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論善良
本人認為善即造福于人類的愿望。這也就是古希臘人所說的愛人類,或者時下人們所說的“人文精神”,但其精確含義還要更深入一層。而善良,則是善的行為表現(xiàn)。善反映本質(zhì),善良作為現(xiàn)象而呈現(xiàn)。善良,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因為上帝本身就是“善良”。如果人失去了這種品格,他就不過是既可憎又可憐的卑賤的鼠輩。這種行善的品格也許會看錯對象,但卻永遠不會過分。過分的權勢欲曾使得撒旦墮落成魔鬼。過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類的祖先失去樂園。但唯有善良這種品格,無論對于神還是對于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
善良的傾向是人性所固有的。這種仁愛之心就算不施于人,也會施之于其他生物。例如土耳其人雖然被認為是一個野蠻民族,但他們卻很善待狗和鳥等動物。據(jù)比斯貝克的記述,有一個歐洲人在君士坦丁堡,由于戲弄一只鳥,結果差一點被當?shù)厝擞檬^砸死。
但人性中這種仁善的傾向,有時也會被誤解。所以意大利有句話嘲諷說:“善良無度,近乎笨伯。”馬基雅維里曾直截了當?shù)貙懙溃骸盎浇痰慕塘x使人成為軟弱的羔羊,以供那些暴君享用?!彼赃@樣說,是因為確實沒有任何其他法律、宗教或?qū)W說,比基督教更鼓勵對人類的博愛了。要想不成為一個濫施仁愛的傻瓜,我們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不要過于輕信和軟心腸。輕信和軟心腸常常誘使老實人上當。比如我們就絕不應該把一顆珍珠贈給《伊索寓言》中的那只公雞——因為它本來只配得到一顆麥粒。
《圣經(jīng)》中曾說:“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但上帝絕不對人人都平均分配財富、榮譽和才能。一般的福利應該人人均沾,而特殊的榮耀就一定有所選擇。另外還要小心,我們在做好事時,不要先毀了自己。神告訴我們:要像別人愛你那樣愛別人——“去賣掉你所有的財產(chǎn),贈給窮人,把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后跟我來”。但除非你已決意要跟神一道走,否則還是不要把你的一切都賣掉。不然你就等于是在竭泉灌川,小河很快就會干涸,而大河卻未必增加許多。所以人心固然應該善良,而行善卻不能僅憑感情,還要靠理智的指引。
這世界上不僅有受真理引導的善性,而且有些人具有天然向善的傾向,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有著天然向惡的傾向。那種虛榮、急躁、固執(zhí)的性格還不是惡性之中最壞的。最惡的乃是嫉妒以至禍害他人。有一種人??柯渚率o別人制造災禍來謀生——他們簡直還不如《圣經(jīng)》里那條以舔瘡為生的惡狗,而更像那種吸吮死尸汁液的蒼蠅。這種“憎恨人類者”與雅典的泰門正好相反——雖然他們的園子里甚至并沒有一棵能供他人上吊的樹,他們卻也要極力引誘別人去上吊。這種人也許倒是做政客的材料,他們猶如彎曲的木頭可以造船,卻不能做棟梁。因為船是注定要在海里顛簸的,而棟梁卻是必須能立定腳跟的。
善良的天性有很多特征。對于一個善人,我們可以由此去認識他。如果一個人對外邦人也能溫和有禮,我們就可以稱其為一個“世界的公民”——他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如果他對其他人的痛苦不幸懷有同情之心,那他的心必定十分美好,猶如那能流出汁液為人治傷痛的珍貴樹木——寧可自己受傷害也要幫助別人。如果他能對別人的冒犯寬容不糾,就證明他的心靈乃是超越于一切傷害之上的。如果他并不輕視別人對他的微小幫助,那就證明他更重視精神而不是錢財。最后,如果一個人竟能像《圣經(jīng)》中的圣保羅那樣,肯為了兄弟們的得救甚至甘于忍受神的詛咒,甘愿被逐出天國,那么就說明他已經(jīng)超越了凡俗,已經(jīng)有了基督那樣的神圣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