌撞撞地走進了一個過往的世界。我似乎行走在約瑟夫·康奈爾[1]的盒子當中,或者是托馬斯·卡萊爾和簡·卡萊爾的倫敦之屋內(nèi)。這些都是已逝歲月里的紀念碑。20世紀70年代的文學,跟21世紀比,反倒與19世紀的有更多共同之處。然而,在巴納德和哥倫比亞期間的那個久遠的年代還和另一種剛剛形成的文化交叉在一塊。這股新的文化浪潮叫囂著堅持男女平等,女性的性行為比男性的來得復雜。還有,舊有的方式不是最好的方式。這甚至還延伸到小說領(lǐng)域,而在很多地區(qū),小說已經(jīng)被宣判死刑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小說”。哈德威克在1977年的文章《現(xiàn)在的意義》中指出,“新小說”包括唐納德·巴塞爾姆、托馬斯·品欽、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還有里納塔·阿德勒的小說《快艇》。她的分析談到敬意,不管對老的或新的都懷有敬意,對已經(jīng)逝去的或者剛剛誕生的也懷有敬意:

在“就這樣”和巴塞爾姆那令人驚嘆的輝煌故事當中……在《快艇》中,在《V》那猜不透的謎當中,從各個方面對生活方式提出質(zhì)疑的那種智慧,便是令人產(chǎn)生敬意的東西。承認這種敬意、勇氣和抱負是很重要的——這世界上會有人讀《萬有引力之虹》比讀《死魂靈》來得快樂,這即使很難相信,那也還是很重要的。

[1] 約瑟夫·康奈爾,美國雕塑家,最著名的組合藝術(shù)先驅(qū)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很有特色的“盒子”。這些正面是玻璃制成的盒子把照片或者維多利亞時代的小古董組合在一起,使結(jié)構(gòu)主義的簡樸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想象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