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索傅雷的精神世界(4)

笑語千山外 作者:金圣華


因為,《傅雷家書》全書中,包括的外文字詞為數(shù)不少,共有七八百處,包括單字、詞組、長句,語言則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以及英國、法國、澳大利亞、俄國、德國、蘇聯(lián)、波蘭、意大利的人名和地名,這些都要翻出來。在翻譯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時,翻譯界有兩個原則:第一,“名從主人”,人名地名要跟從主人也就是原有國家的發(fā)音來譯,比如說Paris譯成巴黎,法文里沒有s的發(fā)音,所以是直接從法文翻過來的;第二,“約定俗成”,就是已經(jīng)成為習慣的譯名,我們一般就不去改了。

《傅雷家書》中那么多的人名地名,必須要照原文的發(fā)音翻譯過來,以免愧對傅雷。此外,《傅雷家書》內(nèi)容豐富得不得了,什么都有,尤其是談音樂,里面的術語包括樂器、樂曲、樂評等等,都得去研究,才能把正確的中文給翻出來。最難之處,就是有的信里,明明可以用中文來寫的地方,傅雷卻以英文寫出來了。例如傅雷要傅聰提醒彌拉處世必須“kind”,這個詞怎么翻?很仁慈?不是。傅雷是大翻譯家,他為什么寫信要用外文字?那就是在那個時候,那個感覺就得用這個字。所以,翻成中文時,你要把它卡在前言后語中,還得讀來像傅雷的文辭。當時,我的感覺可用一個譬喻來說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古董收藏家,他擁有一件非常珍貴的古董,然后交在我的手里,他說原貌你不能動,但是你得把古董上面一顆顆的翡翠拿下來,然后再用一粒粒紅寶石鑲上去,弄完后,整件古董還是一樣價值連城。就是說,我得把《傅雷家書》中的外文字拿下來,再用中文字一個一個嵌進去,再交回原物主的手里。

在這個過程中,我更進一步進入傅雷的精神世界,譬如說,我知道他為什么要寫“kind”這個字,而不用中文。

一九九一年,我們在香港籌辦了傅雷逝世二十五周年音樂紀念會,非常榮幸,我們請到了傅聰,為了紀念父親,親到香港義演一場。音樂會非常成功,座無虛席。當時,用演奏會所得的款項成立“傅雷翻譯基金”,這是海內(nèi)外第一個以傅雷命名的基金。成立了這個基金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我主編一本《傅雷與他的世界》,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中國各地的名家,包括傅雷的好朋友、研究傅雷的學者,甚至他的后輩所寫有關傅雷的文章,都收集在這本書中。

傅雷先生可以說大半輩子都消磨在書齋里。他老是與文字為伍,看書、讀書、寫字、寫信、翻譯。你以為他沒什么朋友,那是錯的,當時他交友遍天下,而且所交的朋友都是各行各業(yè)非常杰出的人士,包括楊絳、樓適夷、劉海粟、龐熏琹等等名人名家,還有一些晚輩,如蕭芳芳。蕭芳芳是演藝界的明星,她的母親是傅雷的好朋友,傅雷那么忙,還給芳芳專門寫了一封信,鼓勵她練字。芳芳說,每次看到這封信都很感動,有熱淚盈眶的感覺,所以把這封信鑲起來,掛在家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