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七言詩之發(fā)展 五七言詩出于漢代之歌謠,久乃脫離音樂,而為文人發(fā)抒情感 之重要體制。其起源不可詳考,以意測之,其《詩經(jīng)》與《楚辭》合 流后之自然產(chǎn)物乎? 鐘嶸謂:“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 目。" (《詩 品》)而世傳蘇、李贈答之詩,劉勰已疑之 (說詳《文心雕龍· 明 詩》)。至《古詩十九首》,徐陵《玉臺新詠》著錄其中八首為枚乘 作,李善注《文選》,亦謂“:疑不能明。"近人辯證甚多“,此體之興, 秘 不在景武之世"(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殆已成定讞矣。 漢樂府如《清商曲》中之《飲馬行》《,雜曲》中之《冉冉孤生竹 行》,多用五言,而不詳其年代。惟《漢書·五行志》所載成帝時 童謠 : 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 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 足為五言詩產(chǎn)生于西漢時之證。比采而推,則漢樂府中之《清商曲 辭》,未必悉為東漢作品。又《漢書》載永始元延間(成帝時)《尹 賞歌》: 安所求子死? 桓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復何葬?第五章 五七言詩之發(fā)展 《后漢書》載光武時《涼州歌》: 游子??嘭?,力子天所富。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 并為不知名之作者所為,而適足證明西漢末年,為五言詩之草創(chuàng)時 代(參看鄭振鐸《中國文學史》第一冊)。其時雖未為文人所采用, 而其體已大行于民間。至東漢則有班固(字孟堅,扶風人 )之《詠 史》,蔡邕(字伯喈,陳留人)之《翠鳥》,秦嘉 (字士會,隴西人)之 《贈婦》,酈炎(字文勝,范陽人)之《見志》,并以五言為詩;而蔡琰 (字文姬,邕女 )沒于匈奴,備遭喪亂流離之慘,還國之后,作《悲 憤》以寫經(jīng)歷情形,為長五百馀字之敘事詩,語多沉痛。五言詩之 進展,得此女作家.,以下開建安之盛,亦至堪夸耀之事已。 七言詩之起源,舊說謂始于漢武帝時之《柏梁聯(lián)句》,顧炎武已 駁斥之(說詳《 日知錄》二一)。漢初好楚聲,楚歌多七字為句;如 項羽之《垓下歌》,高祖之《大風歌》,茍去其“兮"字,或易“兮"字為 他字,即成七言詩體;而其演變之跡,可于張衡(字平子,南陽人)之 《四愁》覘之 :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淚沾巾。美 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 心煩惋? 至魏文帝之《燕歌行》,則脫盡楚調,而七言詩之體格,乃純粹獨立。 五七言詩之發(fā)展,蓋以建安之際,為最大樞紐矣。 建安(漢獻帝年號)之世,曹氏父子(武帝操字孟德,文帝丕字 2 7上篇 詩歌 子桓)并好文學;而又有孔融(字文舉,魯國人)、陳琳(字孔璋,廣 陵人)、王粲(字仲宣,山陽人)、徐斡(字偉長,北海人)、阮璃(字元 瑜,陳留人)、應場(字仲璉球,汝南人 )、劉楨(字公斡,東平人 ),號 稱“建安七子",為之輔翼;追隨談謙,飲酒賦詩,相互觀摩,而專家 以出。武帝英雄本色,氣韻沉雄;文帝婉約風流,稍欠魄力;三曹之 杰,端推陳王(曹植字子建)。七子之中,文帝獨稱劉楨,謂“其五言 詩妙絕當時"(《魏志》注引丕《與吳質書》),后世遂以楨與陳王并 稱,有“曹劉"之目。實則差堪與陳王比肩者,惟一王粲。粲之《七 哀詩》: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 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拔粗硭捞?,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實開杜甫一派傷亂詩之先路。次則陳琳之《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羈留太原 卒。官作 自有程,舉筑諧汝聲。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 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 出語一何鄙?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 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 ……" 母仲璉,疑誤,當作“德璉"?!U咦⒌谖逭?五七言詩之發(fā)展 激昂沉痛,亦為唐人新樂府導其先河。至陳王以貴公子見忌于兄 (丕),遠徙他鄉(xiāng),郁郁以死。其夫才超絕,而處境不堪,發(fā)為詩歌, 纏綿悱惻,其代表作如《贈白馬王彪》一首,尤極千回百折,抑掩悲 涼之致。五言詩至此,已漸造極登峰。鐘嶸評為“骨氣奇高,詞彩 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詩品》),不為溢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