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離騷》

蕓窗隨筆 作者:劉瀏


讀《離騷》

《離騷》這首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篇之作,和《詩經》的《國風》,作為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兩大源頭,分別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

和屈原同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的《屈原列傳》中,以飽含感情的筆觸,記述了《離騷》的誕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讀去聲)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1]

司馬遷這一段夾敘夾議的話,筆者以為正是開啟《離騷》這座文學寶庫的一把鑰匙。但《離騷》究竟作于何時,《史記》則語焉未詳。歷代楚辭專家爭論很多,是楚懷王時,還是頃襄王時,是第一次流放前,還是第二次流放后,意見莫衷一是,但都可尋得一些證據?,F(xiàn)在一般認為,《離騷》當是屈原被上官大夫讒毀而離開郢都時所作,大約寫成于楚懷王十六年(前313)。這和《史記》的上述說法比較相一致。(參看黃壽祺、梅桐生《楚辭全譯》)

《離騷》的命名,司馬遷解釋為“離憂”,班固解釋為“遭憂”(《離騷贊序》)。離憂也好,遭憂也罷,“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司馬遷的親身經歷,使得他最能領會屈原的心聲,即“能無怨乎”。忠、信、憂、怨,萃于一篇,反映了詩人對崇高的政治理想的熱烈追求,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政治和邪曲勢力的不懈斗爭,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對人民無限忠貞的思想感情。

《離騷》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一說二千四百九十一字)。全詩可以大體分作幾個部分來理解。有分作五段的,如陳子展《楚辭直解》;有分作三大段(每段又分作三層)的,如黃壽祺、梅桐生《楚辭全譯》;有分作八個部分的,如《中華文學通史》。今以第三者說明于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來吾導夫先路”),敘述詩人自己的家世、出生和自幼的抱負;第二部分(從“昔三后之純粹兮”到“愿依彭咸之遺則”),寫詩人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到“豈余心之可懲”),寫詩人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要堅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從“女媭之嬋媛兮”到“沾余襟之浪浪”),寫女媭勸詩人不必“博謇好修”,詩人就向傳說中的舜帝姚重華陳辭,正面說岀自己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從“跪敷衽以陳辭兮”到“余焉能忍與此終古”),寫詩人在心情抑郁、無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去尋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從“索藑(音瓊)茅以筳篿(音廷專)兮”到“周流觀乎上下”],寫詩人的矛盾心情:他問靈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靈氛勸他離開楚國,巫咸勸他留下來再作打算,但環(huán)顧楚國政治情形,卻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從“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到“蜷局顧而不行”),寫詩人幻想離開楚國遠游,但終于依戀不舍;第八部分(“亂辭”,即尾聲),詩人表示要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

《離騷》一開篇,即自敘身世,作為以后曲折而盡情地表現(xiàn)詩人大半生思想和行事的敘述基礎: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正如劉知幾所說:“屈原《離騷經》,其首章上陳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顯名字,自敘發(fā)跡,實基于此?!痹娙私又銓懽杂椎男摒B(yǎng)和抱負: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這是《離騷》開篇以后,精彩的片斷之一。詩中香草美人之喻,自此展開。詩人以美好的、形象的手法,敘述了自己如何積極提高自我修養(yǎng),鍛煉品質,培養(yǎng)才能,表達了決心輔助楚王實行政治改革、富民強國的政治抱負。

在第二部分,詩人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立場,不為楚王采納的痛苦心情。接下來請看這一片斷: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

這也是精彩片斷之一。表示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huán)境中,眾芳蕪穢了,自己卻要積極進修,依照先賢的遺教去做。

第三部分一開始,就描寫自己遭迫害以后的心情: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雖九死其猶未悔”,鮮明地表達了詩人矢志不渝的斗爭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和這一句,經常為后來的人們所引用。

在第四部分,因女媭的勸誡,不得已去向舜帝姚重華陳述己見,詩人列舉前朝一系列史實來闡明自己的政治思想。第五部分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警句為中心,詩人上求、下索,希望找到了解自己的人,充分表達了詩人上不見容于君、下不受知于世的愁苦而憤激的感情。第六部分,寫在去留問題上詩人猶豫不決,請靈氛占卜前途,靈氛勸他走,并告之以應該走的理由。詩人又請教巫咸,巫咸建議他看看再說。心情矛盾中,對照楚國當時的形勢,詩人下定了離開楚國,去“往觀四荒”的決心。請看這一片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面對芳草蕭艾、荃蘭為茅的現(xiàn)實,詩人決心趁“余飾之方壯”,去“周流觀乎上下”。

第七部分,寫詩人幻想離開楚國遠游:

靈氛既吉余以告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云霓之唵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詩人選了吉日良辰準備遠行。他折下玉樹瓊枝作為肉脯,搗碎美玉作為干糧。用飛龍駕車,車上裝飾美玉和象牙。把行程轉向昆侖山下,遠遠地周游觀覽。云霞虹霓飛揚,遮住陽光,車上玉鈴叮當作響。

朝發(fā)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遭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轪而并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jié)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詩人早晨從天河的渡口出發(fā),傍睌就到達了最遠的西邊。鳳凰展翅,托著彩旗,在空中翱翔。忽然來到這流沙地帶,沿著赤水徘徊。指揮蛟龍在渡口上架橋,命令西皇引路。路途遙遠又多艱險,傳令車隊在路旁等候。路過不周山,再向左轉去,目的地指向西海。成千輛華車連接在一起,玉輪對齊,并駕齊驅。八龍駕車蜿蜒前進,載著云霓般的旗幟隨風飄揚。抑制住內心的激動,慢慢地前行,思緒飛到遙遠的地方。演奏起“九歌”,跳個“韶”舞吧,姑且借這良辰美景,好好地尋求快樂。

詩人迷離恍惚中,又看到了另一幅景象: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

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這是怎樣一幅情景?。禾枛|升,照得環(huán)宇一片光明,忽然看見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我的仆從悲傷,馬也懷念,退縮回頭,再也不肯向別處走去。

詩人的心情是極度矛盾的:他接受靈氛、巫咸的勸告,決定“去國遠游”,但又眷戀祖國,不忍離開。留又不能,離又不忍,詩人決定追隨先賢,表示要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亂”是詩篇的尾聲。詩人道出了心中悲憤之辭:算了吧!既然國內沒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懷戀故國?既然不能實現(xiàn)理想政治,我將追隨先賢彭咸,一直到死!

《離騷》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篇充滿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前面部分敘述生平經歷、政治理想,揭露當時黑暗政治等,多系實寫,但也采用一些“比興”手法,以香草比喻自己的志潔行芳。而江蘺、辟芷、秋蘭、芰荷、芙蓉,這些生長在南國水鄉(xiāng)的幽花芳草,容易把讀者的心情牽引到奇麗的幻想境界。而在后面的部分,詩人大量驅使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云、山川流沙等,構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完整的圖畫。例如,詩人寫他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又無人能了解他,無可奈何,幻想駕著鸞凰鳳鳥,乘風飛上天空,尋天帝去傾訴: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詩人幻想著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出發(fā),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侖山上。本想在靈瑣這地方稍事逗留,可太陽很快要落下去了。我命令給太陽駕車的羲和,停鞭慢行,莫教太陽迫近崦嵫山。前面的道路又長又遠,我將天上人間去尋求,尋求能理解自己的人。讓我的馬在咸池飲水,把韁繩系在扶桑樹上。折下若木的枝條來擋住太陽,暫且從容地徜徉。叫給月亮駕車的望舒,走在前面作為先驅,讓后面的風神飛廉緊緊跟上。鸞凰、鳳鳥為我在前面戒備,雷師告訴我還沒安排停當,不要貿然前行。我命令鳳凰展翅飛翔,夜以繼日。旋風聚集攏來,率領云霓來迎接我的車隊。云霓繽紛,離離合合,五光十色,上下蕩漾……這是多么開闊雄偉的意境呀:令太陽緩轡徐行,好趁日落前上下求索。在太陽沐浴的咸池飲馬,在太陽所經的扶桑歇息。月神、風神、雷師、鸞皇跟隨著,氣魄宏偉,聲勢煊赫。

接下來許多段落,大量描寫,都是這樣。宇宙間一切奇麗的景象,詩人都令它奔來眼底,趕赴筆端。最后,幻想中,詩人一路車馬喧闐,轉昆侖,過流沙,向西海,馳騁中,驀地,光明的天宇下,忽然看見故鄉(xiāng),心情又悲傷起來,連仆夫和馬也不愿再向前走,進入了全篇高潮,這是詩中情節(jié)的高潮,更是愛國思想感情的高潮。

《離騷》是一首浪漫主義的詩篇,它把事實的敘述、幽獨的抒懷和幻想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波瀾壯闊而又疾徐有致,縱意抒懷而又結構謹嚴,全詩每一部分都優(yōu)美動人,合起來又是一個雄奇壯美的、和諧的、完滿的整體。難怪人們稱其為“詩家的千古杰作”。


[1] 來新夏主編《史記選》,中華書局,1990,第300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