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真教:從未抗金、一直親元(5)

金庸筆下的真實大歷史 作者:填下烏賊


清和再興

尹志平是一個貫穿《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兩本書的人物,他是丘處機的得意弟子,接過了全真七子的衣缽,被委任為新一代的全真掌門,道號“清和真人”。在《射雕英雄傳》中,他還只是一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小道士,雖然不免魯莽,但也算得上是尊師重道、果敢堅強;到了《神雕俠侶》中,他已經(jīng)變成了中年大叔,除了面對小龍女會方寸大亂,在其余事務(wù)上冷靜穩(wěn)重、精明強干,是個不錯的掌教繼承人。

歷史上的尹志平,和小說中的人物差異較大,因此在新修版中改名換姓為甄志丙。其簡歷如下:

1169年,尹志平出生;1191年,拜師丘處機;1219年,隨丘處機覲見成吉思汗,為西行十八弟子之首;1227年,繼任全真掌教;1238年,辭去掌教之位,將教務(wù)交付李志常;1251年,逝世,享年82歲。

這么看的話,小說和歷史上的尹志平相比較,只有1219年西去覲見和1238年掌教退位兩件事情是可以貼合上的,而真正的尹志平堪稱長壽老人,比小說中橫遭慘死的結(jié)局好太多了。

歷史上的尹志平和他的師祖、師父一樣,向來親金元而遠南宋,風(fēng)格一脈相承;異族統(tǒng)治者也對尹志平封賞有加:

1232年,尹志平迎見南征回師的元太宗窩闊臺,太宗令皇后乃馬真氏代祀長春宮。

1234年,乃馬真皇后賜尹志平道經(jīng)一藏。

1249年,元定宗貴由賜尹志平“清和演道玄德真人”稱號,加賜金冠法服。

1251年尹志平去世,十年后的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尹志平“清和妙道廣化真人”稱號;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武宗海山再封“清和妙道廣化崇教大真人”,尹志平算是極盡哀榮。

全真教的傳承梯隊基本上是金字塔形的,開教祖師王重陽是第一代,他的徒弟全真七子(北七真)是第二代,到了“志”字輩的第三代弟子已經(jīng)有了數(shù)百人之多,第四代、第五代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全真教最鼎盛之時,“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漠,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黃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聲焰隆盛,鼓動海岳”。端的是了不起!

盡管全真教一直臣服于金元政府,但勢力日盛的全真教還是引起了元朝統(tǒng)治者的猜忌,早在元憲宗蒙哥汗時期,喇嘛教和全真教為爭奪天下宗教總領(lǐng)地位,就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佛道《化胡經(jīng)》之辯,即著名的“戊午佛道大辯論”!

這場辯論賽中,雙方各出17人,全真教首席代表是李志常,而喇嘛教首席代表是大名鼎鼎的薩迦五祖八思巴。喇嘛教在元廷的暗中支持下取勝,奪得了宗教總領(lǐng)的位置,而全真教由此逐漸衰落,風(fēng)光不再。

由此可見,雖然王重陽以及他的繼任者一直將全真教定位于“宗教服務(wù)于皇權(quán)”的角色,但統(tǒng)治階級卻掌握著全真教的生殺予奪大權(quán),既可以提拔、賞賜,也可以打擊、限制,元朝統(tǒng)治者一邊讓喇嘛教取代全真教的位置,一邊不停擢升已死的王重陽的地位(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其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一手硬一手軟,既利用全真教穩(wěn)定政權(quán)的宗教作用,又不至于形成新的“黃巾之亂”。對于“從未抗金、一直親元”的全真教來說,真不知道是該喜還是該悲。

小說和歷史上的全真教形象背道而馳,讀者也不須多有怨言,全真道士一邊棄世,一邊和俗世有種種關(guān)聯(lián),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全真教要發(fā)展壯大,不能不服從統(tǒng)治者的意愿,以政治風(fēng)向為導(dǎo)向,這是全真教立世生存的必由之路,我們不該對此過于苛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