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古代書論筆法討論

即墨余箋:書法研究新視野 作者:徐同林


第一節(jié) 歷代書論概況

自有文字,就會有書寫和書寫的技法教育及傳承。在考古中,曾發(fā)現(xiàn)過用于臨習的甲骨片,說明古人對書寫技法是有計劃地傳承的?!吨芏Y》記載了周代的技藝教學,其中就有文字學習和書寫練習,《周禮·保氏》說:“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绷鶗橇N造字法則,為文字之學,中國書法的特殊性在于書寫依附于文字,古人在學習文字時必定附帶書寫的練習。因為我們看不到更多的關(guān)于書寫技巧的文字記錄,我們便無法知曉先秦時期的先民們對書法書寫和線條練習的認識,但從甲骨片的實物資料看,甲骨文字線條飽滿,結(jié)構(gòu)勻稱,按實物時代排列,我們看到了古人努力從不規(guī)整走向規(guī)整,發(fā)展到秦代的小篆時,達到了從線條到結(jié)構(gòu)的極度規(guī)整。漢代對書法比較重視,官吏對書寫的要求較高,居延漢簡里就有關(guān)于吏員“能書”的記載。

我國關(guān)于筆法的可靠的記載始于漢代,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不系統(tǒng),因此書論也都是一篇篇的小文章,雖然是簡單地羅列,但篇數(shù)不少,質(zhì)量也很高。漢代書論有蔡邕的《篆勢》《隸勢》《筆論》《九勢》,崔瑗的《草書勢》,許慎的《說文解字·序》,趙壹的《非草書》;魏晉書論有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成公綏的《隸書體》,索靖的《草書狀》,鐘繇的《用筆法》,王羲之的《書論》《記白云先生書訣》《自論書》《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和《筆勢論十二章》;南北朝書論有虞龢的《論書表》,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王僧虔的《筆意贊》《論書》和《又論書》,顏之推的《論書》,蕭衍的《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答陶隱居論書》和《草書狀》,陶弘景的《與梁武帝論書啟》,袁昂的《古今書評》,庾肩吾的《書品》,王愔的《古今文字志目》,江式的《論書表》,鮑照的《飛白書勢銘》;隋唐五代書論有釋智果的《心成頌》,李世民的《指意》,歐陽詢的《八訣》《傳授訣》《用筆論》和《三十六法》,虞世南的《筆髓論》和《書旨述》,孫過庭的《書譜》,竇臮的《述書賦》,竇蒙的《述書賦語例字格》,張懷瓘的《書斷》《書估》《二王等書錄》《書議》《文字論》《六體書論》和《評書藥石論》,徐浩的《論書》,顏真卿的《懷素上人草書歌序》《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愈的《送高閑上人序》,李陽冰的《論篆》,蔡希綜的《法書論》,李華的《二字訣》,李嗣真的《書后品》,韓方明的《授筆要說》,盧攜的《臨池訣》,釋亞棲的《論書》,林蘊的《撥鐙序》,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韋續(xù)的《墨藪》,李煜的《書述》,陸羽的《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宋代書論有歐陽修的《試筆》《六一論書》和《集古錄跋尾》,米芾的《硯史》《書史》《海岳名言》和《寶章待訪錄》,朱文長的《續(xù)書斷》,陳槱的《負暄野錄》,無名氏的《三十六法》,蘇軾的《論書》,蔡襄的《論書》,黃庭堅的《論書》,朱熹的《論書法》,趙構(gòu)的《翰墨志》,姜夔的《續(xù)書譜》;元代書論有盛熙明的《法書考》,郝經(jīng)的《移諸生論書法書》,鄭杓、劉有定的《衍極并注》,陳繹曾的《翰林要訣》,虞集的《論書》,吾丘衍的《學古編》,無名氏的《書法三昧》;明代書論有項穆的《書法雅言》,楊慎的《墨池瑣錄》《書品》,湯臨初的《書指》,祝允明的《奴書訂》《評書》,徐渭的《書論》《執(zhí)筆法》和《七字書訣》,豐坊的《書訣》和《童學書程》,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何良俊的《四友齋書論》,費瀛的《大書長語》,宋嗇的《書法綸貫》,趙宦光的《寒山帚談》,張紳的《法書通釋》,潘之淙的《書法離鉤》,方孝孺的《評書》,解縉的《春雨雜述》,李淳的《大字結(jié)構(gòu)八十四法》,錢謙益的《絳云樓題跋》,莫云卿的《論書》;清代書論有錢泳的《書學》,吳德旋的《初月樓論書隨筆》,梁章鉅的《學字》,朱履貞的《書學捷要》,笪重光的《書筏》、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宋曹的《書法約言》,梁巘的《評書帖》和《承晉齋積聞錄》,傅山的《作字示兒孫》和《散論》,周星蓮的《臨池管見》,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何紹基的《書論》,王鐸的《論藝摘錄》,劉熙載的《藝概》,馮班的《鈍吟書要》,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桂馥的《國朝隸品》,侯仁朔的《侯氏書品》,王澍的《翰墨指南》《論書剩語》,王宗炎的《論書法》,梁同書的《頻羅庵論書》,蔣驥的《續(xù)書法論》,楊守敬的《書學邇言》,魏錫曾的《書學緒聞》,萬經(jīng)的《分隸偶存》,姚配中的《書學拾遺》,曾國藩書論語錄,清人原著《書法秘訣》,孫光祖的《六書緣起》,文伯子的《書法輯要》等。

其中單論具體筆法或文內(nèi)講到具體筆法的有漢代蔡邕的《九勢》,《九勢》幾乎是我們看到的最早的具體講解筆法的文章,其后出現(xiàn)的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和《筆勢論十二章》,歐陽詢的《八訣》和《用筆論》,虞世南的《筆髓論》,張懷瓘的《玉堂禁經(jīng)》,陸羽的《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蔡希綜的《法書論》,盧攜的《臨池訣》,林蘊的《撥鐙序》,陳槱的《負暄野錄》,姜夔的《續(xù)書譜》,鄭杓、劉有定的《衍極并注》,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趙宦光的《寒山帚談》,湯臨初的《書指》,吳德旋的《初月樓論書隨筆》,徐用錫的《字學札記》,王澍的《翰墨指南》,周星蓮的《臨池管見》,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等文章,有的是通篇講述筆法的,有的是一部分內(nèi)容講述筆法的,其他沒有列出的書論,也多多少少涉及筆法的內(nèi)容。及至近現(xiàn)代書法教育和創(chuàng)作大興,各級各類學校對書法藝術(shù)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傳承,特別是高等學校開設(shè)的書法專業(yè)對書法筆法有系統(tǒng)有計劃的傳承,使我們對筆法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從傳統(tǒng)著作看,中國書法自古以來是講筆畫、結(jié)構(gòu)、章法的。西學東漸后,我們學會了使用線條這一概念來表達和說明中國書法,線條的概念比筆畫要廣泛一些,有利于對筆畫進行分解教學。線條,簡單地說就是一根線,書法的基礎(chǔ)就是由一根根線構(gòu)建而成的,線的寬窄、粗細、直曲、長短、尖圓、藏露、書寫的快慢,構(gòu)成了線的顯性特征,而線的顯性特征的復(fù)雜變化和作者的美學修養(yǎng)等則成了線的隱性特征。

除單獨成文流傳的書論外,從唐代開始還出現(xiàn)了書法文獻匯編,有唐張彥遠編《法書要錄》,宋朱長文編《墨池編》,宋陳思編《書苑菁華》,宋釋適之編《金壺記》,元呂宗杰編《書經(jīng)補遺》,明黃瑜編《書學會編》,明李荷編《墨池續(xù)編》,明陸深編《書輯》,明徐渭編《玄鈔類編》,明王世貞編《古今法書苑》和《王氏書苑》,明詹景鳳編《書苑補益》,明潘之淙編《書法離鉤》,明汪挺編《書法粹言》,明朱常淓編《潞藩新刻述古法書纂》,明杜浚編《杜氏書譜》,清倪濤編《六藝之一錄》,清顧藹吉編《分書筆法》,清皇甫鯤,金大鐘編《書法集要》,清張牧仁編《書苑拾遺》等。

《法書要錄》十卷,唐張彥遠編。張彥遠(815—907年),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補闕、祠部員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書名畫甚豐,精鑒賞,擅書畫,然無作品傳世。著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彩箋詩集》等著作?!斗〞洝穮R輯了自后漢至唐代的書法理論著作,共三十九種,實錄三十四種。對未見原書者,則存其目。對編者以為偽托者,如王羲之的《教子敬筆論》、張懷瓘的《六體書論》等,均在目錄下俱注不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謂之“采摭繁復(fù),后之論書者,大抵以此為據(jù)”。

《法書要錄》(見圖1—1)卷一至卷四為諸家論書之語。卷一錄后漢趙壹《非草書》,晉王羲之《論書》《教子敬筆論》(不錄),晉衛(wèi)夫人《筆陣圖》等;卷二錄梁虞鯀《論書表》,梁武帝《書評》,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梁庾元威《論書》,梁庾肩吾《書品》,梁袁昂《古今書評》,陳釋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后》,后魏江式《論書》;卷三錄唐虞世南《書旨述》,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李嗣真《后書品》,武平一《徐氏法書記》,徐浩《論書》《古跡記》,何延之《蘭亭記》,褚遂良拓本《樂毅論記》,崔備書《飛白蕭字記》,李約壁書《飛白蕭字記》《大父相國高平公蕭齋記》,蔡惲書《無定體論》(存目);卷四錄顏師古注《急就章》(存目),張懷瓘《書估》《二王等書錄》《書議》《文字論》《六體書》(存目)《唐朝敘書錄》,韋述《敘書錄》,盧元卿《法書錄》;卷五、卷六錄竇展《書述賦》;卷七、卷八、卷九錄張懷瓘《書斷》;卷十錄《右軍書記》等。

此書采集資料極豐,選擇校核亦極精細。東漢以來有關(guān)書學之論著,多賴此得以保全,其中的不少的遺文佚篇,如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李嗣真的《后書品》,庾肩吾的《書品》,張懷瓘的《書斷》等因此得以流傳?!斗〞洝窡o論從內(nèi)容、體例,還是從書學史上的作用來看,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對歷代書論名篇的收集、鑒別和保存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使之成為后世書法研究者和書法學習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

圖1—1 《法書要錄》

《墨池編》為北宋朱長文編輯的一部書法理論總集。朱長文(1039—1098年),北宋書學理論家。字伯原,號樂圃、潛溪隱夫,蘇州吳人(今屬江蘇),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年間(1086—1094年)起為本州教授,召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秘閣校理等職。所輯周穆王以來金石遺文、名人筆記,作《墨池》《閱古》二篇,為較早搜羅金石學遺文之名篇。著有《吳郡圖經(jīng)續(xù)集》《琴臺記》《樂圃余稿》《樂圃集》等。

《墨池編》(見圖1—2)共二十卷,厘為八門,收集古代書法理論資料宏富,是繼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書法理論總集。其中輯有張彥遠編《法書要錄》所遺的很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如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孫過庭的《書譜》等篇。在體例上創(chuàng)分門別類的先河,分為字學、筆法、雜議、品藻、贊述、寶藏、碑刻、器用八類,每類又各析次第。收輯著述比較廣泛,凡筆法要旨、名家品評,以及歷代古碑、文房四譜,無不收錄,是書法史上第一部分類研究的著作。《墨池編》原為二十卷,明以后并作六卷?!端膸炜偰刻嵋氛f:“是編論書學源流,分為八門。每門又各析次第,凡字學一,筆法二,雜議二,品藻五,贊述三,寶藏三,碑刻二,器用二,皆引古人成書而編類之。蒐輯甚博,前代遺文,往往藉以考見,間附已說,亦極典核。后《書苑菁華》諸編,雖遞有增益,終不能出其范圍。”朱長文常在篇首卷末發(fā)表自己的評語,對前代遺文,考析得失,簡附已見,論述精到。首創(chuàng)分類論述的體例和方法,對書學史貢獻巨大。

圖1—2 《墨池編》

《書苑菁華》(見圖1—3)是南宋陳思編撰的一部書法論著匯編,二十卷,與收錄自遠古伏羲、神農(nóng)到五代十國書法家共533人的十卷《書小史》相輔而并行,書前有鶴山翁題序一篇。陳思(生卒年不詳),字續(xù)蕓,南宋臨安人,約生活在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年),官成忠郎、國史實錄院秘書省搜訪。后于都城臨安棚北大街開設(shè)書肆,作編書、刻書、售書和藏書之事業(yè)。曾編刊《寶刻叢編》《海棠譜》《書苑英華》《小字錄》及《兩宋名賢小集》等。

《書苑菁華》所收凡三十二類,共一百六十余篇。書中卷一、卷二“書法”上、下,收《秦漢魏四朝用筆法》、衛(wèi)夫人《筆陣圖》、王右軍《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等十三篇;卷三“書勢”收衛(wèi)恒《四體書傳并書勢》、索靖《草書勢》,“書狀”收王珉《行書狀》、梁武帝《草書狀》,“書體”收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成公綏《隸書體》,“書旨”收虞世南《書旨述》;卷四“書品”收庾肩吾《書品》、李嗣真《書后品》;卷五“書評”收梁武帝《評書》、梁袁昂《古今書評》《唐人書評》及遺名子《續(xù)書評》,“書議”“書估”收張懷瓘《書議》《書估》;卷六“書斷”收張懷瓘《十體書斷》;卷七“書錄”收張懷瓘《二王等書錄》《古賢能書錄》《唐朝敘書錄》、韋述《敘書錄》、盧元卿《法書錄》;卷八“書譜”收孫過庭《書譜》,“書名”收南朝宋羊欣《古人能書人名》《傳授筆法人名》;卷九、卷十“書賦”收竇臮《述書賦》、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卷十一“書論”上收趙壹《非草書說》、王右軍《自論書》,王僧虔、庾元威、徐浩等《論書》,張懷瓘《文字論》;卷十二“書論”下收張懷瓘《六體書論》《評書藥石論》、蔡希綜《法書論》;卷十三“書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褚遂良拓本《樂毅論》、武平一《徐氏書法記》、徐浩《古跡記》、崔備《壁書飛白蕭字記》、張弘靖《蕭齋記》、權(quán)德輿《唐太宗文皇帝飛白書記》及韓愈《蝌蚪書后記》;卷十四“書表”收江式《論書表》、宋虞龢《論書表》,“書啟”收王僧虔《答太祖論書啟》、蕭子云《啟》、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等四篇;卷十五“書啟”收梁武帝《答陶隱居書》等四篇和陶弘景《論書啟》、簡文帝《答江東王上王羲之書啟》、梁元帝《上東宮古跡啟》、庾肩吾《謝東宮古跡啟》、顧野王《上玉篇答》;“書箋”收李嶠《為鳳閣侍郎王方慶上書法箋表》《為王相請改六書箋表》,“書判”收《字詁判》《署書題閣判》《學書判》《傭書判》《丹書判》等;卷十六“書書”收許沖《上說文解字書》、李陽冰《上采訪李大夫書》,“書序”收許慎《說文解字·序》、顏元孫《干祿字書·序》、張參《五經(jīng)文字·序》、賈躭《說文字源·序》、玄度《九經(jīng)字樣·序》、林韞《撥鐙序》、林罕《字源偏旁小說·序》;卷十七“書歌”“書詩”收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李白《贈懷素草書歌》等四十一首;卷十八“書銘”收劉邵《飛白書勢銘》、鮑照《飛白書勢銘》、陸龜蒙《書銘》,“書贊”收李約壁書《飛白蕭字贊》、權(quán)德輿《秘閣五絕圖賀監(jiān)草書贊》《筆意贊》,“書敘”收懷素《自敘》、韓愈《送高閑上人敘》、沈亞之《草書送山人王傳敘》,“書傳”收王羲之《筆勢傳》《羲之別傳》、陸羽《唐僧懷素傳》;卷十九“書訣”收蔡邕《九勢八訣》、王羲之《記白云先生書訣》、李世民《筆法訣》、唐盧雋《臨池妙訣》,“書意”收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二意》、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杜光庭《字書優(yōu)劣體意》,“書志”收王愔《古今文字志目》、舒元輿《玉筋篆志》;卷二十“雜著”收楊泉《草書賦》、王僧虔《書賦》等十五篇。輯者選擇欠精,編次叢雜,但不少古代珍貴的書學原始資料得以歸類保存流傳,因此在學術(shù)上,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借鑒和資料價值?!端膸焯嵋分赋觥按筝`肇自椎輪,層冰成于積水,其造始之功固亦未可泯滅焉”。

圖1—3 《書苑菁華》

鄧實、黃賓虹編纂的《美術(shù)叢書》,是一部我國美術(shù)論著的匯編,計收書二百八十一種。1911年3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開始是分冊出版,初集十集,每集四冊,至1914年底出齊續(xù)集(或稱二集)十集,亦各四冊。計兩集八十冊。到1920年出版了后集(亦稱三集)十集,成為一百二十冊。1928年起補輯四集四十冊(黃賓虹編纂,分上、下兩集),至1936年出齊,共計四集一百六十冊。均系線裝本。至1947年11月重版,為西式精裝二十冊本。

1979年10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本書和其后的《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成為書法理論工作者的案頭常備參考書?!稓v代書法論文選》按歷代書論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編成,從漢代趙壹開始到清代康有為結(jié)束。此書從歷代汗牛充棟的書學專著中選編專論書法技法、人物與作品品評、書法史的部分。從文體上看,重于論文一體,偶及價值較高的題跋、書啟等片斷,歷代論筆法的重要論文基本上全部選入。有些論文,如衛(wèi)夫人《筆陣圖》、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等作品,早被人指出為附名的偽作,但這些書論的影響很大,本身又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和參考價值,也被選入論文選中。為了補《歷代書法論文選》材料收集的不足,1993年8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崔爾平編選的《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編者廣搜歷代典籍,補輯了自東漢至近現(xiàn)代的重要書論、書評纂為此書?!稓v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還注意到書法與傳統(tǒng)文字學的關(guān)系,選入了許慎《說文解字·序》和近代國學宗師章太炎《小學略說》等小學名篇。1994年4月,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了崔爾平選編點校的《明清書法論文選》,所選各篇內(nèi)容以書學理論、品評鑒賞為主,入選各家均有論著提要、作者生平簡介、論書要旨和版本源流等。

《歷代書法論文選》及其后的《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主要是編選古人的書論,但自五四運動以來,很多學者和書法家立足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專心著述,或闡發(fā)古人書論奧旨,或闡述自身創(chuàng)作之經(jīng)驗,總結(jié)為文,足可資借鑒。因此1980年6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現(xiàn)代書法論文選》,選編了包括沈尹默、胡小石、啟功、郭沫若等書法家、學者的二十七篇書法文章。2000年12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叢書分為歷史文脈篇、審美語境篇、考識辨異篇、品鑒評論篇、風格技法篇、文化精神篇、當代對話篇七個分冊,匯集了20世紀這一變革時代書法理論的主要成果。

書法具體的筆法有藏、露、轉(zhuǎn)、折、提、按、頓、挫、中、側(cè)等。藏、露是指線條進出的狀態(tài);轉(zhuǎn)、折是指毛筆的水平運動;提、按、頓、挫是指毛筆的垂直運動;中、側(cè)是指筆鋒在線條中的不同運動軌跡。本章主要講中鋒、側(cè)鋒、藏鋒和露鋒、提按、圓和方、平和斜、筆力及用墨等問題,用墨不是筆法問題,但用筆離不開用墨,為了更好地說明書寫中筆和墨的關(guān)系,將用墨作為尾節(ji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