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教譜系——美國小說永遠的烙印
引言
16世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發(fā)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并最終促成了基督新教(Protestant)的發(fā)展。法國的讓·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受到路德的影響,先后在瑞士、法國等地進一步創(chuàng)立了加爾文教派。這股改革之風同樣吹到了遠離大陸的島國英國。16世紀中葉,英國確立了屬于新教范疇的國教安立甘宗(Anglicanism),然而國教內(nèi)部的宗教群體又出現(xiàn)了進一步的分化,因為有些人認為國教中的天主教痕跡仍然太多,希望進行更加徹底的改革。這些人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加爾文有關(guān)神學和教會制度的理論,“下決心要‘凈化(puri-fy)’英國國教”,使其完全脫離天主教的影響,因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s)”。從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上半葉,清教主義運動在英國一直起起落落。但是自從1620年第一批逃往荷蘭的英國分離派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輪船到達北美新大陸,立志建立“一座建立在山巔之上的城市”開始,清教主義就“在北美扎根生長,對北美的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并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清教主義神學思想和清教倫理觀,且發(fā)展沉淀。如今,“人們說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國的清教徒”
。
關(guān)于宗教和某個民族的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著名作家T·S·艾略特曾經(jīng)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宗教的體現(xiàn),……而且,一個民族,如果其文化同一種具有部分真理的宗教是一起形成的,那么它就會實踐那種宗教(至少在其歷史的某些階段是這樣)?!?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02/13090966711447.png" />因此,盡管早期的清教徒在新大陸建立宗教王國的夢想已經(jīng)破滅,清教主義的宗教狂熱到了18世紀初也漸趨冷卻,但是清教主義宗教觀、倫理觀和道德觀等因素卻并未隨著時代變化而消亡,而是形成一股暗流,滋潤著美國社會的每個成員——包括那些生于斯,長于斯的美國作家們——并成為一種“經(jīng)過許多世代的反復經(jīng)驗的結(jié)果所累積起來的剩余物”。這些文化積淀對于作家們“具有珍貴的價值,盡管他們是在察覺不到的情形下發(fā)生影響的,有時著意探究也覓不出蛛絲馬跡。但是,在文藝家們后來藝術(shù)表現(xiàn)中獨具特色的風貌中注定有文化積淀的建樹”
。
正因為這種影響早已融入美國作家的血液,猶如呼吸的空氣一樣須臾不離而又難以覺察,所以美國學者全面探討清教思想對美國文學影響的著作并不太多。這樣的現(xiàn)象也很正常,中國學者論述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學中的反映的著作也不多。不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兩國距離遙遠,文化迥異,追尋清教思想的蛛絲馬跡,探求其文化基因在美國社會以及文學藝術(shù)的反映,對于中國的美國文化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反而具有新鮮的興趣以及實際的意義。特別是最近二十年里,中國對美國清教思想的研究有了很大發(fā)展,主要從文化和文學兩個方面進行。文化方面,無論是專著還是論文,都不僅研究清教思想的宗教內(nèi)涵,更是關(guān)注了其世俗意義和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除了系統(tǒng)論述清教思想來源的《英國清教》之外,專門論述美國清教思想影響的《美國基因:新英格蘭清教社會的世俗化》(張媛,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當代美國文化》(朱世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美國文化概論》(董小川,人民出版社,2006),以及《美國文化變遷探索——從清教文化到消費文化的歷史演變》(張曉立,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等專著都用了或長或短的章節(jié)對清教思想在美國的發(fā)展以及現(xiàn)實影響進行了介紹。他們大多從解釋清教的宗教含義開始,進而分析其在塑造美國國民性和價值觀中發(fā)揮的作用。此外,這些專著也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加入美國,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清教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模糊隱晦,但是并未消失,而是表現(xiàn)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年核心刊物的論文和博士論文中,以清教(主義)和美國文學以及文化為主題的大概有270多篇(以中國知網(wǎng)的數(shù)據(jù)為參考),其中從文化角度分析的論文有100余篇,占三分之一還多。這些論文從宗教、歷史、政治、道德、倫理等方面深入探討了清教思想對美國國家特性和國民性的形成的影響。這一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于分析文學中清教思想的反映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首先深入理解清教思想本源及其在后來時代中的遺留和發(fā)展,才能進一步進行更加專業(yè),更加細致的文學分析。
關(guān)于清教思想對美國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影響,近十幾年出版的文學史,專著和大量的論文中也的確進行了一定的梳理和論述。幾乎所有的美國文學史都會提及清教,但其中最值得仔細研讀的當屬《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一卷)》(張沖著,劉海平、王守仁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大多數(shù)文學史都將清教思想作為美國建國時期的宗教背景進行介紹,或者在介紹霍桑等作家的時候有所提及。而《新編美國文學史》一書則將美國文學的概念一直上升到印第安傳統(tǒng)文學時期,以清教為思想和表達主線的“北美殖民地時期文學”自然也要獨立成章。更重要的是,該書不僅把以清教徒為主的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敘述和清教神學家的宗教宣傳等典型作品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和介紹,而且還概括論述了清教思想的文學特征,為后面對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就專著而言,還沒有知名度較廣的著作對清教思想在美國小說中的反映直接進行綜合性論述,但是評述某些典型作家如霍桑、麥爾維爾和福克納的專著中對這一點都會有所提及。除此之外,陳許的《美國西部小說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梳理了以庫柏為代表,并以此為濫觴的西部小說,該書用專門一章論述了“上帝的花園”這一概念在某些西部小說中的反映。這一概念是庫柏通過他的主人公班波之口表達的,也是早期清教徒對西部的看法,雖然西部本身的意義在美國文化界一直存在爭議。黃鐵池的《當代美國小說研究》(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對20世紀某些作家如彭·華倫,威廉·斯泰隆以及凱魯亞克的作品進行了與清教思想有關(guān)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洪增流的《美國文學中上帝形象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一書,該書按照從早期殖民地時期到現(xiàn)當代社會這一歷史發(fā)展軌跡,以眾多文學作品(小說以及詩歌戲劇)為素材,整理了包括清教思想在內(nèi)的基督教思想中上帝形象的發(fā)展變化,從最初的完全崇拜到缺席到扭曲到再追尋,等等。該書概述并較為深入地探索了基督新教在美國——一個宗教立國,同時又最大限度世俗化的國家——文學作品中或鮮明或隱晦的痕跡。當然,其他論述美國文學的專著如潘紹中的《美國文化與文學選集1607—1014》(商務印書館,1998),也同樣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清教思想。不過這些專著大多將清教思想作為美國宗教理念中的一個部分進行分析,重點也往往放在清教思想占主導地位的17世紀。它們大多沒有分析清教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所遺留的痕跡,而是認為隨著這一思潮本身的逐漸沒落,各種新的概念不斷發(fā)展更新,并且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相應獨特而鮮明的思想呈現(xiàn)。針對清教思想在美國小說中的體現(xiàn)的具體研究更多出現(xiàn)在一篇篇論文當中。上文提到的270多篇核心刊物論文和博士論文中,除了論述詩歌和戲劇的論文之外,大概有130多篇論文是專門分析小說或者進行綜合述評的,占比幾乎一半。這些論文大多分析了清教思想對某一位作家的影響,數(shù)量最多的當然是霍桑,接近一半;接下來就是南方作家的代表??思{,此外還有麥爾維爾、安德森、德萊塞、海明威,等等。這些論文的主題仍然比較集中,要么探討清教的宗教意義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特別是霍桑和??思{),要么以清教作為作家本人的成長背景或者時代背景,結(jié)合了其他批評方法進行剖析。當然也有個別論文探討了清教思想在富蘭克林的作品中的世俗化傾向。真正以清教思想為主題,對美國文學進行全面梳理和述評的只有2006年的一篇題為《清教主義對17—19世紀美國文學的影響》的博士論文(李安斌,四川大學)。該論文從神學信仰、世俗精神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入手,對不同時期文學的不同清教特征進行具體分析。不過該論文似乎更側(cè)重清教主義本身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對其相關(guān)背景和概念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整理和闡釋,而真正深入分析的作家只有小說家霍桑和麥爾維爾以及詩人迪金森這幾位眾所周知的典型作家,其他作家則甚少提及,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2015年,《美國文學研究在中國》(劉海平、張子清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的角度,回顧并整理了中國學者三十年來在美國文學研究方面的熱點問題和主要趨勢,清教思想并不在主要問題之列。種種資料表明,清教思想對美國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影響在學界一直得到關(guān)注,但是大多數(shù)是零散的,專注于個別作家的研究。以清教的獨特思想為主題的全面而概括性的研究還沒有形成氣候,也還沒有較有影響力的論文發(fā)表,或者即便發(fā)表了,也未引起廣泛關(guān)注。
本章在研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希望能夠結(jié)合美國本土對于美國清教這一獨特概念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理解,對清教思想遺產(chǎn)在美國小說中的痕跡進行一番深入的追尋和探索。我們?nèi)匀粡淖诮探塘x進入,逐漸走進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兩大分支,看一看作家們到底是怎樣刻意而為,或者不知不覺地贊頌、反思,以及批判了他們生于茲長于茲的重要文化基因。因為篇幅有限,而美國小說數(shù)量巨大,所以本章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欣賞分析,希望藉由小說這一文學形式,觸摸到美國人民思想中從未停止跳動的一根脈搏,從而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文學文化和一直引以為豪的“美國精神”。
關(guān)于清教主義思想對于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著名的文學史家范·威克·布魯克斯(Van Wyck Brooks,1886-1963)在《美國的成長》(American’sComig ofAge)一書中總結(jié)道,美國的文化中一直存在由清教主義所分化出來的兩種思想趨向——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前者由虔誠的清教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倡導,經(jīng)過愛默生的超驗主義,而最后形成了美國文化中的理想主義趨向。而后者以清教思想中一些注重實際的觀點為源頭,成了弗蘭克林所提倡的機會主義哲學,并且最終醞釀形成了具有濃厚功利主義色彩的美國世俗商業(yè)文化氛圍。這一理論已經(jīng)獲得了美國文化文學界人士廣泛認同?;蛟S中國的研究者,特別是美國文學研究者仍然對清教的神學理論印象深刻,但是清教思想不僅包括宗教教義,還延伸形成世俗價值觀,兩者共同影響了美國文化的形成,這樣的理解在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足夠的證據(jù)來證實,毋庸諱言。
除了17世紀清教鼎盛時期的神學著作和歷史敘述文本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外,總結(jié)清教思想的開山之作——佩里·米勒編輯的那本著名的《美國清教徒:他們的散文與詩歌》(The American Puritans Their Prose and Poetry)自從1938年問世以來,就一直是這一領(lǐng)域的標準文本,也是很多資料和理念的重要來源。但即便如此,對于清教思想本身的挖掘和研究仍然沒有停止。1985年出版的《美國的清教徒:敘述作品集》(The Puritans in America A Narrative Anthology edited by Alan Heimert and Andrew Delbanco,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到1996年的時候已經(jīng)印刷了至少6版,現(xiàn)在仍然很受信賴。這本書在向米勒的書致敬的同時,希望用更具評判性和分析性的態(tài)度對待清教思想的文獻,使當今社會的學生和學者對清教的理解可以與時俱進,并對17世紀的文獻進行新的思考和詮釋,最終目的當然是更好地理解美國創(chuàng)始階段那復雜而迷人的歷史。
在分析清教思想對美國小說的影響時,我們將以美國學者對清教思想本身的研究結(jié)果為依據(jù),同時結(jié)合不同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探討其在不同作家作品中遺留下的或深或淺的痕跡。概括地說,這種影響最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要明白清教原罪觀和宿命論對教徒(也包括那些作家)心理的影響,其次是小說作為載體對清教理想主義的繼承,以及對清教世俗倫理和功利主義的反思和批判。
- William Bradford,“Of Plymouth Plantation”.Perry Miller Ed.The American Puritans Their Prose and Poet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rningside Edition,1982,p.1.
- 柴惠庭:《英國清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第124頁。
- 馬克斯·韋伯:《天職:美國員工創(chuàng)業(yè)精神培訓讀本》,曼麗編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前言。
- T·S·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楊民生,陳常錦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06頁。
- 杜·舒爾茨:《現(xiàn)代心理學史》,楊立能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359頁。
- 錢谷融、魯樞元編:《文學心理學教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92頁。
- Van Wych Brooks,“Chapter I‘Highbrow’and‘Lowbrow’,America’s Comin gofAg”,選自,常耀信編:《美國文學研究評論選》(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上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