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有趣的夕陽:李商隱的《登樂游原》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這首詩膾炙人口,是唐詩有數(shù)的名篇之一;末二句更家曉戶誦,已經(jīng)成為中國日常語言的一部分。大家部知道,《 登樂游原 》不止于敘事寫景,還有象征意義:有人說此詩暗示“遲暮之感,沉淪之痛,觸緒紛來”,寫的是李商隱個人的傷感;有人說它隱隱然“憂唐之衰”,寄托的是社會國家之思。
李商隱此詩表面上敘事寫景,實(shí)際上另有寓意。這種寫法和杜甫的“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等詩句的寫法一樣,用中國傳統(tǒng)的話來說,就是詩句饒有言外之意;用西方現(xiàn)代的術(shù)語來形容,就是詩句含有象征的( symbolic )意味。為了使詩篇耐讀、經(jīng)得起咀嚼,古今中外的詩人,都努力營造象征。1980年代大陸詩人葉文福的作品《 落日 》的政治性象征含義,呼之欲出?!?落日 》只得四句,頗有七絕風(fēng)味:
多少衷心的祝福,
也沒有能留住你。
你在空中太久了,
也該去吻吻大地……
無論是多么紅的太陽,最后也要入土為安,這就是葉文福要告訴我們的。
古人接觸大自然的機(jī)會,比現(xiàn)代人多;中國的傳統(tǒng)詩詞,又常有單純寫景或寓情于景的篇章;因此,古典詩詞中日落的景象,俯拾即是。單純寫景的多描摹夕陽的艷麗、云霞的燦爛;寓情于景的則多隱含遲暮哀傷的情懷,本文開首所說的《 登樂游原 》是典型的例子。有兩首詠夕陽的新詩,是單純寫景的,十分別致有趣。欣賞之余,曾向自己的記憶尋覓,看看古典詩中有沒有這類趣致的作品。想來想去,都想不起有什么同類的篇章;進(jìn)而翻檢《 佩文齋詠物詩選 》,也找不到。剛才說的兩首新詩,一是向明的《 黃昏醉了 》:
飲盡了這一天
五味雜陳的
烈酒之后
黃昏醉了
它把一張艷紅的臉
朝著
遠(yuǎn)山那挺得高聳的胸脯
埋首
睡去
此詩把黃昏擬為偎香的醉漢,生動有趣,頗為新鮮。另一首則為余光中的《 黃昏越境 》:
究竟,黃昏那偷渡客
是怎樣越境的呢?
而黑衣幫的夜色
又怎樣接應(yīng)的呢?
怎么一個分神
滿天的紫水晶、赤瑪瑙、黃玉
就統(tǒng)統(tǒng)走了私呢?
最可疑的是朝西
那一排胡子松的側(cè)影
和起起伏伏不定
再也數(shù)不清的山脊
我守著晚霞的逃逸
幾乎沒移過眼睛
銳利像緝私的邊警
卻怎么也找不到一點(diǎn)破綻
詩人有感于黃昏的消逝太快了,美好的景色,一下子就隱沒得無影無蹤。他把黃昏比喻為偷渡客,其他比喻跟著排山倒海而來,是想象力一次炫目的表演:夜色=黑衣幫( 接應(yīng)偷渡客 );晚霞=紫水晶赤瑪瑙黃玉( 私貨 );松=胡子松;而詩人自己呢,則是目光銳利的緝私邊警。
《 佩文齋注物詩選 》中詠夕陽的詩,較有趣的是宋代黃庚的《 江村即事 》:
江村暝色漸凄迷,數(shù)點(diǎn)殘鴉雜雁飛。
雁宿蘆花鴉宿樹,各分一半夕陽歸。
夕陽無限好,雁和鴉,都要“分紅”。不過,黃庚這一首,比起理趣盎然、新穎可喜的向明和余光中之作頗有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